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脲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诊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脲支原体属是一种人体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包含两个生物群:生物群1和生物群2,2002年,根据生物群间的差异,将生物群1独立成为新物种,命名为微小脲原体(Up),生物群2称为解脲脲原体(Uu)。Uu感染与多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如不孕不育、早产、尿道炎等,而Up的致病作用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不同血清型在不同疾病和人群中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方面存在差异,提示临床对脲支原体属进行分型、分群检测的重要性。本文就脲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相关诊治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脲支原体属检测阳性的临床意义和分型分群检测的必要性提供思考,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肠道相关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为代表的测序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该技术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生物体内细胞异质性的理解。单细胞测序则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其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旨在深层次了解同类细胞的不同亚群的分布及状态、相互作用等。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涉及肿瘤分型、靶向用药、免疫治疗,动植物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等众多研究领域。同时,单细胞测序在微量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包括新物种鉴定、病原筛查、病原进化、耐药监测和临床诊断等;还包括宿主层面的免疫应答,靶点评估及抗体筛查等。本文从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肠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生物感染组学揭示白蛉携带病毒,细菌和真核微生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发微生物与感染杂志(Emerging Microbio and Infection)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中国研究团队关于白蛉(Sandfly)微生物组(microbiome)的研究结果,题目为"感染组学研究揭示被忽视的吸血媒介白蛉所携带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病毒、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地区自然界采集的白蛉标本中微生物组RNA占标本中总的非核糖体RNA的1.8%,共含有87种病原体,其中70种是新物种。RNA病毒在病原体中占比最多,其次是细菌、DNA病毒和真核微生物。RNA病毒包括15个超群(viral super-groups),共78种,其中66种是RNA病毒中的新病毒种。在RNA病毒序列信息中包含大量已经在当地白蛉中分离到的白蛉病毒属(Genus Phlebovirus)的Wuxiang病毒(Wuxiang virus, WUXV)和Hedi病毒(Hedi virus, HEDV )两种新病毒的基因组信息。分析中发现2种DNA病毒(Adintovirida和细小病毒科病毒)。细菌基因组信息包括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在10批白蛉标本中至少5批标本存在利什曼原虫。此外还发现一种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新成员。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RNA病毒中存在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的新成员,该病毒与蚊虫相关病毒,如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细胞融合病毒(Cell fusing agent virus)和伊蚊黄病毒(Aedes flavivirus)等相聚类。综上结果提示自然界白蛉中不仅携带多种可以在组织培养细胞复制的病毒分离物,还携带病毒以外的多种细菌、立克次体和利什曼原虫等。这一研究首次报道自然界白蛉的微生物感染组学结果,对于了解白蛉携带和传播病原微生物及其所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同时这种应用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媒介物种,从而将更有效地发现和表征媒介中的潜在病原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中国中药资源种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文章概述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关于我国中药资源种类的构成及特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野外调查和内业整理的基础上,遵循"四有原则",即有调查记录、有凭证标本、有实物照片、有药用依据,进行中药资源种类的汇总,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汇总结果,我国中药资源有18 817种,包括药用植物15 321种、药用菌物826种、药用动物2 517种、药用矿物153种.此外,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还分专题调查了中国特有药用植物3 151种,濒危药用植物资源464种,发现新物种196种.这些最新的中药资源种类统计结果,将为中药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最新的基础数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细菌群落主导沙漠公路防护林营造后的土壤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防护林作为沙漠公路的安全保护屏障,其生长和应对胁迫所需的养分供给依赖于土壤微生物.以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和自然沙漠为研究系统,探究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两种生境共有和特有微生物物种变化对土壤物质循环功能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丰富度(P<0.01,P<0.01)及群落组成(P<0.05,P<0.01)均受防护林营造的显著影响,细菌物种丰富度的响应增幅为77.5%,高于真菌22.1%.细菌群落是导致土壤酶活性升高的显著驱动因素,而非真菌群落或环境因子;细菌物种丰富度(rho=0.46,P<0.01)和群落组成(rho=0.68,P<0.01)与土壤酶之间呈显著偏Mantel相关.共有细菌相对丰度(rho=0.47,P<0.01)和特有细菌物种丰富度(rho=0.36,P<0.01)是驱动土壤酶活性改善的关键因素,与土壤酶之间呈显著偏Mantel相关.研究表明,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细菌而非真菌主导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细菌群落通过改变本地物种丰度和新物种数量来调控土壤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贵阳地区的微蟹蛛属蜘蛛调查及一新种记述(蜘蛛目:蟹蛛科)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本文报道了贵阳地区的5种微蟹蛛属Lysiteles Simon,1895蜘蛛,其中4种为贵州新记录:昆明微蟹蛛L.kunmingensis Song&Zhao,1994、细微蟹蛛L.minusculus Song&Chai,1990、南风面微蟹蛛L.nanfengmian Liu,2022和森林微蟹蛛L.silvanus Ono,1980,发现一新物种,以贵阳微蟹蛛Lysiteles guiyang Pan&Yu,sp.nov.命名.本文提供了上述5种微蟹蛛的生态照片,并详细描述了新物种,为其提供了鉴别特征、外形和交配器官的彩色插图.此外,对这5种微蟹蛛的DNA条形码进行了测序,提供了COⅠ基因序列以作后续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新物种环江黄连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黄连属新物种环江黄连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为合理制定新物种资源保护政策、促进黄连属物种多样性稳定发展和开发利用的区域划分提供基础.方法 通过资源普查和在线数据库检索,筛选出与环江黄连同属且近缘的黄连和短萼黄连的分布点.根据"同域近缘物种可能存在相似适生特点"假设,利用最大熵模型分别得到黄连和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区域;利用ArcGIS软件,先获取与环江黄连采样点具有相似生态环境特征的区域,再与黄连和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区域进行空间叠加.结果 黄连和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潜在分布区域分别归一化处理后,再空间叠加得到的区域包括四川省中部、湖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及安徽省南部地区.环江黄连受降水量、温度、日照时长、土壤、地形、植被类型及寒冷指数影响下得到的潜在分布区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贵州省东南小部分地区.环江黄连的25个连续型变量经归一化处理和二值化处理后与近缘种黄连、短萼黄连分布概率≥0.5的区域分别归一化处理,叠加形成的分布区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贵州省交界地带.结论 环江黄连潜在分布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贵州省交界地带,可为黄连属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花溪盾孢囊霉:一个发现于中国贵阳的丛枝菌根真菌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4/4/6
本研究从贵阳市花溪区的金佛山方竹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盾孢囊霉属的一个新物种:花溪盾孢囊霉.孢子透明至近透明,大小为 187-361×210-378 μm,产孢细胞为浅黄色至淡黄棕色;发芽盾室透明至淡黄棕色,具有 4-8 个裂片;孢子壁有 3 层:3 层外壁层(OWL1-3),2 层中壁层(MWL1-2)和3层内壁层(IWL1-3),OWL2与IWL3在Melzer's试剂中呈深粉色到亮红棕色.基于核rDNA序列[覆盖部分SSU(small subunit)、整个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和部分LSU(large subunit)区段;SSU-ITS-LSU]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种位于盾孢囊霉属,且形成独立分支.本研究对该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特征图示,并讨论了与其近缘种的鉴别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橙脐菇属(蜡伞科,蘑菇目)在中国的发现及一新种描述
编辑人员丨2024/4/6
橙脐菇属 Haasiella是蜡伞科 Hygrophoraceae下一罕见的属,此前该属仅含 2 个欧洲种,分别为H.venustissima和H.splendidissima.本文对8份采自中国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的标本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证实这些标本属于橙脐菇属,代表了 1 个新物种,命名为中华橙脐菇 H.sinensis.该种形态与欧洲种相似,子实体小型,菌盖呈浅橙色,成熟后中央凹陷呈脐状,担孢子经甲酚蓝染色后呈红色;与后者的主要区别是菌丝具锁状联合,同一子实体具有 1 个、2 个和 4 个小梗的担子,子实体生于林中腐殖土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普定杜鹃花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普定杜鹃花(Rhododendron pudingense)是杜鹃花属一新种,在贵州省首次发现的4个分布区设置样方,采用匀滑技术和均值比率等方法分析其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普定杜鹃花在 4 个分布区共有 1113 株,其中晴隆 611 株,望谟308株,普定83株,镇宁 111株;普定杜鹃花种群个体主要集中在第I和第Ⅱ龄级;晴隆、望谟和普定分布点的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Ⅱ型,镇宁为Deevey-Ⅲ型;各个分布点都表现为聚集分布.4个分布区的普定杜鹃花种群属于增长型,但由于普定杜鹃花在分布的群落中数量较少,在群落物种组成中处于从属地位,加上其生长区域大量基岩裸露导致其生境的脆弱性,如果不加强人为干扰措施去保护普定杜鹃花,可能导致这一新物种会被森林群落中的其他物种淘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