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索利那新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对治疗重度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口服联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方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OAB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选择索利那新口服,观察组40例患者选择索利那新口服联合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情严重程度中度为52.50%(21/40)、轻度47.50%(19/40),相比对照组的82.50%(33/40)与17.50%(7/40)明显减轻(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昼间排尿次数评分为(1.02±0.18)分、尿急评分为(2.01±0.62)分、急迫性尿失禁评分为(1.62±0.43)分、总评分为(5.71±1.25)分,均相比对照组的(1.31±0.28)、(2.66±0.57)、(2.25±0.51)、(7.24±1.34)分明显降低(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索利那新口服联合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方案治疗OAB,其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缓解OAB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手吻合法在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尿道吻合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新膀胱尿道吻合术多为单手操作,本研究改良运用双手吻合法对1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患者排尿通畅,未见吻合口瘘、狭窄。该法行新膀胱尿道吻合术的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后6小时拔除尿管对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术后6 h拔除尿管对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男女各60例,所有患者术前排尿正常,泌尿系无感染,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患者手术结束后留置尿管6 h后拔除,对照组采取术后次日上午(术后12~24 h)拔除尿管,观察并记录术后6~12 h四组患者平卧状态下及翻身时的尿道口刺痛的次数及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各组均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男性对照组、男性研究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研究组在术后6~12 h内疼痛次数分别为(2.77±1.61)次、(1.00±0.83)次、(1.33±1.09)次、(0.53±0.51)次,四组数据经检验后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s t检验进行比较,男性对照组疼痛次数最高,高于男性研究组( t=5.34, P<0.05),也高于女性对照组( t=4.03, P<0.05),女性对照组疼痛次数高于女性研究组( t=3.64, P<0.05)。尿道口刺痛最明显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80±2.17)分、(1.67±0.88)分、(2.37±1.13)分、(1.20±0.89)分,四组数据经检验后方差不齐,使用Dunnett's t检验进行比较,男性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男性研究组( t=4.98, P<0.05),也高于女性对照组( t=3.21, P<0.05),女性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女性研究组( t=4.45,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下颈椎前路手术6 h拔除尿管,能减轻患者尿道口疼痛的发生次数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早期导尿管去除方式用于肝胆胰外科老年男性患者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早期导尿管去除方式用于肝胆胰外科老年男性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男性患者3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前列腺增生A组62例及无前列腺增生A组62例采用常规导尿管去除法,前列腺增生B组110例及无前列腺增生B组110例采用改良后的导尿管去除法,对比四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无前列腺增生B组主观舒适度评分为(0.86±0.13)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的(2.08±0.31)分、(2.10±0.32)分、(2.04±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560、29.187、38.940,均 P<0.05);无前列腺增生B组排尿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409、24.691、27.409,均 P<0.05);前列腺增生B组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84%、3.23%,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A组的17.74%、12.90%及无前列腺增生A组的15.45%、1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153、4.349、3.916、4.828,均 P<0.05);无前列腺增生B组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2%、2.73%,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A组的17.74%、12.90%及无前列腺增生A组的15.45%、1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4.390、12.962、6.859、8.713,均 P<0.05);无前列腺增生B组的导尿管排出时间为(7.48±2.40)s,明显短于前列腺增生B组的(14.27±4.1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14, P<0.05)。 结论:无前列腺增生的肝胆胰外科手术老年男性患者运用改良导尿管去除法的护理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舒适度、排尿情况,降低尿路刺激征和尿路感染发生率,且导尿管排出时间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排泄障碍,指在睡眠中不能因尿意自觉醒来而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PN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造成临床出现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现象。近些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PNE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得以应用,发现PNE患儿存在脑结构、脑功能和脑代谢异常,其中整个排尿控制脑网络的异常是导致遗尿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儿童PNE的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 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 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 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 P=0.74]。 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联合按摩干预对顺产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NRS评分及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双向质量反馈模式护理联合按摩干预对顺产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及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联合按摩干预。观察组产妇采用双向质量反馈模式联合按摩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恢复情况,以及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NR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产妇的会阴侧切率、泌乳时间、自主排尿时间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的HAMA和HAMD评分在生产后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产妇两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双向质量反馈护理联合按摩干预应用于顺产产妇,可显著改善产妇负面情绪,降低疼痛程度,促进产妇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源性膀胱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51例诊断为NB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上尿路损害分为上尿路损害组( n=88)和上尿路正常组( n=63),比较两组一般特征(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排尿方式、既往脊柱手术史)、临床症状(是否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是否伴有膀胱直肠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尿常规、腰骶部X线片)、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顺应性、是否伴有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OAB)]之间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NB患儿出现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果:以 P<0.2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标准,结果显示入院时伴有发热、泌尿系感染、腹压/其他排尿方式、膀胱顺应性差、伴有OAB,是导致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腹压/其他排尿方式、膀胱顺应性差、伴有OAB是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其中膀胱顺应性较差的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是膀胱顺应性正常患儿的2.712倍( OR=2.712,95% CI:1.182~6.224);存在腹压/其他排尿方式的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是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患儿的2.160倍( OR=2.160, 0,95% CI:1.182~6.224);伴有OAB的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风险是不伴有OAB患儿的2.265倍( OR=2.265,95% CI:1.077~4.763)。 结论:膀胱顺应性差、腹压/其他排尿方式、伴有OAB是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在对NB患儿进行膀胱管理时应使其膀胱保持低压状态,以减轻对上尿路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