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辅助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诊断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人工智能(AI)模型,评价AI辅助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诊断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可行性。方法: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B-ALL MRD随访病例227例标本进行AI应用探索性研究,以多维空间密度分布的非监督学习分群聚类算法为基础,对MFC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参考人工逻辑设门思路和细胞的抗原表达水平,应用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等监督学习算法判别细胞分类,并将AI分析B-ALL MRD结果以二维图、降维t-分布领域嵌入算法(t-SNE)和热图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与人工分析比较,评价AI辅助MFC诊断B-ALL MRD的性能和一致性。结果:AI分析可快速检测出骨髓中B细胞系各阶段淋巴细胞和B-ALL MRD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且在多次重复检测时各参数差值的变异系数( CV)均为0。AI分析速度较传统人工分析提高4~5倍。与人工分析比较,AI分析B-ALL MRD细胞的查全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度为82.44%。经人工审核后的AI分析结果再与人工分析比较,去除了假阳性,其查准率(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可达100%。人工审核后的AI分析B细胞系各阶段淋巴细胞和B-ALL MRD细胞的百分比与人工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的AI模型数据分析重复性好、分析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查全率(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用于基于本研究的8色抗体组合方案辅助MFC诊断儿童B-ALL MR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市域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具体实施单元,揭示市域自然保护区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1975-2020年间隔5 a的10期中国自然保护区名录,通过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Markov链等方法首次从市域尺度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引入地学信息图谱构建其变化模式.结果表明:①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呈现先快速增长后逐步稳定的趋势,但整体仍以低值区为主.市域间自然保护区比例差异明显,逐步形成了"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重心整体表现为"东南-西北-东北"的迁移过程,重心移动距离和速度逐渐缩小.1990年以后,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始终呈现"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②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相关性总体呈上升之势,但空间集聚水平的变化逐年缩小.局部空间异质性较强,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均呈扩张态势.③从变化模式图谱来看,中国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等级以"前期变化-低频-逐步提升"(ESC-LQ-T1)的方式进行,主要图谱类型为"空缺区转为低值区".市域自然保护区比例等级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和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后期出现了"俱乐部收敛"现象,且邻域背景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要加强对空缺区和低值区市域单元的自然资源进行摸底评估,将其最有价值的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区,同时推广区域联合保护机制,促进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空间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描述2020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的整体现状,分析高等医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特征,为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我国2020年高等医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特征.结果: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省高等医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聚集性.结论:高等医学教育资源配置要注重公平与效率、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完善医学教育制度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各地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以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协调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山西省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2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市级碳排放量、人口、GDP、夜间灯光总值、植被覆盖率、城市化水平构建了适用于主体功能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时间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碳排放时空特征、碳排放区域差异并评价碳减排成效.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6-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率均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域(48.08%)>农产品主产区(38.13%)>重点生态功能区(33.95%)的特征,与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显著相关.(2)从空间演变来看,主体功能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山西省"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势相关.重点开发区域空间集聚格局较为稳定,集中在山西省中部,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集聚特征不显著,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地区间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0.505下降到2020年的0.498,年均下降0.102%,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碳减排效果评价显示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开发区域的碳减排成效显著高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于对主体功能区碳排放的分析,结合其功能定位,针对性地提出主体功能区减排和低碳发展措施.本文为我国能源资源型省份制定和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我国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时空差异分析与优化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分析我国2014~2021 年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时空差异,促进养老机构资源的合理配置.方法:采用熵值法评价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综合水平,采用泰尔指数测量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养老机构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趋势和集聚程度.结果:2014~2021 年,我国养老机构各项资源中养老机构数、年末床位数、专业技术技能人员数、管理人员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75%、3.71%、11.49%及-0.60%,每千 65 岁及以上人均拥有量下降;资源综合供给水平较低,且泰尔指数值减小,区域内贡献率较高.养老机构资源的空间集聚性增加,高—高、低—低、低—高集聚区分别集中于长三角地区、新疆一带及四川.结论:我国养老机构资源空间集聚性增加,地区差异较大,建议政府在进行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时考虑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缩小区域资源配置差异,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云南文山州2009-2015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云南文山州2009-2015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点,为区域麻风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云南省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文山州2009-2015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使用探索性数据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发病例的人间分布、空间分布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 在人间分布上,新发病例在年龄分布上集中在10-40岁间,所占比例66.95%,在性别结构上则呈现“男高女低”特征,二者比例为2.06∶1;在空间分布上,全区有73个乡镇分布有麻风病新发病例,占乡镇总数的71.57%,呈现出“低发广布”的特点,并有集聚分布的特征,经GIS局部G-统计模型分析,区域内分布有3个病例分布热点区;在时间分布上,从2012年始,文山州麻风病新发病例出现连续下降趋势.结论 2009-2015年,男性青少年是文山州麻风病高发人群,麻风病在文山州呈现低流行态势,但在全区分布广泛,且呈现出一定集聚分布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中药资源种类空间分布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区域之间自然条件、社会资源等差异,决定了区域间中药资源的差异性分布.中药资源种类分布的时空演变是中药产业发展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研究区域中药资源分布的时空演变过程,可以揭示中药资源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县域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基本单元,县与县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对合理制定中药资源政策、实行区域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基于吉林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阶段成果,选取51个已经完成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县,根据中药资源种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趋势面分析、空间变异函数等地统计分析技术对吉林省县域中药资源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中药资源丰富程度的空间差异特性.结果显示:吉林省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高的地区,总体上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内植被类型主要以阔叶林为主;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较低的地区,总体上分布在长春和吉林市行政中心附近,多为城市建成区,区域内植被类型以栽培植被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宁省2013-2015年麻疹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辽宁省2013年至2015年麻疹疫情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识别麻疹重点防控区域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GeoDa 1.4. 6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麻疹疫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频数分布分析显示,2013年至2015年辽宁省105个县区麻疹疫情均呈显著的正偏态分布.全局趋势分析表明,2013年和2015年麻疹疫情呈平稳分布趋势;2014年呈东、北部高发趋势.全局Moran指数分别为0.294 5、0.391 9、0.147 7;2013年至2015年辽宁省县区级麻疹疫情均呈正空间自相关.全局G系数分别为0.015 9、0.012 0、0.013 5,空间分布模式均为"高-高"聚集.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出5个疫情核心区和25个热点县区,主要分布在沈阳及沈阳周边的阜新、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西南部的盘锦、葫芦岛.结论 辽宁省2013年至2015年麻疹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空间流行病学方法为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时空异质性及优化配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是监测经济发展状态、实现生态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以2005、2010、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借助空间统计及灰靶模型,在明确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基础上,分析中国省级行政单元效率水平及变化状态,并对其空间分异格局及资源配置有效度和产出能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除西藏外总体处于较低状态,呈现出西高东低、南北分异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省级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范畴存在明显的“极化”特质,高高聚类在西北地区较为典型,低低聚类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一线的东南沿海地区.(3)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有效度低于西部,存在明显的投入过剩问题;2005-2015年,各地产出效能有显著提升,低值区域向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辐射面集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考察生态区位因素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空间相关性的内在效应机制,从而实现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价与监测.以江苏省8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专家法及模糊物元法计算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然后结合气象类指标及地形类指标计算生态区位系数,再用该系数修正森林ESI,同时结合ArcGIS技术、空间相关性分析、SLM与SEM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退耕还林面积占比等指标权重最大;(2)生态区位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少数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部;(3)苏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于苏北及中东部地区;(4) 2000—2015年,江苏省67.5%的区县森林ESI呈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反映出江苏省森林生态安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5)江苏省县域森林ESI整体空间相关性显著(P≤0.01),但2000-2015年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且Low-Low聚类显著性更强;(6)森林ESI在江苏省县域间为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并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