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摇蚊属中国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记述采自陕西太白山的苔摇蚊属Bryophaenocladius 1新种:高山苔摇蚊Bryophaenocladius alpinus Deng & Zhang sp.nov.,并提供了该新种的条形码.此新种雄虫的下唇须第3节具指状突,但缺少毛形感器;肛尖宽阔三角形;下附器近方形,被有刚毛;抱器端节宽三角形,亚端背脊发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别山地区摇蚊科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大别山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摇蚊科昆虫还尚未见系统报道.通过对大别山地区不同生境及海拔下的摇蚊进行采集,经研究得出4亚科37属131种,摇蚊亚科Chironominae 17属83种,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14属38种,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 5属9种,寡角摇蚊亚科Diamesinae 1属1种.其中,中国新纪录种18种.采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进行丰富度分析,摇蚊亚科中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丰富度指数最高(m=2.25),直突摇蚊亚科中趋流摇蚊属Rheocricotopus丰富度指数最高(m=2.33).在不同生境下摇蚊种类有着明显的差异,摇蚊亚科、直突摇蚊亚科在山间溪流生境下种类分布最多.采用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对摇蚊优势度进行分析,城市湖泊生境中,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Wang和暗绿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pelochloris(Kieffer)为绝对优势种,台湾短须摇蚊Nilodorum tainanus(Kieffer)、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 Sasa和平铗枝角摇蚊Cladopelma edwardsi(Kruseman)为优势种.在村庄农田中,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 Tokunaga为绝对优势种,平铗枝角摇蚊、Polypedilum kyotoense(Tokunaga)和台湾短须摇蚊为优势种.在坑塘生境下,林间环足摇蚊Cricotopus sylvestris(Fabricius)为绝对优势种,蚊型前突摇蚊 Procladius culiciformis(Linnaeus)、中国长足摇蚊和花翅摇蚊为优势种.在山间溪流生境下,双斑环足摇蚊Cricotopus bimaculatus Tokunaga和Lipiniella fujiprimus(Sasa)为优势种.随着海拔的升高摇蚊的种类会随之下降,特别是摇蚊亚科和长足摇蚊亚科表现明显.根据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大别山地区摇蚊以古北+东洋种类为主;根据世界淡水动物地理区域划分,大别山摇蚊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印区,占75.7%,其次是中印区+全北区;中印区中,以东亚亚区较多,共计39种,占52.7%,说明大别山地区摇蚊种类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性.本研究丰富了该地区摇蚊科昆虫的多样性,为大别山地区水质监测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方法.方法 根据登革病毒衣壳蛋白(C)、前膜蛋白(prM)和非结构蛋白2A(NS2A)基因片段构建pUC-GW-Amp-CprM和pUC-GW-Amp-NS2A质粒,设计多组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引物组.制备LAMP微流控芯片,以靶基因质粒、登革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检测,根据起峰时间、相对荧光单位、假阳性、重复实验稳定性、检测灵敏度等指标筛选最优引物组.用最优引物组分别检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主要登革热传播媒介和常见的致倦库蚊、中华按蚊、摇蚊的cDNA,并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等常见蚊媒传播病原体进行交叉检测,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LAMP法检测CprM和NS2A靶基因质粒的灵敏度,分别与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登革病毒RNA与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分别以1∶10、1∶100和1∶1 000混合,模拟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的样品进行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对采集自宁德市三都岛、西安市、上海朱家角、长兴岛和五角场等5地的白纹伊蚊的cDNA进行检测.结果 引物组筛选结果显示,CprMG2和NS2AG1引物组起峰时间早,相对荧光单位高,灵敏度最高,为最优引物组.CprMG2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6ng/μl的pUC-GW-Amp-CprM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NS2AG1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9 ng/pl的pUC-GW-Amp-NS2A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拷贝.最优引物组CprMG2、NS2AG1对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致倦库蚊、摇蚊等蚊虫cDNA无非特异性扩增,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较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4拷贝)高1个数量级;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和NS2A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3×103拷贝、1拷贝,与q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3拷贝、1拷贝)相当.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模拟现场样品的结果显示,CprMG2可检出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 1∶10、1∶100和1∶1 000混合的登革病毒RNA,NS2AG1最低可检出1∶100混合的登革病毒,特异性均为100%.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5地现场采集白纹伊蚊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了基于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登革病毒的方法,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检测时间短,可用于现场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绿色防治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为避免摇蚊大量发生导致的干扰游览环境、水体污染、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等情况出现,并为重大活动提供环境安全保障,针对摇蚊开展绿色防控,控制种群密度.方法 通过监测调查、环境友好型药剂复配增效应用、物理防治、环境治理 4 项措施构成绿色防治体系展开综合防治.结果 掌握了湿地公园摇蚊发生规律,取得了摇蚊种群相对密度下降率高达 83.13,一年中摇蚊种群数量随防治工作的进行呈阶梯式平缓下降的良好效果,且防治区域摇蚊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区域.结论 证明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摇蚊绿色防治技术将摇蚊种群数量有效控制在环境容忍的水平之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纯水培养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红裸须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潜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对在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出的摇蚊耐污种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进行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研究,了解生境的变化对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将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天津市渤海湾淡水区域鉴定到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用实验室蒸馏水饲养7 d作为实验室培养组,并提取实验室培养组和野外采集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基因组DNA,对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数据质控、序列对比和过滤,分析肠道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并预测肠道细菌潜在功能.[结果]基于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细菌16S rRNA测序结果共注释到11个门、13个纲、33个目、54个科、71个属、90个种以及105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较野外采集组下降,两组优势菌门相似,均包含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 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 菌门(Bacteroidota)及脱硫弧菌门(Desulfobacterota),野外采集组4龄幼虫肠道内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实验室培养组的;实验室培养组4龄幼虫肠道内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沙雷氏菌属Serrat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的平均丰度较野外采集组显著降低.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揭示,野外采集组和实验室培养组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存在丰度差异显著的细菌物种.KEGG分析结果显示,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基因组中有关新陈代谢的基因相对丰度极高,实验室培养组红裸须摇蚊4龄幼虫肠道内细菌基因组中有关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进程的基因相对丰度较野外采集组的显著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野外不良环境中生存的红裸须摇蚊幼虫与实验室纯水环境培养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以及基因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这有助于从环境角度切入研究摇蚊个体抗性机制,为进一步探索摇蚊幼虫肠道内共生微生物抵抗环境胁迫发挥必要作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昆虫在不良环境中的耐受机制与其肠道菌群稳态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22年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本文总结了2022年国内外学者发表的中国双翅目新分类单元的情况.经统计,2022年共发表中国双翅目物种相关的论文75篇,涉及新分类单元176个,包括新属3个,新种173个;增加了中国新记录亚科2个,新记录属8个,新记录亚属1个,新记录种35个;提出了更名1个,异名变动10个.在2022年发表的所有中国双翅目新种中,舞虻科、寄蝇科、摇蚊科、果蝇科和蚤蝇科的数量最多,占全年发表新种总数的46%.新分类单元和新记录涉及27个省级行政区,云南发表的新种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1/3;而北方地区的新记录种数高于南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与保护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在干流建坝的一级支流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孕育和保护了极为丰富的底栖动物多样性.然而对赤水河底栖动物的了解仍不充分,缺乏涵盖整个流域的连续性、季节性的底栖动物调查.本研究于2019-2021年按季度开展4次调查,系统评估了赤水河水系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更新了物种名录,甄别出其驱动机制及受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本次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5门9纲22目86科186属209种.全流域优势种均为昆虫类,如蜉蝣属一种(Ephemera sp.)、扁蜉属一种(Heptagenia sp.)、河花蜉属一种(Polamanthus sp.)、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潜水蝽科一种(Naucoridae sp.)和多足摇蚊属一种(Polypedilum sp.).春季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上游的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中下游.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河段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底质、海拔、流速、溶解氧、NH4+-N和大尺度空间因子PCNM1、PCNM2、PCNM3、PCNM6的驱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空间因子(随机效应).流域内的多重人类活动(如支流的梯级电站、采矿业、土地开发利用、酿酒业、旅游业等)严重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建议采取退耕还林、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管控采矿业和酿酒业、优化防治外来入侵种等一系列对策,建立有效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红裸须摇蚊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耐受重金属功能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为华北地区常见耐污种,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中.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对4龄红裸须摇蚊幼虫肠道内细菌种类进行分离,利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比对,结合菌落形态、系统进化分析等方法进一步鉴定菌株种类,同时探究可培养菌株对重金属(铜、镍)的耐受情况.结果表明,红裸须摇蚊幼虫在重金属铜暴露下的 24 h-LC50、48 h-LC50、72 h-LC50、96h-LC50分别为 6304.86、403.59、29.33 以及14.43 mmol/L,在重金属镍暴露下的 24 h-LC50、48 h-LC50,72 h-LC50、96 h-LC50分别为 339.52、182.18、102.59以及60.94 mmol/L.利用LB、NA、BHI、MC 4种培养基,从幼虫肠道分离纯化到16种不同遗传型细菌,分属2门9科16属,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0另外,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丛毛单胞菌属Comnamonas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对重金属铜和镍有良好耐受性.通过研究红裸须摇蚊幼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组成以及重金属胁迫下摇蚊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生长情况,可为水生昆虫肠道菌群资源库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也可为筛选出具备重金属代谢功能的细菌资源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黄河三角洲淡水恢复湿地大型底栖生物种群分布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3/8/6
掌握大型底栖生物种群分布的时空变化对正确把握湿地生态修复效率、揭示湿地生态演替过程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地区一千二自然保护区的淡水恢复湿地为研究区,在2014-2015年大型底栖生物野外采样和优势物种的基础上,选择了琥珀刺沙蚕、中华蜾赢蜚、摇蚊幼虫作为典型优势物种,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淡水恢复湿地大型底栖生物种群分布模拟模型.其中,琥珀刺沙蚕和摇蚊幼虫的模拟结果较好,模拟准确率分别为84.9%和77.9%,而中华蜾赢蜚的模拟结果不甚理想.对比生态补水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的模拟分布结果发现,琥珀刺沙蚕主要集中在潮间带区域,且在春、秋两季的生存概率分布差异不显著;而淡水恢复湿地中摇蚊幼虫的分布概率显著提高,其中高于分割值0.5的栖息面积增长了9.9-10.8倍,表明退化湿地生境正处于向淡水湿地演替进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热带城市河流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以流溪河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6年前、后汛期及枯水期流溪河14个断面底栖动物群落组成数据(4门8纲22目52科94属103种),采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首次对亚热带地区河流进行健康评价.经筛选(32个候选指标),流溪河B-IBI体系由5个核心指标(总生物量,敏感类群个体%,EPT、摇蚊和耐污类群单元数)组成,评价标准为:健康>3.24,亚健康3.24-2.43,一般2.43-1.62,差1.62-0.81,极差<0.81,评价结果为:健康位点数占14.3%、亚健康50.0%、一般21.4%、差14.3%、无极差.总体上,B-IBI值反映流溪河上游健康状况较好,以EPT分类单元数和敏感类群个体%贡献最高,下游健康状况恶化,以耐污类群单元数贡献最高.此外,上游支流健康状况要优于上游干流,而下游则情况相反.相关性分析显示,B-IBI值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电导率、氨氮、总氮和总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反映流溪河当前健康水平受水体污染影响严重.核心指标与环境因子间CCA分析显示,前2主轴对环境因子解释度达68.1%,且对上、下游及干、支流有明显的梯度划分,说明所建B-IBI在流溪河有较高适用性.对比不同温度带研究结果发现,B-IBI体系受人为干扰和水体污染影响更加明显,体现其评价功能不受地理区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