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ICU患者体位变换频率影响因素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成人ICU患者体位变换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制订成人ICU患者体位变换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的指导下,系统检索PubMed、ProQuest、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26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成人ICU患者体位变换频率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活动能力、移动能力、感知、潮湿、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发热、皮肤状况、年龄、体重、既往史、意识、血流动力学状态、呼吸、氧需求状况、卫生自理能力、使用的支撑面、患者皮肤对体位变换频率的反应、体位变换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是否为临终/濒死阶段、睡眠、总体疾病状况、总体治疗目标、体位变换的角度。结论:护理人员为成人ICU患者制订体位变换方案时应全面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体位变换的成本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累及肺、肾、胸膜及纵隔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68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2个月"于2016年7月12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活动时胸闷、气短,伴出汗,无发热和胸痛等.患者1个月前出现下肢轻度水肿,尿常规显示尿蛋白(+).外院胸部CT显示双侧肺野多发无壁及薄壁囊性变,右侧胸腔及心包积液.纵隔及双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患者近5个月体重减轻5 kg.既往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0年前因外伤后行左锁骨骨折固定术.吸烟20年,20支/d.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率73次/min,呼吸频率22次/min,血压124/76 mmHg(1 mmHg=0.133 kPa).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无异常,胸廓无畸形,右侧胸部触觉语颤减弱,右下肺叩呈浊音,右下肺肺呼吸音减弱,双侧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杵状指,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林冠层的湍流微气象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利用涡动相关系统测定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人工林在萌芽期(2015年3月15日至4月15日,春季)和叶片成型期(201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夏季)的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冠层湍流微气象特征、湍流强度、湍流风速标准差和总体输送系数,旨在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微气象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能量平衡与物质交换提供工作基础.结果表明:冠层湍流谱在低频部分具有峰值频率,惯性副区具有明显的耗散趋势,基本符合-5/3规律.冠层结构对湍流强度影响明显,春季湍流旺盛时,风速小于3m·s-1,而夏季时风速小于2m·s-1.湍流风速标准差符合1/3次幂相似规律,且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的拟合效果好.冠层风速在u、v、w3个方向分量的风速标准差与摩擦风速比值在春季为2.55、2.06和1.30,在夏季为2.61、2.45和1.21.总体输送系数随稳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不稳定层结和稳定层结条件下可相差1~2个量级,冠层结构对各方向的湍流风速具有直接影响,从而改变物质能量在冠层的扩散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肾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53岁.因“间断胸痛2个月,加重3d”于2017年6月7日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个月前患者重体力劳动时出现胸痛,向左上肢放射,每次持续10~15 min,休息可缓解.入院前3d胸痛程度加重,频率明显增加,持续时间超过30 min,未及时就诊.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妹妹30岁时猝死,原因不详.查体:血压112/71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哕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9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示: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肌钙蛋白1 0.86 ng/ml,肌酸激酶297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6 U/L,乳酸脱氢酶(LDH) 259 U/L,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1856 pg/ml,总胆固醇5.1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9 mmol/L.入院心电图示:V1~V4导联Q波形成,ST段抬高0.1~0.2 mV伴T波倒置(图1).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8%,室壁节段(左心室前壁、前间壁中段、各壁心尖段)运动异常,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66 mmHg).初步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美托洛尔12.5 mg、每日2次,培哚普利2 mg、每日1次,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皮下注射依诺肝素6000 U、每12h1次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2~7颈椎振动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正常C2 ~7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振动特性和颈椎小关节不同程度受损及切除的振动特性变化.方法 基于颈椎CT扫描影像,建立正常C2 ~7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有效性,提取前10阶固有频率和振型.颈椎小关节分别为无约束、有约束且摩擦系数分别为0.01、0.1和0.2,模拟颈椎小关节切除以及小关节轻度、中度、重度受损,研究颈椎受损程度不同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 正常C2 ~7颈椎模型最低固有频率出现在后伸、侧弯振型,约为12 Hz,大位移主要出现在寰椎齿凸.小关节有约束模型的固有频率高于无约束模型,小关节摩擦系数不同对颈椎固有频率无影响.结论 研究颈椎的固有频率、振型和振幅等参数,是进一步研究颈椎动态特性的基础,对颈椎护理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在生活和颈椎治疗中,应尽量避开12 Hz环境,防止共振对颈椎造成大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表面处理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性能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抛光、上釉、喷砂3种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CAD/CAM系统制作15个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按抛光、上釉、喷砂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平均分为3组,在人工唾液环境中与天然牙对磨,实验频率为0.2 Hz,加载力10 N,实验时长为1 h.对比分析每个样本磨耗实验后的体量损失、动态摩擦系数平均值及观察动态摩擦系数变化.结果:三组不同表面处理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磨耗实验后损失质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副配天然牙磨耗实验后损失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抛光组与上釉组、喷砂组摩擦系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釉组与喷砂组摩擦系数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抛光处理比上釉和喷砂处理更利于防止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自身及对颌天然牙的过度磨耗,表面上釉可造成全锆修复体自身及对颌天然牙的过度磨耗,表面喷砂可造成对颌天然牙的过度磨耗.推荐抛光作为全解剖式氧化锆全瓷冠表面处理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点阵微针射频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射频(radiofrequency)是一种高频交流电磁波的简称,频率范围300 KHz~ 30 GHz.当射频电流作用人体时,组织中的带电粒子在射频电流的作用下剧烈振荡摩擦,产生热能作用于靶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皮肤美容整形领域中使用的射频设备分为单极、双极和点阵射频.单极射频穿透较深,疗效显著,但治疗时不适感和疼痛较明显[1].双极射频穿透深度较浅,但可产生更可控的能量分配和较少的疼痛[2].点阵射频通过电极或一系列配对微针,以点阵的模式发出射频,从而使热损伤区和非热损伤区相互毗邻.点阵微针射频(FMRF)是点阵射频的一种,其射频电流通过微针的方式发射在特定深度内的真皮或皮下组织,减少对表皮的损伤[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参数对钛微弧氧化膜层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纯钛微弧氧化电参数(脉冲宽度及脉冲频率)的改变对膜层表面形貌、理化性能及成骨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喷砂酸蚀钛片进行微孤氧化处理,通过脉宽及频率的变化,研究其对膜层的表面形貌、摩擦性能、耐腐蚀性等影响,分析得出不同表面形貌所对应的参数条件(脉冲频率400 Hz、脉冲宽度60μs孤氧化组为A组,脉冲频率500 Hz、脉冲宽度60μs微弧氧化组为B组,脉冲频率500 Hz、脉冲宽度75μs的微弧氧化组为C组),进一步比较在该参数下的微孤氧化膜的耐腐蚀性及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粘附、增殖情况及细胞形态.结果:电镜下3组试件表面均形成粗糙多孔的膜层,且A组纯钛微弧氧化膜表面粗糙度最高;C组所制备的微孤氧化膜层耐腐蚀性能及耐磨性优于A、B两组.细胞粘附及增殖实验A、B、C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表明A组表面成骨细胞粘附及增殖均优于B、C两组.结论:脉冲宽度及频率变化对微孤氧化膜层表面生物活性及理化性能均有影响,当脉冲频率400-Hz、脉冲宽度60μs时,膜层表面的细胞生长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 (NSSI) 行为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153例抑郁障碍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等) ;应用NSSI行为问卷对入组者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伴与不伴NSSI两组, 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 (MINI) 评估患者是否共病焦虑障碍;分析NSSI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59例 (38. 6%) 患者有NSSI行为, 归为伴NSSI组;不伴NSSI组 (94例) .伴NSSI组女性患者的比率及共病焦虑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不伴NSSI组 (P均<0. 01) , 年龄明显低于不伴NSSI组 (P <0. 05) .伴NSSI组中, 女性患者NSSI行为方式依次为割伤、阻止伤口愈合、刺伤, 男性患者依次为割伤、灼烧伤、过度摩擦皮肤;性别间NSSI行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共病焦虑障碍患者NSSI方式及频率与非共病焦虑障碍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 05) .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病焦虑障碍是抑郁障碍患者NSSI危险因素.结论:抑郁障碍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女性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发生NSS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Fe(WC)/Ni(WC)复合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双丝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Fe(WC)/Ni(WC)复合涂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的显微组织形貌及对应的EDS Mapping映射进行了分析.同时重点研究了摩擦频率和载荷等不同摩擦参数对复合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使用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和高精度电子分析天平测试了不同摩擦频率和载荷下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变化,对比分析了摩擦频率和载荷对复合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Fe(WC)/Ni(WC)复合涂层组织致密,呈典型的层状组织结构,涂层中各元素镶嵌均匀分布,无元素富集现象.当载荷一定时,随着摩擦频率的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呈上升趋势.摩擦频率为2 Hz时,摩擦系数最小,磨损量最大.摩擦频率从2 Hz增至6 Hz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增加.当摩擦频率一定时,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升高.载荷为5N时,摩擦系数最大;载荷为15 N时,磨损量最小.载荷从5N增至45 N时,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增加.分析可知,Fe(WC)/Ni(WC)复合涂层受摩擦频率的影响较小,载荷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