-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1 4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玉米赤霉烯酮诱导毒性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是一种由镰刀菌所产生的真菌毒素,存在于日常谷物中,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减弱其生殖能力,甚至影响子代的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ZEA诱导毒性过程中的表观遗传改变,包括DNA甲基化、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s)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其过程被认为是ZEA诱导毒性反应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基于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DNA甲基化、ncRNAs和PTM在ZEA暴露后的毒性反应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讨论了目前的主要研究方法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ZEA诱导毒性中表观遗传学改变,为分析其毒理学机制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例不同免疫状态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6例不同免疫状态沙门菌感染患儿的特征及治疗效果,为长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及香港儿童医院治疗及随访的6例沙门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追踪随访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儿年龄在2个月至17岁。分别为免疫功能正常儿童1例、慢性肉芽肿病2例、镰状细胞病1例,白细胞介素-12(IL-12)受体B1基因缺乏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1例。4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1例表现为肺部感染。合并慢性骨髓炎2例。5例培养出沙门菌(大便培养2例,血培养3例),多重耐药沙门菌3例。2例在使用头孢曲松治疗后好转。1例尚在口服磷霉素及法罗培南治疗中。慢性迁延、再燃2例,需要定期注射美罗培南。2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慢性肉芽肿,进行体外去T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过程中未出现严重沙门菌感染,目前为移植9个月,未再次出现感染;1例为镰刀状贫血患者,已在美国进行10/10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免疫缺陷患儿感染沙门菌后更加容易出现侵蚀性感染,且容易出现感染迁延反复。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免疫重建有助于治疗原发疾病及清除沙门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KBD)之间的关系,寻找KBD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T-2毒素(0.01 μg/ml)、DON(1.0 μg/ml)诱导正常人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并对各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比较分析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后KBD易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显示,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比较分别有882(上调基因349个、下调基因533个)和2 118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1 124个、下调基因994个);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比较,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包括B细胞易位基因1(BTG1)、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5)、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衰老关键蛋白1(FBLN1),相同的KEGG通路包括p53、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均可引起KBD易感基因生长分化因子5(GDF5)表达上调、Ⅸ型胶原A1(COL9A1)表达下调。结论:BTG1、RGS5、FABP4、FBLN1、GDF5及COL9A1基因在KB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KBD病因机制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吉林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内、外环境硒水平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骨节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自发现100多年来,归纳国内外病因假说主要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学说(低硒环境)、粮食镰刀菌中毒学说、饮水有机物中毒学说。吉林省是大骨节病的历史重病区,主要采取以改水换粮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未实施过补硒措施,故对硒水平方面研究较少 [1-5]。为进一步了解吉林省大骨节病病区和非病区内、外环境硒水平,为大骨节病的病因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开展土壤、粮食、儿童头发硒水平的调查工作,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G预激方案治疗合并镰刀菌感染的成年人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AG预激方案治疗合并镰刀菌感染的难治成年人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的效果,及皮肤镰刀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抗真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合并皮肤镰刀菌感染的ETP-ALL成年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接受VICP方案化疗无效,长期粒细胞缺乏并发典型皮肤镰刀菌感染,经两性霉素B治疗感染稳定后,给予CAG预激方案成功挽救治疗,予以髓系方案为主的巩固治疗达到微小残留病阴性,后续顺利进行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持续口服泊沙康唑。结论:CAG预激方案可作为复发难治ETP-ALL的再诱导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序贯泊沙康唑可作为镰刀菌感染的抗真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抗镰刀菌感染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抗镰刀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镰刀菌鸡卵黄抗体(IgY)并检测其对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及抗真菌作用。方法:取22周龄莱杭母鸡18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只。制备灭活镰刀菌丝悬液,将菌丝浓度2×10 7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菌悬液与弗氏完全佐剂等体积混合充分乳化后,对实验组莱杭母鸡进行免疫,每只鸡注射1 ml,2周后换为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强免疫。在免疫后的第5~16周每周收集卵黄,用硫酸铵盐析法制备IgY,将得到的蛋白溶液放入冻干机中制作成冻干粉,4 ℃保存。以质量分数0.9%氯化钠溶液代替菌悬液按照同样方式进行阴性对照组莱杭母鸡的注射,以制备非特异性抗体作为实验中的阴性对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特异性IgY蛋白浓度,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其效价。将1×10 5 CFU/ml和1×10 3 CFU/ml镰刀菌悬液与不同浓度IgY及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合培养4 d后测定吸光度( A)值,用PBS及非特异性IgY与镰刀菌悬液共孵育作为空白对照组及阴性IgY组,绘制抗镰刀菌IgY的抑菌曲线。用pH 7.4的PBS将特异性IgY溶液稀释至0.02 mg/ml,分别在30、40、50、60、70、80和90 ℃水浴中孵育30 min后冷却至室温;此外,用pH值为l、2、3、4、5、6、7、8、9、l0、11和12的PBS将特异性IgY溶液稀释至0.02 mg/ml,4 ℃下放置1 h,均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活性,评估IgY对不同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取SPF级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PBS对照组和特异性IgY治疗组,每组6只。用镰刀菌感染小鼠右眼角膜,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建模后1 d,特异性IgY治疗组用200 mg/ml特异性抗镰刀菌IgY点眼,PBS对照组用PBS点眼,于感染后1、3和5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根据炎症评分表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免疫后第5~16周的IgY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1.57、2.89、24.98、25.09、23.89、25.78、21.57、21.37、18.98、15.78、14.67和12.67 mg/ml。特异性抗镰刀菌IgY的效价从第5周开始升高,第7周时达到最高效价,为1∶10 000,可维持至免疫后12周,12周后抗体效价逐渐下降。抑菌曲线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IgY组相比,特异性IgY治疗组镰刀菌生长缓慢。抗体效价高于1∶10 000的特异性IgY在60 ℃以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4~6具有最高活性,在pH 3~9的免疫活性能够保持在70%以上,随着pH值的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其活性迅速降低。镰刀菌感染后1、3和5 d,PBS对照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为3.50±0.55、7.33±0.82和4.00±0.63,特异性IgY治疗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为3.33±0.82、4.17±0.75和2.50±0.55。2个组不同时间点炎症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247.35, P<0.05; F时间=23.19, P<0.05),其中镰刀菌感染后3 d和5 d,与PBS对照组相比,特异性IgY治疗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炎症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用硫酸铵盐析法可成功制备高效价特异性抗镰刀菌IgY,其稳定性高,对温度和酸碱度均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小鼠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中减轻角膜溃疡的严重程度,降低炎症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ON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CD44、MMP-13及整合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1 ~ 2日龄Wistar乳鼠原代软骨细胞,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软骨细胞鉴定,CCK-8法检测DON(剂量分别为0.0、0.1、0.2、0.4、0.8 μg/ml)染毒24、48、72 h软骨细胞增殖情况,根据细胞存活率选取0.00(对照)、0.05、0.10、0.15、0.20 μg/ml DON用于后续实验,确定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4及MMP-1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DON剂量和作用时间增加,软骨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存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P均< 0.01)。细胞培养上清液IL-6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 13.425, P < 0.01),其中0.10 μg/ml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256.89(191.02,477.5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37(0.00,119.13)pg/ml, P < 0.05];IL-1β和TNF-α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881、1.317, P均> 0.05);0.10、0.15、0.20 μg/ml组CD44含量[(0.87 ± 0.21)、(0.85 ± 0.24)、(0.77 ± 0.1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6 ± 0.19)pg/ml, P均< 0.05];MMP-13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7.947, P < 0.01)。CD44和整合素α2、α5、β1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5.737、6.562、6.074、4.476, P < 0.05或< 0.01)。 结论:DON可能通过增加IL-6,MMP-13,整合素α2、β1表达和抑制CD44、整合素α5表达,破坏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平衡,造成软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南地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浙南地区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外伤后真菌性角膜炎562例(562眼)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致病因素、致病菌属、用药史、临床体征及治疗方式。结果:农民为主要患病人群,共332例(59.1%)。41~80岁年龄段为主,共484例(86.2%)。男女比例为2.7∶1。主要分布地区为温州市鹿城区共65例(11.6%)。植物外伤为主要致病因素,共225例(40.0%)。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163例(41.6%)。413例(73.5%)可见明显溃疡灶。130例(23.1%)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角膜共焦显微镜、刮片镜检、培养鉴定,阳性检出率为95.7%(201/210)。结论: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要患病人群,镰刀菌属是主要的致病菌属,植物伤是主要致病因素。联合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刮片镜检,培养鉴定这三者检查能提高外伤性真菌性角膜炎阳性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