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内障摘除手术中晶状体囊膜抛光技术及抑制PCO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PCO不论按照临床表现还是病理机制均可分为纤维型和再生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预防PCO的技术为术中机械性晶状体前后囊膜抛光,但是否有效预防PCO一直存在分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晶状体前囊膜抛光对纤维型PCO有抑制作用或没有作用,而对再生型PCO很可能有促进作用。因此,是否行晶状体前囊膜抛光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而定。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92-49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早期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于超声激发下产生的压电效应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早期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口腔种植体表面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阳极氧化、水热反应及高温退火在钛表面制备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涂层组),以抛光钛试件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和水接触角测量仪分别检测两组钛试件表面形貌、成分、晶相和亲水性;通过压电力显微镜测试涂层组压电性能。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并将其接种于两组钛试件表面,以接种于空白培养板的细胞为空白组;施加低强度脉冲超声干预后,检测细胞增殖和死活情况,评价涂层的细胞相容性;使用碱性磷酸酶(ALP)显色试剂盒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整合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情况,评价涂层促BMSC早期成骨分化的作用。结果:涂层组钛表面呈现均匀的珊瑚状形貌,珊瑚触手直径为70~100 nm;主要成分为四方相钛酸钡;涂层组表面亲水性(水接触角10.12°±0.93°)显著优于对照组(水接触角78.32°±0.71°)( F=10 165.91, P<0.001);涂层具有稳定的压电性能,压电常数约为5 pC/N。细胞实验显示,培养第3天,无论超声与否,涂层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 P<0.05);培养第5天,无论超声与否,3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第7天,涂层组ALP活性显著大于空白组和对照组( P<0.05);RT-qPCR显示,超声后涂层组整合素和BMP-2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其他组,且显著大于未超声涂层组( P<0.05);超声后对照组整合素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未超声对照组( P<0.05);超声后涂层组RUNX2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未超声涂层组( P<0.05)。 结论:珊瑚状钛酸钡纳米压电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的压电性能,低强度脉冲超声激发可促进大鼠BMSC早期成骨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走罐式前后囊膜抛光联合张力环植入对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囊袋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2.0 mm同轴微切口超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灌注抽吸系统(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抛光,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对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及囊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接诊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年龄46~72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屈光度-10 D~-24 D。在施行2.0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时,用抛硬币法随机对一眼应用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360°全方位走罐式抛光并植入CTR作为试验组(40眼),对侧眼则不抛光不植入CTR作为对照组(40眼)。双眼手术时间间隔1周以内。门诊随访记录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前囊口大小、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IOL偏心量及后发性白内障(PCO)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随访期间,试验组的前囊口面积、IOL偏心量和ELP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的前囊口面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缩小,IOL偏心量逐渐变大,ELP逐渐变小。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ELP首先表现出差异趋势( P<0.01);术后1、3、6个月,对照组的ELP均明显小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前囊口面积和IOL偏心量在术后1、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PCO方面,术后1、3、6个月,试验组PCO发生率分别为0%、2.5%、7.5%,对照组分别为5.0%、17.5%、32.5%,试验组PCO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囊袋收缩,表现为IOL的不稳定性且前囊口逐渐缩小趋势,术中对其进行360°前、后囊膜抛光联合CTR植入可有效维持ELP的稳定,减少前囊口收缩程度、减少IOL偏心量及PCO的发生率。应用I/A注吸针头对晶状体前、后囊膜进行走罐式抛光,联合CTR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安全性好,疗效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畸附件或托槽的去除对牙釉质裂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性矫治矩形附件磨除和固定矫治金属托槽脱粘对附件及托槽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的影响。方法:收集80颗离体恒牙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牙冠中心为中心,选择5 mm×5 mm的正方形粘接区域,并按照该区域内或通过该区域是否有裂纹分为无裂纹组和有裂纹组。其中无裂纹组随机分为附件A组和托槽B组,有裂纹组随机分为附件C组和托槽D组,每组各20例。比较各组实验前后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裂纹数量、裂纹总长度及最长裂纹的长度和宽度)的差异;有裂纹组内C、D组间牙釉质裂纹变化的差异。结果:附件A组树脂附件和托槽B组金属托槽及残余粘接剂去除并进行牙面抛光后,粘接区域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实验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附件C组实验后牙釉质裂纹数量的 M( Q1, Q3)为1.00(0.25,1.00)( P=0.007),裂纹总长度的均值为(1548.69±1230.37) μm( P<0.001),最长裂纹的长度均值为(1471.56±1163.87) μm( P<0.001),宽度均值为(7.34±5.62) μm( P=0.034),较实验前略有减小;托槽D组实验后裂纹总长度 M( Q1, Q3)为2184.00(849.80,3097.36) μm( P=0.023)、最长裂纹的长度 M( Q1, Q3)为1676.98(638.59,2493.69) μm( P=0.006),宽度均值为(7.74±4.89) μm( P=0.037),较实验前也略有减小。 结论:矩形附件和金属托槽的去除过程并不会导致粘接区域新裂纹的出现;原本粘接区域有裂纹的牙齿,在矩形附件或金属托槽去除并进行牙面抛光后,粘接区域原有的牙釉质裂纹特征测量值可能会略微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噪声接触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非稳态噪声和稳态噪声接触情况,为金属加工业噪声危害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17年10至12月调查浙江省3家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737人的噪声接触状况。使用问卷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等,采用个体噪声仪记录噪声,计算噪声接触水平(8 h等效连续A声级,L Aeq,8 h)和峰度。 结果:金属加工业噪声接触工人以年龄18~40岁(527人,71.51%)、男性(570人,77.34%)和初中学历(416人,56.45%)为主。工人接触噪声L Aeq,8 h超过85 dB(A)572人(77.61%),接触非稳态噪声(峰度≥4)558人(75.71%),8年以下工龄634人(86.02%)。调查的30个工种中,噪声超标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冲压工、电焊工和其他工种,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操作工、倒角工、攻牙工、滚丝工;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打磨工,温州某汽车制动器制造厂的装配工、总装作业员和其他,以及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抛光工。 结论: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超标率高,且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也高,需采取隔声降噪工程控制、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防控噪声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始30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系统培训医生全程独立完成的前30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中,后囊破裂(PCR)的发生时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同一术者全程独立完成的初始3 000例超声乳化术中发生的PCR病例,统计并分析其发生时期、发生原因及处理结果。结果:3 000例中发生后囊破裂共37例(1.2%)。37例中,在早、中、晚各1000例手术时期中的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2.5%、0.9%、0.3%;发生在注吸皮质时20例,占37例中的54%,超乳核块时6例,人工晶状体植入时2例,吸出人工晶状体后方黏弹剂时2例,前囊撕裂导致后囊破裂2例,后囊抛光时1例,人工晶状体调位时1例,注入黏弹剂时1例,水密切口时1例,不明原因的1例;伴随玻璃体脱出者33例,无玻璃体脱出者4例;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32例,囊袋内5例。结论:全程独立完成的初始3 00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PCR在前1 000例手术初期中出现的发生率最高;PCR可发生在手术的任何步骤,但以注吸皮质时发生率最高。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及时发现并发症,规范操作,使并发症处理的相对容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抛光晶状体后囊膜的液流喷射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前弹力层棉签抛光治疗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角膜前弹力层棉签抛光治疗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23例(23眼)。患者表麻后撕除松脱的角膜上皮,再以湿棉签反复摩擦抛光角膜前弹力层,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后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或双眼包扎。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角膜上皮愈合及上皮糜烂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OCT检查示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连接紧密,6周内均无复发。2例分别于治疗后8周及12周时复发,重复治疗,随访1年无再复发。一次性治愈成功率为91.30%(21/23)。结论:角膜前弹力层棉签抛光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列游离端缺损可摘局部义齿数字化制作流程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牙列游离端缺失可摘局部义齿的数字化制作流程。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牙列游离端缺损患者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9±3)岁。采用口内扫描技术获取牙列、牙槽嵴及颌位关系的三维模型,常规设计制作并试戴可摘局部义齿金属支架。金属支架就位于口内,再次口内扫描获取牙列、牙槽嵴及金属支架的复合模型,采用虚拟模型置换游离端牙槽嵴数字化印模的方法获取游离端修正模型。在游离端修正模型上设计栓体栓道式树脂基托及人工牙列三维模型,并采用数字化切削技术制作基托及人工牙列树脂模型,利用栓体栓道精准就位基托及人工牙列,并用注塑树脂粘合金属支架、树脂基托及人工牙列,打磨抛光后完成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临床试戴后与设计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在人工牙列、树脂基托与就位栓体连接杆的连接处以及人工牙列与树脂基托连接处存在0.4~1.0 mm的误差, 面误差为0.03~0.10 mm。12例患者戴用义齿后,仅2例患者因压痛而复诊调磨,其余病例未见任何不适。本项研究使用的可摘局部义齿数字化制作流程可基本解决游离端修正模型的数字化制取以及树脂基托、人工牙列与金属支架的装配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米粒体滑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米粒体滑囊炎因滑囊内填充外形酷似抛光大米的物质而得名,1895年Riese首先报道了在结核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囊中发现米粒体结构存在,而后陆续有个案报道米粒体在R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OA、成人Still病患者受累关节中出现。米粒体滑囊炎在临床中比较少见,病因未完全明确,它不是某一疾病的特征性表现,而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特征,具有相似影像学和病理特征的关节滑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