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效抗疟药,是中药走向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之一,其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SM 934及DC32等。此类药物疗效好、见效快、安全性高。近年研究发现,除了抗疟作用外,此类药物还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调节T细胞、B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治疗风湿性疾病,有望成为风湿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目前有关此类药物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抗寄生虫中药活性成分体外抗细粒棘球蚴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评价抗寄生虫中药水提物和有机溶剂粗提物体外对细粒棘球蚴的作用效果.方法 从感染绵羊肝脏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体外培养24h后,取活性大于95%的原头节(100 μl,约100个)加入96孔板,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8 mg/ml(低浓度组)、1.6 mg/ml(中浓度组)、3.2 mg/ml(高浓度组)的鸦胆子、苦楝皮、辣蓼、石榴皮、使君子、槟榔、贯众、鱼藤、马蔺子、五倍子和仙鹤草等11种抗寄生虫中药的水提物,体外作用72 h后,伊红染色法检测原头节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下观察原头节的形态,计算死亡率;同时设相同浓度的阿苯达唑组和空白对照组.从具有体外抗原头节作用的中药中提取黄酮、多糖、皂苷和生物碱等粗提物,分别以终浓度1.00 mg/ml体外作用于原头节72 h后,观察原头节形态,计算死亡率;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对体外抗原头节效果明显的粗提物进行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中药水提物作用72h后,鸦胆子、苦楝皮、辣蓼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边缘模糊,结构松散,基质溶解;其余8种中药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形态正常,各部分结构清晰;阿苯达唑组原头节生发层有轻微损伤;空白对照组原头节形态正常.体外培养72 h后,鸦胆子、苦楝皮和辣蓼水提物高浓度组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为(99.63±0.57)%、(90.89±1.10)%和(51.93±0.60)%,中浓度组分别为(85.97±1.50)%、(81.14±1.19)%、(42.46±0.56)%,低浓度组分别为(78.34±1.35)%、(77.27±0.92)%、(36.66±0.60)%,与空白对照组[(0.62±0.5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0 678.22、41 488.99、44 346.38,19 543.86、27 887.32、34 590.79,20 059.467、41 953.68、17 993.77,均 P<0.01),与阿苯达唑组[(30.03±2.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 585.72、4 210.84、646.46,2 956.80、2 849.68、210.83,2 365.92、2 712.28、58.12,均 P<0.01);其余8种中药水提物高、中、低浓度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鸦胆子黄酮、苦楝皮黄酮、鸦胆子皂苷、辣蓼皂苷和辣蓼生物碱组原头节皱缩、结构松散、基质溶解,原头节死亡率分别为(98.33±2.89)%、(96.67±5.77)%、100%、(99.33±1.15)%和(56.67±2.11)%,与空白对照组[(10.33±2.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584.00、563.71、3 808.47、3 099.52、14.65,均P<0.01);其余中药粗提物组原头节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出741、398种代谢产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从鸦胆子黄酮粗提物中鉴定出差异显著的黄酮类化合物4种,分别为漆黄素、5-甲基-7-甲氧基异黄酮、儿茶素和甜橙黄酮;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8种,分别为原花青素B2、槲皮素-3β-D-葡萄糖苷、枸桔苷、橙皮素、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黄豆黄素.结论 鸦胆子、苦楝皮和辣蓼水提物,鸦胆子黄酮、苦楝皮黄酮、鸦胆子皂苷和辣蓼皂苷有明显体外抗细粒棘球蚴的作用,且效果优于阿苯达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药槟榔的药理和毒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有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之功效,仅 2020 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以槟榔为原材料的中药处方就达 51 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槟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促进肠胃运动及驱杀消化道寄生虫等消化系统、抗抑郁及抑制吗啡等神经系统、改善脑出血及有效降压等心血管系统等作用.但毒理作用也较显著,主要体现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及其他毒性等方面,但毒性的机制仍有待研究.槟榔是一味对多系统疾病治疗具开发前景的中药,在长期用药方面仍需关注毒性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香菇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香菇多糖的相关中药制剂及其他功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香菇多糖""药理活性""作用机制""Lentinan""Pharmacological action"等为关键词,检索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收录的1969-2017年发表的关于香菇多糖药理活性的研究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获得国内、外文献61篇.研究结果显示,香菇多糖表现出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抗寄生虫、神经系统保护和抗抑郁、抗疲劳、抗氧化和抗衰老、抗辐射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相关的药理作用机制很多仍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揭示.对香菇多糖各方面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香菇多糖的相关中药制剂及其他功能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花椒属植物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芸香科花椒属Zanthoxylum植物在我国有50余种,是十分重要的中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抑制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生长作用,可以作为抗感染药物的来源.对近年来花椒属植物抗感染性作用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所涉及的感染性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期为寻找结构新颖和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槟榔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槟榔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及其他南亚、东南亚等国家.槟榔果既是一种目前被广泛食用的佳果,其果皮和种子又可以入药,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槟榔含有生物碱、鞣质、黄酮、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促消化、降血压、抗抑郁、抗氧化、抗炎、抗寄生虫和抑菌等活性.综述了近年来槟榔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槟榔传统产品的食用安全及其产品研发提供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综合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于1980年12月4~10日在广州召开。除来自全国各地的七百多名代表,二百多名列席代表和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外,还有八名港澳的内科学者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12月4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首先由中华医学会会长白希清致开幕词。继由全国科协副主席王顺桐同志和广东省副省长叶选平讲话。最后由内科学会主任委员钟惠澜教授代表内科学会作了《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内科学的主要成就》的报告。报告表明在解放后我国内科的诊治水平比解放前已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内科学的发展受到很大摧残和阻碍,不少领域还有所倒退,使我国内科学的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拉大了。粉碎林彪、“四人帮”后,我国内科学又重新发展起来。报告就内科学的七个专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了回顾。在传染病寄生虫病方面,天花、鼠疫、流行性斑疹伤寒及回归热等几种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已被消灭或基本消灭,还有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脊髓灰白质炎、乙型脑炎、白喉、黑热病、肺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布氏杆菌病、肠伤寒、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疟疾、丝虫病等发病率也都大幅度下降。国内仿制成功的吡喹酮对血吸虫病的治疗收效快,治愈率高,副作用少,对囊虫病也有较好疗效。中药提取的青蒿素,用以控制疟疾发作,效果好;仙鹤草根芽提出的鹤草酚治疗绦虫的疗效达92%,可与氯硝柳胺媲美。茛菪类(阿托品、654-2,东茛菪碱等)药物和其他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结合抗感染、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措施,使中毒性痢疾及暴发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死率分别由解放初期的20~30%及60~70%下降到1%左右及10%以下。自1958年广泛开展谷丙转氨酶测定后加上快速肝穿刺的应用,在确诊的肝炎中90%是无黄疸型肝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口腔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口腔的适宜环境为微生物定植提供了条件,而口腔微生物是诱发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是控制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青蒿素是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由于其具高效低毒的抗疟效果而成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抗氯喹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青蒿素已被证实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其他寄生虫、肿瘤等效果,而部分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对青蒿素及衍生物在口腔相关微生物方面的作用效果进行综述,总结分析之前的成果及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完善现有技术及标准以明确青蒿素及衍生物对效果存在争议的微生物的作用,扩大对口腔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检测,在抗真菌领域明确与现有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这几个方向有待深入研究.另外在抗口腔感染性疾病研究过程中,青蒿素及衍生物的给药方案、潜在药物相互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是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相关研究的完善与口腔感染性疾病治疗潜在需求,青蒿素及衍生物在口腔微生物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口腔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几种药物抗弓形虫活性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筛选出有效的抗弓形虫病药物.方法 利用HFF细胞和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RH株作为评价系统,选择中药(姜黄素和蒿甲醚)、除草剂(阿特拉津)、其它抗寄生虫药(妥曲珠利、泊那珠利、三氮脒和吡喹酮)及抗癌药(环磷酰胺),初步评价其体外抗弓形虫活性.并通过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治疗试验对姜黄素的体内抗弓形虫效果进行检测.结果 姜黄素、蒿甲醚、妥曲珠利、泊那珠利均可显著抑制弓形虫的增殖(P<0.05),姜黄素还可显著抑制弓形虫的入侵(P<0.05);阿特拉津可抑制弓形虫增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蒿甲醚、妥曲珠利、泊那珠利和阿特拉津对弓形虫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是(0.7±0.2)μg/mL,(0.86±0.2)μg/mL,(14.2±2.8)μg/mL,(16.7±4.0)μg/mL,(59.4±4.1)μg/mL,5种药物均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虫体而影响弓形虫生长;三氮脒、吡喹酮和环磷酰胺在对细胞最高安全浓度(0.2 μg/mL,100 μg/mL,50 μg/mL)时均无抑制弓形虫的增殖或入侵的作用.姜黄素在50?150 mg/(kg·d)时均无延长急性弓形虫病小鼠生存时间的作用.结论 姜黄素、蒿甲醚、妥曲珠利、泊那珠利体外均有抗弓形虫活性,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提供重要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平台获取疏风解毒胶囊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标;从2015年版中国药典获取药物的性味归经;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的相关靶标基因并与疏风解毒胶囊的作用靶标取交集获取治疗靶标;将治疗靶标上传值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构建药材?性味归经网络、药材?活性成分?治疗靶标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分析;利用RStudio的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疏风解毒胶囊的8味中药主要归肺、肝、胃经,味苦性寒;得出179个活性成分共对应272个靶标,与COVID?19的共同靶标基因有53个,药材?活性成分?治疗靶标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共同关键基因为MAPK14和PTGS2;GO富集得出1408条生物学过程、60条分子功能和22条细胞组分;KEGG功能富集得出155条通路,排名前20的通路中有11条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有关,如查加斯病、乙型肝炎、弓形虫病、利什曼病、甲型流感等;有3条与炎症免疫相关,分别为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出18个对2019?nCoV 3CL具有抑制作用活性成分和158个对ACE2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疏风解毒胶囊能通过多个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免疫炎症反应、抗病毒感染等相关,并且其活性成分具有潜在抗2019?nCoV和干扰2019?nCoV与ACE2结合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