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胃论》第2版:脾胃病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讲解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脾胃论》成书于1249年,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的代表作,也是优秀的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仍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中医学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刘完素提出六气化火病机理论,析用药寒凉之理;张元素师徒阐发脏腑病机理论,特别是李杲提出阴火病机、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之序;朱丹溪阐发相火病机理论;对痰饮、郁证病机理论都有丰富的论述.这一时期病机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北宋医学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惯性前行,一方面也是对北宋医学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回应与补救,与宋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格局及北宋中期理学兴起均有一定关系.宋金元时期以病机理论创新为先导,带动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是补泻用药理论的重要基础.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并搜集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李中梓等著作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究易水学派对该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发现易水学派各医家均在传承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发挥,推动了该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如张元素的脏腑寒热虚实论及脏腑用药论、李杲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等重要学术思想均根植于《素问》"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厘清易水学派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可深刻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用药法则,一方面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研究亦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从《内外伤辨惑论》探讨李杲对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论仲景之方,以及对仲景之药的融汇运用.经梳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李杲引用仲景之语共计5处,论述仲景之方共计12首、26处;通过对此研究,发现李杲运用升补思想与脏腑议病思想对仲景之方的临床应用与解读进行了全新的发挥;另外,还发现李杲深谙仲景之意,提炼其药对配伍的主旨并在次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易水学派医家李杲学术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厘清了仲景之学在金元时期的影响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刺络放血补虚"渊源及机理考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刺络放血是中医特色治疗技法之一,既往其适应症主要为热证、实证、瘀证等.至金元后,刺络放血用于虚证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其观点及操作方法又呈现不同的派别.本文考证刺络放血疗法用于治疗虚证在各朝代的主要适应症,并对不同流派之间观点差异进行分析,对其治疗手法的差异及治疗原理的不同进行整理.笔者发现刺络疗法用于虚证、阴证从《内经》已有报道.这其中观点又分两派,一种以李杲为代表的刺络健脾补虚派;第二种是通过祛瘀,使瘀去新生而达到扶正的目的.两类观点在建国后临床应用均疗效确切.其操作手法存在差异,前者更强调"穴位的选取",刺中络脉即可,并不强求出血;而后者除选穴外对局部放血的操作更加注重,除了刺络外还强调局部放血的重要性.前者机理在于增强免疫功能扶正补虚,而后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微循环、局部血流动力学补虚.当代名家在临床和理论上进一步突破,如将刺络疗法用于阴证、虚证疮疡,提出"络以通为用",刺络放血可"以通为补",更好指导了刺络放血疗法在虚证类疾病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恶血归肝"理论从疏肝逐瘀探讨精索静脉曲张的辨证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精索静脉曲张是男科常见病,是指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异常迂曲增粗、扩张和伸长.该病在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同时,因其能导致男性不育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中医学"恶血归肝"理论源自李杲《医学发明》,该理论以恶血为核心,以肝为关键,强调了恶血与肝之间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恶血归肝"理论与精索静脉曲张在发生发展和病机演变方面存在相关性,故基于"恶血归肝"理论,论述恶血、肝之病理生理与精索静脉曲张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笔者认为"恶血归肝"是精索静脉曲张的基本病机,病机演变过程包括:"元气虚损,血行不畅"是发病基础,"恶血内生,肝脉不通"是中心环节,"积恶成毒,耗血伤精"是病进之因.据此,笔者立"疏肝逐瘀"为治疗大法,以"补虚培元,调气和血;调肝逐瘀,以通为用;祛瘀解毒,养血益精"为治则,分期辨治本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运用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探析升阳益胃汤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强调以脾胃为升降枢纽,调节其他脏腑气机,使五脏升降有序,百病不生.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是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通过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解析升阳益胃汤的配伍思想,有利于灵活应用该方治疗肝、心、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疾病,以期为临床运用该方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李东垣与朱丹溪阴阳升降观之异同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阴阳升降观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自《黄帝内经》描述了"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两种升降形式之后,后世医家不断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金元时期李东垣和朱震亨结合各自的临证经验分别对"阳升阴降"与"阴升阳降"进行了重点阐发与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遣药制方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李、朱二人各自升降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他们的遣药制方思路,认为李杲基于"脾胃论"思想重视"阳升阴降",尤其强调"升阳",临床善用"风升生"之品配合甘温之品,益气升阳,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朱震亨在"相火论"与"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的思想基础上更重视"阴升阳降",强调"阴阳比和",临床善用苦寒之品清降火邪以使"阳降",补益阴血又常佐以升散之品以"升阴",认为阴升阳降方能阴阳交感达到"阴阳比和".二位医家所侧重的阴阳升降形式在人体中是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对人体的阴阳升降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脾胃论》两方看李杲运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1/6
为了探讨李杲运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本文以《脾胃论》"清神益气汤"与"安胃汤"两方为研究对象,在理、法、方、药等方面解析其制方依据与原理,探讨其"升降法"运用的目的,并透过此两方及其相关原文与方剂在《脾胃论》的比较,探讨"升降法"制方的意义.结果 发现:(1)"升降法"不是基于一两个"证候",甚至是单一"病机"去厘定,而是以保人身"正气"为本;(2)"升法"的运用是为了保"阳气"与"升发之气";"降法"则是为了保"阴血(津液)"与"收藏之气";(3)"升降法"与"五脏补泻法"并用,令人身回复四时有序的生长化收藏.最后,两方揭示李杲也相当重视运用"降法",而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李杲治疗脾胃病的法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阴火"理论与胃癌能量代谢、酸性微环境的关系探讨胃癌的中医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以李杲的"阴火"理论为基础,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胃癌的发病机制和辨证治法,认为元气虚损是胃癌发生的基础,气火失调,痰、气、瘀蕴结是胃癌发展的病因.胃癌的发生与脾胃内伤化火有关,阴火与肿瘤的能量代谢和酸性微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从中医典籍中溯源阴火,阐释"阴火"学说的理论内涵,对阴火致病与胃癌形成的生理、病理变化做出总结分析,并提出中医治疗胃癌的原则和方法.在治疗上,应用"升阳散火"之法,既能补中升阳,又能泻火清热,达到调整气机、消除阴火、抑制肿瘤的目的.为胃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也为"阴火"理论的临床应用拓展了新的领域.此外,对"阴火"理论与胃癌的能量代谢、酸性微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提供新视角和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