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生食蔬菜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与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为分析云南省生食蔬菜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及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通过各污染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特征图谱及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菌株进行耐药和致病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GB 4789.30-2016、GB 4789.6-2016对180份生食蔬菜样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药敏测定;同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经组装后通过相应的生物信息学流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80份生食蔬菜中共有12份样品检出了致病菌,包括生菜、香菜、折耳根等.共检出了致病菌13株,其中沙门菌7株,共7种血清型,4株存在多重耐药,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关联性良好,5株携带有与多重耐药相关的IncHI和IncF型质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2株携带毒力岛LIPI-3;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2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结论 折耳根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食蔬菜种类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应该持续关注,部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因含有更多的毒力基因,而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3-2022年山西省市售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山西省市售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状况及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 采用质谱检测系统对菌株进行分型鉴定,通过荧光PCR检测4种毒力基因:ompX、cpa、hly和sip,并对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结果 2013-2022年检测样品1 050份,分离阪崎克罗诺杆菌80株,总检出率为7.62%.4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ompX 86.25%,cpa 85.00%,hly 98.75%,sip 86.25%.PFGE分型分为67种基因图谱,相似度在43.7%~100.0%,菌株间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产地、不同厂家间的菌株型别分散,仅少数菌株呈现出遗传相关性.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对山西省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风险状况和分型情况提供数据支持,需进一步加强评估和多环节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调查及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调查成都市售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其病原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支持.方法 参照GB 4789.29-2020,增加了可疑菌落微生物质谱鉴定,对121份菌菇类食品进行检测,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特性及与米酵菌酸生物合成相关bon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121份样品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阳性率为50.41%(61/121),其中银耳的阳性率达到67.14%(47/70).4份样品中分离的10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携带bon基因簇;存在主要污染银耳的优势克隆群,但未携带bon基因簇.结论 银耳易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需加强对重点食品中该致病菌的风险监测,尤其是携带bon基因簇菌株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J管留置时间对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分析术前留置双J管的时长对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1 年 2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 167 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留置双J管后消除明显感染症状,然后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或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根据双J管留置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 d)和研究组(>7 d),分别为 74 例和 93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结果、无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所有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出 71 株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3.38%),其中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 3 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留置双J管前和留置双J管后第 7 天时的尿白细胞水平和血白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均在留置 7d后较留置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 1 个月内无石率相似(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在暂时性低热、发热、血尿、输尿管穿孔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在研究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留置双J管的时长对糖尿病合并感染性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治愈率无显著影响,但是较长的双J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患者术后出现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六种市售河北道地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六种石家庄市售河北道地中药饮片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评估河北道地中药饮片整体污染情况.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8和1107)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和微生物限度标准,对六种共计 60 批次中药饮片进行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热菌总数及三种控制菌进行检测分析,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出可疑杂菌,并通过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结果:检测的60 批次药品中 1 g TAMC为2.68~7.36,31.7%的饮片TAMC生物负载水平超标;1 g TYMC为0.5~5.2,25%的饮片TYMC负载水平超标;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为 11.7%;2 批次样品检出大肠埃希菌;耐热菌和沙门菌未检出;分离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 17 株条件性致病菌.结论:石家庄部分市售河北道地中药饮片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中药饮片微生物控制措施和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庆市某高校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溯源调查和病原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重庆市某高校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对11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型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测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测序(WGS)进行分子分型、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11株沙门菌全部为鼠伤寒沙门菌;在测试的15种抗生素中,所有菌株仅对四环素耐药;所有菌株的PFGE带型一致;WGS鉴定与血清学表型实验结果一致,所有菌株均携带2个四环素类耐药基因和10个毒力岛;溯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ST型相同,wgSNP进化树显示所有菌株可聚为一簇.结论 11株鼠伤寒沙门菌序列高度同源,说明患者、环境和食品分离株来源相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由食品加工人员使用器皿生熟不分引起食品污染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中菌株全基因组测序与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2023年淮安市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耐药性分析,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进行溯源,在线数据库鉴定菌株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到12株副溶血性弧菌,3株来自病例、9株来自留样食品.其中2株食物分离株与3株病例分离株wg-SNP差异数为0~2bp,都属于ST3型,判断为同一克隆;其余7株食物分离株与病例分离株wg-SNP差异数为11 341~37 173 bp,判定为不同克隆.从病例和食品中分离的ST3型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外毒素基因tdh和tlh,其余菌株仅携带tlh.本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blaCARB型耐药基因,且对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结论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本起事件由携带tdh毒力基因的ST3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发,显示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中毒事件快速溯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菌株对头孢唑啉耐药,可为临床治疗抗生素选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 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菌中 blaTEM耐药基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然而,由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菌株间的广泛传播,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 blaTEM耐药基因是β-内酰胺酶的主要编码基因之一,迄今已鉴定出243个 blaTEM亚型,其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 blaTEM基因的发现、结构及启动子, blaTEM基因的分布和传播, blaTEM基因的耐药机制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细菌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亚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A组轮状病毒G1P[8]基因型VP7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A组G1P[8]轮状病毒VP7蛋白(G1 VP7);制备VP7多克隆抗体并进行抗体功能鉴定。方法: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G1 VP7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后的G1 VP7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多抗血清,纯化得到G1 VP7兔多抗。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多抗功能验证。结果: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人A组G1P[8]轮状病毒可溶VP7蛋白,并且G1 VP7蛋白主要以三聚体形式存在;制备得到G1 VP7多抗,ELISA结果显示VP7多抗具有较高的效价;WB和ELISA实验表明VP7多抗能够识别多个G型轮状病毒的VP7;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进一步显示G1 VP7多抗可以结合不同A组轮状病毒,包括Wa株(基因型G1P[8])、DS-1(基因型G2P[4])、SA11(基因型G3P[2])、人G9P[8]株。此外,双夹心ELISA初步结果显示包被VP7多抗可以检测到轮状病毒临床样本。结论:本研究成功得到可溶G1 VP7蛋白并制备VP7多抗;G1 VP7多抗可以结合多种G型轮状病毒,为不同G型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