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R型噬菌体尾样细菌素对MRSA的抗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索阴沟肠杆菌SHAMU191747所分泌的新型R 型噬菌体尾样细菌素(phage tail-like bacteriocin,PTLB)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抗菌活性.方法 琼脂平板拮抗试验和肉汤微量发酵试验,检测阴沟肠杆菌SHAMU191747对MRSA的拮抗活性.超高速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阴沟肠杆菌SHAMU191747发酵上清液粗提物.使用透射电镜检测粗提物中有无新型R型PTLB.琼脂平板点种法,验证粗提物对MRSA的抗菌活性.采用SDS-PAGE电泳检测新型R型PTLB的分子量.结果 阴沟肠杆菌SHAMU191747分泌新型R型PTLB,对MRSA具有强拮抗效应.新型R型PTLB的分子量约35 ku,能够高效杀伤MR-SA;尾鞘未收缩的功能性分子的物理尺寸为(142.7±4.3)×(13.8±0.6)nm,尾鞘收缩的非功能性分子的物理尺寸为(57.7±1.2)×(20.8±1.5)nm.结论 阴沟肠杆菌SHAMU191747产生的新型R型PTLB能够高效杀伤MRSA,具有开发成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沙替丁预防应激性黏膜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静脉罗沙替丁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并与奥美拉唑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ICU预计入住时间不少于5 d、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具有发生应激性黏膜病变(stress related mucosal disease, SRMD)危险因素的成年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罗沙替丁组: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75 mg溶于2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推注,用药间隔12 h)及对照组(奥美拉唑组:注射用奥美拉唑40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静脉滴注30 min,用药间隔12 h)。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入组第1天序贯脏器衰竭(SOFA)评分,及研究期间肠内营养及消化道出血情况;用药前、用药开始后每2 h测量胃液pH值,连续测量5 d,计算每24 h内pH均数及pH≥4的百分比;首次用药前及第5天用药结束后送检胃液细菌培养;第1~5天检测胃液及便潜血;记录是否出现应激性黏膜病变出血;住院时间、ICU及第28天病死率;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共入选患者91例,试验组46例,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肠内营养状况、APACHEⅡ评分及第1天S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罗沙替丁醋酸酯能使胃液pH迅速升至≥4.0,并在监测期间持续稳定在pH≥4.0,奥美拉唑能使胃液pH迅速升至≥5.0,并在监测期间持续稳定在pH≥5.0。罗沙替丁治疗组患者在第二个24 h内平均胃液pH≥4.0达82.5%,并稳步上升,在第5天时90%的患者平均胃液pH≥4.0。两组消化道出血情况、ICU及住院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SRMD的危险因素。 结论: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可迅速提高并维持胃液pH值至4.0以上,与奥美拉唑在抑制胃酸分泌、预防应激性黏膜病变合并消化道出血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人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A)是一种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有关的严重疾病。由于缺乏对该综合征及其与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所致其他炎症的交叉研究,MIS-A未被充分认识。为此,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通过电子病历审查,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定义来识别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4家附属医院出院的已确诊和未确诊的MIS-A成人患者。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第10版修订版代码U07.1确定非MIS-A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住院情况。该研究计算了MIS-A住院患者与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比值,比较两个队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并描述了MIS-A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3 598例实验室检测新冠病毒呈阳性的成人住院患者中,1 336例(37.1%)符合最初的MIS-A筛查标准,其中有11例完全符合MIS-A标准的住院患者,其他患者住院期间没有被诊断出MIS-A;所有患者都被诊断存在急性新冠病毒感染症状,MIS-A住院患者与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为1 : 523。63.6%的MIS-A患者为男性。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相比,MIS-A患者年龄偏低(<50岁)的比例为72.7%比26.1%( P<0.01),并且多为非西班牙裔黑种人(81.8%比50.0%, P=0.04)。11例完全符合MIS-A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的分析中,其中有10例(90.9%)至少患有1种潜在疾病,有2例(18.2%)曾在入院前37 d和55 d出现过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并都出现了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但无皮肤黏膜受累;所有患者均出现急性肾损伤,其中7例(63.6%)需要肾脏替代治疗,2例(18.2%)患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3例(27.3%)确诊为迟发性细菌感染。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但未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其中6例患者(54.5%)接受了应激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其中1例被诊断患有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8例(72.7%)接受血管加压药治疗;8例(72.7%)需要机械通气治疗;2例(18.2%)需要机械心血管循环支持治疗。11例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7(5,34) d。11例患者均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其中2例(18.2%)死亡或转至临终关怀医院。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MIS-A是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但可能未被认识。需要提高对MIS-A的认识,增加诊断率和报告率,有助于量化其流行病学负担,并确定风险最高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枯草芽孢杆菌RN8的抗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从采自云南省丽江郊野的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离其活性成分进行抗菌作用机制初步研究以寻找抗菌活性物质.方法:使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11种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管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拮抗菌进行筛选,通过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对发酵液中分离出的活性化合物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技术进行结构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法检测RN8菌株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处理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后的细胞脱氢酶活力,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DNA和钾离子泄漏率;将环四肽RN作用于白色念珠菌进行代谢组研究.结果:RN8菌株发酵液对17种测试指示菌具有拮抗效果,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RN鉴定为环肽类化合物,当其质量浓度为12.5 μg/mL时,抑制率达73.41%,EC50为4.69 μg/mL;KEGG数据库和路径拓扑分析显示,五个主要代谢途径有显著影响,包括嘧啶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这些过程涉及2'-脱氧胞苷等37种代谢物.结论:枯草芽孢杆菌RN8是广谱拮抗性菌株,其抑菌活性成分造成白色念珠菌细胞外膜的损伤,破坏细胞膜整体结构,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显著影响主要代谢途径,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大豆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生防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镰刀菌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大豆生产上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为获得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方法]从健康大豆根际土壤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促生特性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采用盆栽试验进一步测定菌株生防及促生效果.[结果]筛选出的 4 株芽孢杆菌和 1 株假单胞杆菌对F.graminearum的抑菌率均达到 60%以上,对F.oxysporum,F.solani,F.longifundum以及 F.equiseti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液及挥发代谢物均会影响F.graminearum的生长.5 株拮抗菌具有产蛋白酶、纤维素酶以及葡聚糖酶的活性,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综合以上测试结果,菌株 20-8 具有较强的抑菌及大豆促生效果.根据形态特征及 16S rRNA序列分析,将菌株 20-8 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可以破坏F.graminearum菌丝体结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可以显著抑制孢子萌发.室内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0-8 的稀释发酵液对F.graminearum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可达 46.08%,并且促进大豆植株生长.[结论]筛选鉴定的暹罗芽孢杆菌 20-8 具有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及多种胞外酶功能,其稀释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及大豆促生能力,菌株 20-8 可以用于防治F.graminear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栌枯萎病拮抗细菌CCBC3-3-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从黄栌枝干内部分离到的细菌CCBC3-3-1 菌株对黄栌枯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表现出较强的拮抗作用,从基因组层面深入研究其拮抗机理,为进一步研发生防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acBio RS测序平台完成CCBC3-3-1 的全基因组测序,根据 16S rDNA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同属近缘种菌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对其发酵液进行LC-MS非靶标代谢组检测.[结果]CCBC3-3-1 基因组总长度为 5.16 Mb,由 1 条环状双链染色体和 3 个环状质粒组成,GC含量 48.08%,含有 5 013 个编码基因.经过antiSMASH预测,CCBC3-3-1 基因组中有 8 个抗生素及次生代谢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簇,其中 2 个与已知基因簇相似度较低,5 个基因簇功能未知,其发酵液中检测出 6 种已知抗生素类物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CCBC3-3-1 基因组与泛菌属内 4 个近缘种均有显著差异,而且CCBC3-3-1 在 16S rDNA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结论]CCBC3-3-1 是泛菌属的一个新变异种Pantoea sp.,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类物质,在黄栌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根际细菌统称为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PGPR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助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过去二十多年中,围绕PGPR功能与作用机理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旨在总结PGPR的促生与生防机制,重点探讨PGPR在参与植物营养元素的改善与摄取、产生植物激素、分泌信号小分子、合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促进植物生长以及合成抗生素类物质拮抗植物病原菌五个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并探讨了PGPR在基础与应用两方面的后续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PGPR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血清iNOS、TREM-1、IL-1Ra表达与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究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血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收治的120例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分析感染病原菌的病原学特点;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8例、中度组79例和重度组13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炎症因子[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iNOS、TREM-1、IL-1R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iNOS、TREM-1、IL-1Ra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NOS、TREM-1、IL-1Ra对重度细菌感染性肠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120例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共检出176株病原菌,其中氏阳性菌38株(21.59%),革兰阴性菌138株(78.41%).4组血清PCT、CRP、iNOS、TREM-1、IL-1R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和对照组依次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NOS、TREM-1、IL-1Ra水平与PCT、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NOS最佳截断值为50.07 ng/L,诊断重度细菌感染性肠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92%(95%CI:0.462,0.950)、81.31%(95%CI:0.726,0.882);TREM-1 最佳截断值为 70.11 pg/mL,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4.62%(95%CI:0.546,0.981)、85.05%(95%CI:0.769,0.912);IL-1Ra 最佳截 断值为271.75 ng/L,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2.31%(95%CI:0.640,0.998)、66.36%(95%CI:0.566,0.752).结论 细菌感染性肠炎患者血清iNOS、TREM-1、IL-1Ra表达升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三者在诊断重度细菌感染性肠炎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或可作为临床评估细菌感染性肠炎病情的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NPY-Y1信号通路调控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大鼠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究NPY-Y1信号通路调控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大鼠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的机制.方法 72只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每组各12只,包括对照组、ECRS组、空载组、神经肽Y(NPY)干扰组、低拮抗剂组和高拮抗剂组.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细菌毒素法构建ECRS大鼠模型,空载组和NPY干扰组分别尾静脉注射siNC和NPY siRNA质粒进行干预,低拮抗剂组和高拮抗剂组分别腹腔注射20、50 μg的BIBO 3304干预.末次刺激结束后处死大鼠,取鼻腔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和嗜酸粒细胞(Eos)计数;RT-PCT法检测鼻黏膜中NPY、IL-4、IL-5、IL-13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NF-κB p50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PY、NPY1受体(Y1R)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鼻黏膜组织结构完整有序,ECRS组、空载组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低拮抗剂组中细胞结构得到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相对于低拮抗剂组,NPY干扰组、高拮抗剂组中细胞结构及炎性细胞浸润改善情况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ECRS组和空载组鼻黏膜Eos计数,NPY、IL-4、IL-5、IL-13 mRNA,NF-κB p65、NF-κB p50蛋白及NPY、Y1R细胞染色相对强度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ECRS组和空载组比较,NPY干扰组、低拮抗剂组、高拮抗剂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NPY干扰组和高拮抗剂组低于低拮抗剂组(P均<0.05);ECRS组与空载组、NPY干扰组和高拮抗剂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CRS大鼠存在鼻黏膜Eos异常浸润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NPY-Y1信号通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及效应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三株无量山森林土壤芽孢杆菌鉴定及其生物活性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挖掘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潜在的高活性微生物菌株,旨在为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提供高效的菌种资源.[方法]以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筛选高拮抗活性菌株,观察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测定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检测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以及菌株体外产酶、解磷、解钾、固氮及产铁载体能力;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 16S rRNA、gyrA、rpoB基因进行菌株鉴定,室内盆栽试验验证防病和促生效果.[结果]分离筛选获得 153 株可培养细菌,其中,菌株SH-53、N4471 和N9456 抑菌效果分别为 92.35%、87.29%和 88.47%,能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对多种病原菌表现出良好拮抗活性.3 株功能菌均具有溶锌、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菌株SH-53 和N4471 还具有解磷、固氮、分泌纤维素酶以及产铁载体能力.3 个功能菌基因组中均含有srfA、fenA、ituA、ituC、ituD、bymC等脂肽类化合物合成基因.经鉴定菌株SH-53 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N4471 为卡式芽孢杆菌(B.cabrialesii),N9456 为暹罗芽孢杆菌(B.siam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 株功能菌防效分别为 84.66%、54.96%和 59.74%,对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等农艺性状均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结论]3 个菌株具有高效、广谱的抑菌活性,具有多样化的生物活性,作为高效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