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损者温之,逸者行之”理论探讨肾性血尿的病机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损者温之,逸者行之”理论探讨肾性血尿的病机和治疗方法。肾性血尿的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血瘀气阻、风邪内窜。笔者提出,“损者温之,逸者行之”可作为肾性血尿的治疗总纲,并予培补脾肾、活血祛风之法,温补脾肾以恢复脏腑之气的固摄,活血化瘀则祛除血溢脉外之瘀血,祛除风邪则防止精关扰动。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同时,强调扶正祛邪兼顾,并根据脏腑亏虚和病邪留滞的程度辨证施治,同时列举相关的治疗药物,为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侯俊明基于"甘温除热"论治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总结侯俊明基于"甘温除热"理法治疗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经验.侯俊明认为长期瘤体消耗导致机体正气亏虚,加之化疗药毒侵袭是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重要病机之一,致病多属本虚标实.其基于"损者温之",自拟"平郁炻乳方"治疗乳腺癌化疗不良反应,经验丰富独特,临床效果颇佳.附典型病案1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章永红教授谈《内经》形精之“补”与肿瘤之“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祖国医学防治肿瘤历史悠久,认为肿瘤的发生多因人体正气虚损后,外邪六淫之气乘虚而入,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气血失和,出现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等复杂的病理变化,久积而成.故肿瘤常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多呈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正气亏虚是形成肿瘤的内在根据.补法是中医八法之一,也是中医防治肿瘤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常见攻补兼施单纯中药或配合手术、放化疗抑制肿瘤,缓解症状.然而补虚并非一味滥施补药,用之不当,或有壅滞之嫌、助邪之弊,适得其反.章永红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几十余载,学验俱丰.章教授以《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补虚之法,肿瘤临证之时常能事半功倍,收效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论“血之源头在乎肾”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周身,循环不已,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其在血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肾也影响着血行,故有“血之源头在乎肾”之说.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在血化生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肾是血化生的本原和动力,血液运行同样与肾关系密切,肾虚可导致血虚,亦可引起瘀血、出血等病理改变.在治疗上,当遵“损其肾者益其精”“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具体方法有填肾精益精髓而资血、温肾阳益肾气而养血、平补肾阴肾阳而生血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形精不足”探讨扶阳挽精法治疗肿瘤恶病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形精不足”与肿瘤恶病质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若合一契,从“形”“精”的生理病理解析“形精不足”的治疗法则,提出“形不足”是肿瘤恶病质产生的主要根源,久病体虚诱发正常之精亏虚,甚至离经形成痰浊、瘀毒等“垃圾阴精”进一步耗损人体气血津液是导致肿瘤恶病质进展的关键病机.基于《黄帝内经》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论提出扶阳挽精法治疗肿瘤恶病质,既应注意温气扶阳,固本为守;又需注意补味填精,挽精逐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肾性血尿之六经辨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肾性血尿发病遵循六经辨证传变规律,由"三阳"到"三阴"、由轻到重、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病位在表、皮毛,以外感或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而出现肾性血尿当为太阳病,治疗需禁用麻黄类发汗方剂,可解表基础上加凉血止血利尿药;病位在胃肠、肌肉,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三消症,胃肠道症状明显的肾性血尿为阳明病,治法上当"益气养阴清热,利水止血"为总纲;病位在肝胆经脉、以肝胆系统为主要症状,或合并抑郁证候的肾性血尿,可归属少阳病,部分还可涉及厥阴病,治法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为总则;病情进一步发展,三阴病期多以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阴阳俱虚为多见,阳明病进一步脾阳不足致腹痛、胃肠虚弱者,属于太阴病,治法"当温之";累及心神、心肾俱损则属于少阴病,治法当温补肾阳、利尿、消肿止血;恶心呕吐、动风抽搐、昏迷晕厥、肢体震颤等证候属于厥阴病,辨证治疗.临床治疗遵循"急治其标、缓治其本"的总指导原则,灵活运用经方,察其证、知其因、明其理,以做到可治有据、合理辨证,消补兼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局方发挥》论脾胃病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索《局方发挥》(以下简称《发挥》)中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方法]研读《发挥》,参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等,梳理朱丹溪对《局方》观点的评议和对诸家学术的传承,并概括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结果]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主要有:论辨治,脾病证候未必皆寒,故施治当明辨证候,忌率用温补;论方药,平胃散以微汗之法,治上焦之湿,不能补气,不宜常服;论疾病,泄泻与痢疾有别,二病病机热多寒少,实者宜予承气汤下之,寒者宜予姜、附辈温之;论饮食,辛甘美味,性非中和,多服贻害,损伤脾胃.[结论]朱丹溪对脾胃病的认识特色鲜明,而且颇具现实意义,是研究丹溪学术,指导脾胃病治疗的宝贵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探析《内外伤辨惑论》中蕴含的五运六气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五运六气理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七篇中,论述了五运太过和不及、六气司天与在泉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内外伤辨惑论》围绕脾胃论治作出阐述,虽未详细论述五运六气理论,但本书为李杲结合《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所作,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核.书中所论述对于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应用"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运气胜复"理论、在方剂使用上应用"补脾胃升清阳""火郁发之"理论、在用药选择上应用"四时用药""木郁者达之"理论,皆体现了李杲对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