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GF-β/Smad信号通路与急性白血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是人体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可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与凋亡等生命活动,其信号转导由配体与受体结合、细胞质内信号通路、细胞核内相互作用三部分组成。该信号通路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耐药、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探究该信号通路的直接抑制剂、相关治疗靶点及天然提取物对白血病治疗的潜能,可为研究白血病的生物标志物和靶向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角膜穿孔合并真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患者,女性,47岁。2022年9月患者因左眼眼痛和眼干1年余病史,近1个月余症状加重并伴视力下降,遂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诉1年前因左眼眼痛、眼干及雾状遮档,伴视力下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炎,行左眼羊膜覆盖术治疗与药物治疗(药品治疗与方法不详),术后症状有所好转。9个月前出现左眼眼前白色雾状遮挡,药物治疗后轻微缓解。1个月前再次出现左眼眼痛和眼干,症状逐渐加重,伴视力显著下降。既往2018年诊断为急性淋巴白血病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曾出现肝脏、肺部、关节及口腔等多器官排异反应,目前全身排异反应控制良好,已停用全身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结合病史,遂给予左眼配戴角膜绷带镜,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点眼,2次/d;玻璃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6次/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公司生产),3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湖北科益药业公司生产),3次/d。患者右眼视力0.3,最佳矫正视力0.6;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提高,光感光定位正常;右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睑结膜瘢痕化,角膜透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前房中等深度,虹膜纹理清,晶状体介质清,视网膜在位,左眼睑结膜瘢痕化,结膜轻度充血,绷带镜在位,角膜多个浸润病灶,边界稍模糊,角膜浅层新生血管,中央角膜明显变薄,角膜后白色色素沉着,前房积脓1 mm,眼底窥视不清。见图1A。结合病史及查体结果诊断为右眼角膜炎原因待查,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鉴于不除外感染性角膜炎,除去患者绷带镜,更改治疗为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3次/d;左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右眼每晚滴眼;更昔洛韦片(湖北科益药业),1000 mg口服,3次/d。患者2周后复诊,左眼中央角膜溶解明显,下方浸润灶明显扩大,前房积脓加重。见图1B。角膜刮片可见真菌,角膜刮片培养结果提示近平滑念珠菌阳性。修正诊断为左眼真菌性角膜炎,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医院自制)点眼,1次/h;伏立康唑(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0 mg口服,2次/d;治疗2 d后角膜浸润灶减小,同时角膜基质溶解明显,后弹力层膨出,前房积脓减少。见图1C。治疗3 d后,左眼角膜穿孔,为患者行左眼穿孔修补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术中可见角膜中央偏下方1.5 mm左右穿孔,取下方球结膜做4 mm宽度桥状结膜瓣,取少量tenon囊组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其填塞缝合于穿孔处角膜,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将桥状结膜瓣缝合于角膜,将线结转入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角膜缘做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术后继续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1次/h;伏立康唑,200 mg口服,2次/d,术后2周左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结膜瓣在位,前房存在。见图2A。术后6周左眼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见图2B。再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取约150 μm厚度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基质微透镜片,裁剪至1.5 mm×1.5 mm,将2针10-0不可吸收缝线穿过基质片后,2针呈90°,缝合固定于穿孔处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见图2C。术后2周复查,再次发现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第三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采用多层4层羊膜,填塞于角膜穿孔处,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1周,患者左眼前房偏浅,溪流征仍阳性。见图2D。为进一步控制病情,患者行第四次角膜穿孔修补。术中使用3 mm角膜环钻环切至约1/2角膜剩余厚度基质,手动剖切角膜基质接近后弹力层,使用3.25 mm角膜环钻冲切2片厚度约120 μm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角膜基质微透镜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2片角膜基质重叠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植床,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公司生产)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西番莲果皮中一个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新木脂素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本文研究西番莲(Passflora edulis Sims)果皮化学成分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西番莲果皮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和文献报道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利用酪氨酸酶试剂盒检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Autodock Vina及Gromacs软件实现化合物与酪氨酸酶蛋白的分子对接.最终从西番莲果皮中分离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为肌醇木脂素(1)、松柏苷(2)和紫丁香苷(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新木脂素类化合物.3个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27.27±0.79)%、(1.35±0.44)%和(17.04±0.86)%,与酪氨酸酶蛋白的结合能分别为-8.3、-6.9、和-6.7kcal/mol,表明肌醇木脂素具有良好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与酪氨酸酶蛋白结合作用强,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肌醇木脂素配体-酪氨酸酶复合物结合作用稳定,且具有潜在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中医药调控痛风性肾病尿酸转运蛋白的肾保护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痛风性肾病是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发展至肾衰竭,危及生命.高血尿酸水平是痛风性肾病发病的基础,在尿酸的生理代谢过程中,尿酸转运蛋白(GLUT9、URAT1、OAT4、OAT10、GLUT12、NPT1、NPT4、OAT1、OAT2及OAT3等)在促进尿酸排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目前研究降尿酸药物的关键靶点之一.笔者查阅整理近3年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发现中药有效成分(猫须草水提物、菊苣酸、牛膝茎叶总皂苷、木犀草素、枸杞多糖、芍药花总苷、茯苓提取物及穿心莲提取物等)及中药复方(苓泽合剂、痛风宁、健脾清热利浊汤、复方芪苓配方颗粒及排酸护肾汤)在通过调节尿酸转运蛋白降低血尿酸水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多个中药单体及复方可显著调节GLUT9、OAT1、OAT3、URAT1、ABCG2转运蛋白,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高血尿酸所引起的肾组织炎症及损伤,保护肾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基于中医理论对肉苁蓉、黄精和党参进行配伍,将其药材提取物与若干辅料等量递加混合,再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后过80目筛3次,每次混合时间超过5min,压片制成肉苁蓉复方咀嚼片;以外观、硬度和口感等为指标进行工艺初步筛选,用正交实验法优选最佳处方;对用最佳处方制得的咀嚼片进行质量评价,用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通过研究肉苁蓉复方咀嚼片低、中、高剂量对小鼠体质量、力竭游泳时间及疲劳代谢产物等的影响来验证该咀嚼片在缓解体力疲劳方面的功效.结果 3批工艺验证结果显示,用最佳处方制得的咀嚼片口感细腻、酸甜适宜,片质量为0.5 g·片-1,硬度>8 kg·mm-2、脆碎度<1%;每片含松果菊苷>0.025 g,松果菊苷>0.003 g.0.25、0.50、1.50 g·kg-1·d-1剂量的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尿素氮和乳酸的含量,增加肝糖原、肌糖原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优选了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处方工艺.用最优处方制备的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外观性状、口感、硬度及脆碎度等均达到预期要求.肉苁蓉复方咀嚼片对体力疲劳有缓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治疗非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药方剂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发治疗非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中药方剂并验证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COVID-19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的表达谱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体外感染的肺上皮细胞表达谱分别确定了 COVID-19在这两类细胞中失调的信号通路.通过文献收集临床治疗非重症COVID-19的中药方剂102首,基于特征信号通路评价102首方剂在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的通路逆转率,并根据中医理论确定"基础方".通过临床常用方剂总结得到治疗非重症COVID-19的常用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筛选结果得到COVID-19中药方剂研发的"药物池".通过靶向转录组获得每味药物对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逆转COVID-19失调的信号通路为目标展开计算,基于中药智能组方方法采用穷举法和平行运算进行组方得到若干个候选复方,参考中医专业经验最终得出治疗非重症COVID-19的守正创新方.采用RT-qPCR法检测该组方醇提物对脂多糖(LPS)处理的RAW264.7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b(IL1b)、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一氧化氮合成酶2(Nos2)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mRNA的表达,对抗炎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在巨噬细胞和肺上皮细胞中,确定了 COVID-19相关的各34条失调信号通路.基于失调信号通路和中药靶向转录组,对临床治疗非重症COVID-19的102首中药复方的功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银翘散合平胃散在巨噬细胞及肺上皮细胞上的通路逆转率分别为91.18%和100%,效果最佳;且该复方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化湿的功效,符合COVID-19风热夹湿的病机,故选用银翘散合平胃散作为守正创新方研发的基础方.利用中药智能组方方法结合中医专业经验对银翘散合平胃散进行加减化裁,得到守正创新方翘蒡术皮饮.该方逆转了巨噬细胞和肺上皮细胞上COVID-19相关全部失调信号通路,逆转率均为100%.翘蒡术皮饮中的君药连翘、豨莶草和牛蒡子可下调多条与病毒感染、免疫及损伤增值相关的信号通路.RT-qPCR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翘蒡术皮饮组下调了 LPS 诱导 RAW264.7 细胞中的 IL1b、Tnf、Cxcl2、Cxcl1O、Ccl2、Nos2 和 Ptgs2 mRNA表达(P<0.05或P<0.01).结论 基于靶向转录组、中医专业经验和人工智能研发得到治疗非重症COVID-19的翘蒡术皮饮,该方剂的乙醇提取物在细胞炎症模型上能够抑制多种促炎基因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复方葛根温敏凝胶的制备与体外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复方葛根温敏凝胶(TISG of Gegen compound)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方法 以泊洛沙姆(P407、P188)为凝胶基质处方,以胶凝温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eken法确定复方葛根温敏凝胶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流变学特性、体外释放等评价.结果 复方葛根温敏凝胶的最佳处方为葛根-桂枝提取物3%、精油微乳9%、PEG6000 1.54%、P407 20.18%、P188 4.97%,胶凝温度为(32.3±0.3)℃,24 h 内葛根素和肉桂酸的累计释放量分别为(6069.03±2403.78)μg·cm-2、(229.94±36.21)μg·cm-2,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 精油微乳和提取物复配制备成的温敏凝胶具有控释作用,能延长药物停留时间,可为临床治疗项背疼痛的制剂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Notch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症及中医药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近年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该方向的研究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医药以其多角度、多层次和不良反应小的明显优势在缓解骨质疏松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重点.目的:分析、整理国内外文献,进一步了解Notch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症的联系,阐明中医药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以"Notch、骨质疏松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信号通路、中药、丸、实验"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Notch、osteoporosis、Osteoblasts、Osteoclasts、Mesenchymal stem cells、Signal pathwa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ill、experiment"等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Nature、Embase数据库,选择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Notch信号通路通过参与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进展;Notch信号通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Notch1、Jagged1、Hes、Hey、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等关键细胞因子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对骨形成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最终对骨质疏松症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中药活性成分大多从补肾类中药提取,如淫羊藿、杜仲、补骨脂、刺五加、女贞子等,且中药复方及制剂都具有补肾强骨的功效,这为后续研究Notch信号通路向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多的中药选择和方向.目前中药的研究多为活性成分和单味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及制剂的临床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关于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疗法调控Notch信号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较少,未来还需继续探索中医技术类疗法及中西医结合等疗法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和对骨质疏松治疗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静电纺丝构建中药控释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静电纺丝多孔纳米纤维是一种具有优良性能和可设计性的材料,将传统中药与其联合构建新型中药控释系统是实现中药的控制释放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的:综述静电纺丝中药控释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其在医学领域相关研究进展.方法:以"静电纺丝,中药,药物载体,释药系统,组织工程,敷料"为中文检索词,以"electrospinn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rug carrier,drug delivery system,tissue engineering,dressing"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关于静电纺丝中药控释系统的研究应用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2013-2023年,最终纳入62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构建电纺多孔纤维中药控释系统的关键要素为基质材料、中药成分和载药方式.②电纺多孔纤维中药控释系统的构建可依据应用场景和治疗目的进行,首先选定中药成分种类,然后依据药物特性选择与其适配的聚合物基体及溶液,最后依据释药需求设计纤维结构并采用适宜的载药方式.③目前在电纺纤维中药控释系统中所应用的药剂以易制备纺丝溶液的植物中药提取物为主,缺少动物中药和矿物中药的系统研究.④共混载药是研究应用最多的载药方式,且通过对溶液理化性质的优化和负载物质多样性的选择不断扩展其释药特性和适应场景;同轴、多轴及顺序纺丝等载药方式可以制备具有多层成分性质不同的复合纤维,具有广阔发展前景.⑤电纺纤维中药控释系统早期应用集中于医用敷料方面,利用中药活性成分的抗菌止血功能,近年来发现中药某些成分能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开启了组织工程领域的探索研究.⑥目前对电纺多孔纤维中药控释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负载材料、工艺、理化性能、生物性能的表征和优化上,而对机制的研究较少,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尚未普及,在体内的不良反应尚不明了,对其降解行为与释药行为的相互影响也缺乏研究.⑦未来研究中需要考虑:通过改善中药与纺丝溶剂的理化性能和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提纯以扩大非植物中药的应用范围,对中药成分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研究,并阐明控释系统的降解行为与释药行为的相互影响规律,在更准确的机制下实现中药与电纺纳米纤维更完美的联合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银杏外种皮与垂序商陆叶提取物复配剂对小菜蛾及十字花科作物幼苗的生理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为探究银杏外种皮(Ginkgo biloba sarcotesta)与垂序商陆叶(Phytolacca americana leaf)提取物复配剂对小菜蛾及其主要危害对象十字花科植物幼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利用直接测量、显微解剖、分光光度法等多种方法测定了复配剂作用前后小菜蛾及十字花科代表性植物萝卜幼苗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复配剂处理下未被致死小菜蛾幼虫继续完成发育并化蛹结茧,但茧重及羽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配剂未致小菜蛾幼虫肠道出现明显形状、颜色、表观结构变化,但显著降低了幼虫体内神经传导、解毒、抗氧化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复配剂对萝卜幼苗的株高、鲜重、干重有一定抑制效应,并引发幼苗体内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叶片电导率增加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先降后升).结果提示,复配剂协同影响了小菜蛾幼虫体内神经、解毒、抗氧化多种生理机能,且复配剂毒性效应可持续小菜蛾整个生命阶段;其施用还诱发十字花科植物幼苗出现生长抑制及生理应激,因此在达到防治效果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复配剂的使用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