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gA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0%~40%的患者在诊断后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IgA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主要以控制病情进展为主,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围绕半乳糖缺乏的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示IgAN发病涉及多个环节。该文从IgA1的结构特征、IgAN患者体内Gd-IgA1抗体及含Gd-IgA1免疫复合物、Gd-IgA1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的沉积、Gd-IgA1免疫复合物沉积对肾脏的损伤、补体在IgAN中的作用、IgA肾病的基因组学及黏膜免疫与IgAN等方面,综述了IgAN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线索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七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筛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家系共有的低频变异位点,以期发现与PBC相关的新易感基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的3个PBC家系的7例PBC患者和2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提取血液DNA样本并进行WES,应用SAMtools 1.3软件检测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得失位变异位点,并于已知数据库1000 Genome、ExAC、ESP6500和诺禾-中华基因数据库筛选低频变异位点。应用Pymol V2.3.2软件模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分子三维结构,观察家系间共有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位置。结果:7例PBC患者首诊年龄为(61.2±10.2)岁。血清检测结果示7例患者的ALP为(306.9±242.5) U/L,GGT为(121.7±85.9) U/L,ALT为(47.6±33.1) U/L,AST为(55.7±34.1) U/L,免疫球蛋白G为(14.9±3.1) g/L;抗核抗体核型均存在胞质颗粒型特征;抗线粒体抗体均为阳性。5例PBC患者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病;2例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结果均提示界面性肝炎和小胆管病变。3个PBC家系间共有18个SNP位点,分别位于 OTOA、 OBSCN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DRB1( HLA- DRBI)基因。 OTOA基因的rs200988634是3个家系共有的多态性位点; OBSCN基因的rs746424683、rs545316651、rs553144914、rs533059830和rs56087721分别导致9种氨基酸的改变;基因 HLA- DRB1共有12个不同的SNP位点,分别导致12种氨基酸的改变,其中rs16822698、rs112796209和rs11554463核苷酸突变分别导致MHC-Ⅱ分子β链的G154A、Y152C和Y107X氨基酸改变,Y107X氨基酸位于MHC-Ⅱ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凹槽区域。 结论:对PBC家系进行WES是阐明恶性变异候选基因 OBSCN和 OTOA较好的策略。 HLA- DRB1为PBC的易感基因,可能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影响MHC-Ⅱ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织蛋白酶G通过增加胶质瘤干细胞表面MHC-Ⅰ表达提高胶质瘤对T细胞治疗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G(CatG)提高T细胞治疗胶质瘤效果的机制。方法:(1)收集胶质瘤数据库中397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胶质瘤组织中 CTSG mRNA与β2微球蛋白( β2M) mRNA表达的相关性。(2)从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培养胶质瘤干细胞(GSC)387和GSC3565,分别分化培养获得胶质瘤分化细胞(DGC)387和DGC3565。取GSC387细胞,分为CatG组、CatG抑制物组,分别用0.1 μg/μL重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 *02∶01和HLA-B*15∶01与4 ng/μL CatG、10 μmol/L CatG抑制物共培养10 min,应用托马斯亮蓝染色检测细胞HLA-A *02:01和HLA-B *15:01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DR蛋白的表达。(3)取GSC387、GSC3565细胞和DGC387、DGC3565细胞,分别分为4组(CatG组、CatG抑制组、空白抗体1组,空白抗体2组),分别加入4 ng/μL CatG、10 μmol/L CatG抑制物、空白抗体1、空白抗体2处理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HLA-ABC的表达。(4)取GSC387、GSC3565细胞和DGC387、DGC3565细胞,分别分为CatG组和CatG抑制组,采用荧光素酶实验检测CatG对T、自然杀伤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结果:(1) CTSG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 CTSG mRNA低表达组, β2M mRNA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 β2M mRNA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胶质瘤组织中 CTSG mRNA与 β2M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9.160, P=0.000)。(2)托马斯亮蓝染色检测显示:与CatG抑制物组比较,CatG组细胞HLA-A *02∶01和HLA-B *15∶01的表达增加。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CatG抑制物组比较,CatG组细胞MHC-Ⅰ的表达增加,MHC-DR的α和β链降低。(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atG组GSC387、GSC3565细胞HLA-ABC的表达高于CatG抑制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荧光素酶实验显示:与CatG抑制物组比较,CatG组T细胞对GSC细胞的杀伤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atG可提高免疫治疗GSC的效果,其机制为提高细胞表面的MHC-Ⅰ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特异性抗体免疫疗法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一种新型免疫疗法,能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识别并结合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并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目前,BsAb已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CMA),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组5成员D(GPRC5D)和Fc受体同源物(FcRH)5靶点BsAb的早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反应率达70%~83%,其主要治疗不良反应为低级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血细胞减少和感染。笔者拟就BsAb的分类和功能、BsAb治疗RRMM的靶点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HBV-C、E、X基因的DC-CTL对HBV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免疫机制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体外T细胞识别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加工递呈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特异性抗原,探讨靶向HBV-C、E、X基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对体外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将HBV-C、HBV-E、HBV-X三种抗原负载至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上,获得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通过Ficoll法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HBV-C-rAAV、HBV-E-rAAV、HBV-X-rAAV分别转染单核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DC。上述DC分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组)和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组(转染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AAV的转染率,并检测DC表面的标志分子和DC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2。将体外培养的T细胞分别与未转染组DC、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混合,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收获CTL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TLs表面的标志分子以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并用 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通过 51Cr释放实验计算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率。 结果:对照组和转染组(HBV-C-rAAV/DC、HBV-E-rAAV/DC、HBV-X-rAAV/DC)中,HBV抗原阳性的DC比例分别为2.80%、85.12%、96.63%、98.42%。转染组中表达CD80的DC比例分别是55.26%、58.25%、59.63%,表达CD83的比例分别是43.19%、48.73%、40.01%,表达CD86的比例分别是95.46%、96.74%、83.62%,分泌IL-12的比例分别是47.60%、52.50%、69.20%。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T细胞亚群中,CD8 +CD69 +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3.10%、31.50%、30.00%,CD4 +CD25 +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89%、8.77%、10.87%,分泌IFN-γ的比例分别为44.65%、45.16%、45.16%,T细胞体外增殖力(cpm值)分别为19 351、19 070、26 428。经转染组DC诱导产生CTLs对HBV抗原阳性的原代肝癌细胞(hepatoma cancer cells,HCC)组的杀伤率分别为61.18%、56.93%、65.05%,对HBV抗原阴性的宫颈癌细胞组的杀伤率分别为4.62%、3.69%、4.34%,对HCC+HBV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34.90%、27.39%、30.66%,对HC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抗体封闭组的杀伤率分别为17.83%、21.47%、23.71%。转染组DC诱导产生的CTLs能有效杀死HBV抗原阳性的靶细胞,在抗原表达下降后,其杀伤能力显著减弱,MHC-Ⅰ类分子的缺失也会导致CTLs杀伤能力的明显降低。 结论: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可在体外通过特定细胞因子的诱导、携带不同HBV基因片段的rAAV的转染和细胞共培养,最终获得HBV特异性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的CTLs,且该类T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增殖能力,有利于持续杀伤靶细胞;CTLs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依赖于HBV抗原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基因A抗体监测在肾移植术后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中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基因A(MICA)抗体监测对肾移植术后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9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96 例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第1、3、6、12 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MICA抗体.记录患者术后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术后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患者血清MICA抗体阳性率.结果 96 例肾移植患者中,术前血清MICA抗体阳性率为14.58%(14/96);术后第12 个月,血清MICA抗体阳性率为25.00%(24/96).根据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n =12)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n =84).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血清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是否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组(n =16)与未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组(n =80).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组患者的血清MICA抗体阳性率高于未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MICA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术前积极检测血清MICA抗体并于术后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可为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的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遗传学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性水通道蛋白 4(AQP4)的 IgG抗体是其特异性抗体.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多种疾病有关,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NMO)的相关性有差异,不同人群的NMO相关基因多态性不同.对AQP4 基因多态性与NMO的关系有所争议.多种细胞因子被认为与 NMO 相关,但其基因多态性与 NMO 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基于前期文献的综述,研究NMOSD的基因易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IgY应用于生物感染领域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卵黄免疫球蛋白(IgY)是一种多克隆抗体,无毒副作用,其能通过特异性地与相应抗原结合,并保持可逆及非共价性地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达到使抗原失活的目的,在机体防御中发挥作用.利用IgY具有结合外来抗原特异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将其制备成了卵黄球蛋白,并研制出许多成品药物用于人、牲畜等抗感染治疗,诸如瑞琳他抗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应用于女性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治疗.故本文就IgY应用于女性HPV感染领域及其他生物感染领域的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