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ML)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初诊GML患者15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Lugano分期、胃镜下表现、放大内镜下表现、高频超声内镜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5例GML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为主,其次为消瘦、贫血等。内镜下GML病灶多见于胃中1/3(10例),以弥漫型最常见(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9例;放大内镜下观察病灶处树支状血管(TLA)阳性13例,治疗后复查TLA阳性2例。高频超声内镜观察病灶可见胃壁1~3层的层次结构欠清,呈低回声改变;治疗后复查高频超声内镜,1例患者可见胃壁1~5层结构消失,病理证实由GML转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GML的治疗效果评估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高频超声内镜可能在评估GML病情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和机器人时代保留胰腺实质手术的机遇和挑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和早期诊断给胰腺外科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外科技术的进展提高了胰腺手术的安全性,手术适应证逐步扩大。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使胰腺的功能保护成为热点。对于直径较小,无侵袭性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保留胰腺实质的手术已成为很多医学中心的首选。胰腺局部切除术包括胰腺肿瘤剜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部分或全切术。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胰腺局部切除术后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远段切除术。胰腺肿瘤剜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部分或全切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大多为A级胰瘘,安全性较高。胰腺中段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星高于远段胰腺切除术。腹腔镜或机器人的胰腺局部切除术具备微创优势,镜下视野的放大也有利于主胰管的保护,较开腹手术更适合胰腺的局部切除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蓝光成像放大结肠镜的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 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 结论: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B分型联合Arima分型对食管表浅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判定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AB分型联合Arima分型预测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ESCC)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江苏省中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鳞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IPCL)AB分型为B2型的患者(76处SESCC病变)纳入回顾性研究,根据Arima分型规则对IPCL进行二次分类,以病理判定的浸润深度为金标准,分析B2型联合Arima分型对SESCC浸润深度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76处病变中,31处(40.79%)浸润黏膜肌层(T1a-MM)或黏膜下层浅层(T1b-SM1),B2型IPCL预测T1a-MM/T1b-SM1 SES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0.45%(31/44)、79.64%(176/221)、40.79%(31/76)、93.12%(176/189)、78.11%(207/265)。对病变的IPCL进行Arima分型后,B2-4ML型、B2-AVA-4M型IPCL预测T1a-MM/T1b-SM1 SES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61.36%(27/44)、88.24%(195/221)、50.94%(27/53)、91.98%(195/212)、83.77%(222/265)和38.64%(17/44)、94.57%(209/221)、58.62%(17/29)、88.56%(209/236)、85.28%(226/265)。结论:B2型IPCL联合Arima分型可以提高对T1a-MM/T1b-SM1 SESCC的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FICE放大内镜对萎缩性胃炎活检部位的引导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活检部位的引导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可疑诊断为CAG的1 145例患者,其中行FICE放大内镜检查者528例(FICE组),普通内镜检查者617例(普通内镜组)。内镜下对胃黏膜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结果证实,FICE组CAG诊断的符合率为98.9%,明显优于普通内镜组的90.0%( P<0.05)。 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仔细观察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活检部位引导性价值高于普通内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3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8例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的病例,共计5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4岁(范围43~72岁),男性35例,女性17例,男女比为2.1∶1.0。食管上段8例,中段41例,下段3例。按巴黎分型0-Ⅱb型24例,0-Ⅱc型28例。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边缘不整齐。窄带成像病变呈褐色或茶褐色,放大观察黏膜表面微血管异常,有边界形成。碘染色病变不着色或淡染,边界不规则。组织学上,鳞状上皮基底侧上皮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核大、深染,排列紊乱或极性丧失,肿瘤向下生长形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比例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p53突变率为48.6%(18/37)。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为60%(范围20%~90%);基底层细胞Ki-67阳性细胞数中位数为26个/HPF(范围5~70个/HPF)。Ki-67异常分布模式37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8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42例。结论:食管基底层型高级别异型增生形态特殊,肿瘤主要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具有重度细胞学异型性,侵袭性强,疾病早期易发展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理上误诊为低级别病变的比例高。p53突变和Ki-67异常分布模式有助于此类高级别异型增生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镜治疗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优势比例混合型癌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混合型早期胃癌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内镜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并比较分化优势组与未分化优势组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结果:混合型早期胃癌多见于60岁以上(55.81%,24/43)、男性(65.12%,28/43)、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69.77%,30/43)患者,萎缩背景(79.07%,34/43)、胃下部(65.12%,28/43)病灶多见,内镜下色泽以发红或者混杂发红色调为主(76.74%,33/43),病灶形态以0-Ⅱc型为主(58.14%,25/43),放大内镜下可呈现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双重特点,仅16.28%(7/43)患者活检病理提示为混合型癌。术后病理提示分化优势组33例,未分化优势组10例,有15例(34.88%)患者出现黏膜下深层浸润,有3例(6.98%)患者淋巴管阳性。分化优势组在内镜下更具有清晰的分界线[78.79%(26/33)比4/10, χ2=7.753, P=0.012],两组在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背景黏膜、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病灶长径、色泽及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化优势组病理类型以tub2+por组合最常见(78.79%,26/33),未分化优势组以sig+tub2组合占优势(6/10)。内镜诊断分化为主型癌敏感度高(93.94%,31/33),诊断未分化为主型癌特异度高(94.28%,33/35)。 结论:混合型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定性诊断,术前准确判断分化优势及浸润深度困难,易出现术后病理升级的情况,故行ESD治疗应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在下咽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在下咽癌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4例下咽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2例,女2例,年龄42~8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电子胃镜检查,对于合并食管病变的患者加做放大胃镜检查,对病变深浅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可疑部位行组织活检。根据ME-NBI及活检病理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对应的手术治疗方案。结果:74例患者中22例合并食管或/和胃部癌变。合并食管癌变者17例,均加做ME-NBI对病变深浅作初步判断,其中8例病变表浅者行食管黏膜剥脱加下咽癌切除术,3例病变深至黏膜下层及以下者行同期食管切除+部分胃切除+下咽癌切除+咽胃吻合术,剩余6例放弃手术,选择放化疗;合并胃部癌变者4例,2例同期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下咽癌切除术,1例行下咽癌切除术后胃部随访观察,1例放弃手术选择放化疗;同时合并食管癌和胃癌者1例,行胸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胃大部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下咽癌切除术。结论:下咽癌患者合并食管或/和胃部癌变概率较高,术前电子胃镜检查可以有效发现食管和胃的病变,而针对合并食管癌患者加做放大胃镜可以精确判断食管病变程度,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舰艇长航期间显微外科手术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舰艇长航期间实施显微外科手术的可行性及应对策略。方法:每种海况(横摇≤5°,6°~10°,11°~15°,>15°)下使用落地式显微镜及头戴式放大镜进行血管吻合实验,吻合血管为鸡股动脉、中翅动脉及股动脉分支共240个断面,记录血管吻合的完成情况、使用时间以及吻合通畅率。结果:使用落地式显微镜在舰艇横摇15°以内,头戴式显微镜在舰艇横摇10°以内,能够完成小血管及大血管的吻合。随着舰船摇晃幅度的增加,使用同一种显微镜或放大镜吻合同一类血管所用的时间逐渐增加,吻合口的通畅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相同海况下,吻合同一类型的血管,使用落地式显微镜所用的吻合时间均少于头戴式放大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战时在舰艇上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是可行和有效的。编队救护所(补给舰)建议配备落地式显微镜,驱逐舰和护卫舰可以配备头戴式放大镜,同时加强舰艇医务人员的显微外科基本操作训练及海上抗晕船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结直肠肿瘤JNET分型病理改变基础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JNET分型的病理改变基础。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2018年6月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标本的结直肠肿瘤患者资料,对其内镜JNET分型及病理特征(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81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病变长径均>1.5 cm,其中内镜治疗74例,外科治疗7例。表面黏膜筛网状结构出现频率为JNET 2A型(2.78%)<3型(20.00%)<2B型(42.8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出现频率均为2A型、2B型<3型,3型与2A型、2B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在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相符组与不符组间出现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JNET分型中2B型提示病理特征为黏膜表面筛网状结构,3型提示病理特征为纤维组织反应增生,黏膜肌无残留,癌性间质反应。表面小凹上皮脱落、表面黏膜坏死结构可能是影响JNET分型诊断准确性的病理干扰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