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献及计量学方法研究脾阴学说古今发展及参苓白术散滋补脾阴作用阐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阳气为脾脏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动力",而脾阴则提供了"物质基础".脾阴学说成说较晚、论说较少,基于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脾阴理论内涵及历史发展源流,认为"辅运化""主滋养"和"和胃阳"是脾阴主要的生理功能;脾阴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黄帝内经》构建脏腑阴阳理论体系、《伤寒论》初识脾阴方证、"丹溪学派"首开滋阴法先河、缪希雍系统建立脾阴理论体系、吴澄引申"芳香甘平"治法5个历史时期.此外,通过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分析脾阴学说现代整体发展应用情况,对比古今常用11个滋补脾阴类中药复方发现:现代研究中对脾阴学说的认识主要传承自唐容川、叶天士、吴澄、李东垣、缪希雍、张锡纯几位医家;其理论主要应用在消渴(糖尿病)、泄泻、便秘、肉痿等疾病治疗中;用药偏以甘淡,兼顾养胃阴为特色;局方参苓白术散成方早,充分体现了"甘淡"补脾之滋补脾阴用药的基本法则,具有健脾气、滋脾阴、渗脾湿之功效,全方升降相因、散收并用、补行兼施,尤宜于脾气阴虚夹湿的患者,乃滋补脾阴理论应用的基础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从《局方发挥》解读朱丹溪的养阴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朱丹溪重视养阴,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张保精养血、滋阴降火.通过研读《局方发挥》,从反对温燥用药、倡议相火妄动、临证从阴辨治、养生顾护阴血四个方面解读朱丹溪的养阴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释名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医简中有治六十病之方,每病之下收载1方至数方不等,共计106方.整理者根据其内容重在“合和制剂”,并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仓公所传医书的著录,将其命名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和齐汤法”义为“和调分剂得宜,以作汤液”之法;该书中保存了久已失传的古经方“汤液”“醪醴”“火齐”等剂型.从学术源流上考证,《和齐汤法》当为仓公所传,是专门记述合和制剂方法的文献,后世之《汤液经方》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皆上承《和齐汤法》,故其作为当时“经方”的代表性著作,在两汉医学之学术传承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西医学 双流汇聚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很高兴能和中医学界的各位专家共同探讨中医药的发展,今天主要想围绕中西医学的深层次结合,谈谈我对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些看法.1 中医药学特色鲜明中医药学特色鲜明,相信大家对此都耳熟能详.中医药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秦汉时期,中医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包括《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神农本草经》确立了中药学基础.唐宋时期,中医发展初具规模,如唐朝出现了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的出现,说明了临床医药学的发展.宋朝《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则充分反映了临床方药学的发展,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让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临床医药学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唐代至民国时期文献的人参安全剂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唐代至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分析,了解人参临床安全剂量范围.方法 选择唐至民国具有权威性的方书与善用人参的代表性医家的代表作,从中筛选人参主要发挥安神功效的方剂,即症状或主治描述中包含失眠和/或多梦类症状的方剂.剔除无明确剂量、用于小儿的方剂.对所纳入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汤剂、煮散、丸散各剂型方剂中人参剂量的最大值、最小值、不同剂量区间频数以及80%CI,根据上述数据判断人参用于各剂型的安全剂量.结果 共纳入14部经典著作,分别为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金元时期《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丹溪心法》,明代《景岳全书》和《证治准绳·类方》,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辨证录》和《石室秘录》,民国时期《医学衷中参西录》,并从中筛选获得85首处方.人参用于汤剂剂型中,每日服用量为3.73~ 18.65 g;在煮散剂型中,每次用量为0.07~ 5.16g.如症状中含有多梦,汤剂剂型每日服用量为7.46~11.19 g,煮散剂型每次用量为1.03~ 4.45 g;丸散剂中,成人每次用量为0.68~ 6.54 g,占全方总剂量12%~ 30%较适宜.结论 人参用于汤剂时,成人每日用量不宜>18.00g,剂量为7.00~ 11.00 g最佳;煮散剂时,成人每次用量不宜>5.00 g,剂量范围1.00~4.00 g最佳;用于丸散剂时,成人每次用量不宜>6.00 g,占全方总剂量12%~30%较适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补肾活血法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国不孕不育者占已婚育龄夫妇的 10 % ~15 %[1].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rt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 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希望,提高了不孕不育治疗的成功率. IVF-ET 及其相关衍生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不孕症最有效的方法 ,经过 40 年的发展,通过改良促排卵方案、发展实验室培养系统等方面,试管婴儿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总体妊娠率依然不高,约为 30 % ~40 %,这可能与胚胎发育潜能受限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两方面因素关系密切. 近年来,补肾活血中药通过提高卵子及胚胎质量、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等环节发挥作用,从而改善 IVF-ET 的妊娠结局. 本文从中医补肾活血法的角度出发,对中医药在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患者 IVF-ET 技术治疗结局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学说的临证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析朱丹溪"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学术思想及临证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学习《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内容,总结窠囊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朱丹溪辨治窠囊、遣方用药的独到之处,并附以验案二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朱丹溪在论著中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所论窠囊,是以气病日久成痰化瘀、胶结隐匿于体内深处为主要病机,具有不易清除、病势缠绵、病症繁多的临床特点.在治疗上,朱丹溪注重疏调气机、导痰破瘀,力求直捣窠囊,以二陈汤、四物汤为主方,佐以痰瘀同治之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附医案以窠囊学说为指导,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疗早期胃癌和结肠息肉,临床疗效确切.[结论]朱丹溪的窠囊学说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痰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十神汤争议点辨析及临证概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十神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专为治疗瘟疫而设.但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文考究十神汤始于宋,载于《局方》,后历代医家又有苏葛汤、太乙十神汤及四物十神汤之发挥的源流;解读"十神"之内涵并不止其效如神之意,而与定魂魄、安神明有关;探究历代医家对其作解表之通剂争议,实则是混淆了伤寒与寒疫之概念;解析十神汤疏表而利气之组方特点,与方中葛根之用量变化;结合其现代抗病毒、解热、镇静等作用,总结十神汤以疏表利气为主,主治因外感风寒之邪,机体肺卫失司,加之气机紊乱,适用于疫病早期的广泛应用及外感风寒,并善于透发肌表之蕴毒.与此同时,十神汤在冬日,或春初秋末之时运用更为合宜.望以此与同道共同加深对十神汤的理解,将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为十神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参败毒散治疫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人参败毒散在历代瘟疫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抗疫第一方".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布之始到当代,一直被广泛应用.全方和而不烈,多而不杂,一派辛散祛邪药中,加一味人参益气扶正,鼓邪外出,防邪复入,同时祛邪不伤正,相辅相成,"培其正气,败其邪气",用于疫病早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龙江韩氏妇科人参养荣汤之古方今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人参养荣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属于温补类方剂,由八珍汤加减而成,全方可脾、肺、心三脏并补,气、血、神三者均调,既有益气生血之功,又有宁心安神之力,临床常用于气血不足所致惊悸健忘、身热自汗、咽干唇燥、饮食无味、体倦肌瘦、毛发脱落、气短、腰背酸痛、小便赤涩等,对无发热者,有良效.对脾虚致失血证疗效更佳.方中当归、人参、白芍、茯苓、黄芪、白术、熟地黄等主要发挥养血益气、健补脾气的作用;肉桂心补火助阳,鼓舞气血生化;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全方共奏益气养血、养心安神之功.龙江韩氏妇科近年来运用人参养荣汤治疗月经过少、产后大便难、经行头痛、乳岩等疗效显著.并附验案数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