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对野蔷薇全球分布影响的模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野蔷薇原产于东亚,是现代月季的原始亲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月季种质资源和砧木.由于抗性强和长势旺,野蔷薇在北美洲等引种地已成为入侵物种.为探究野蔷薇适生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基于1246条分布记录和9个生物气候变量,使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预测了野蔷薇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最冷季平均温、最冷月最低温、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是影响野蔷薇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生物气候变量.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野蔷薇的自然分布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以东及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全新世中期分布格局与当前相似,但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地区.而在末次间冰期,适生区总体向南收缩,同时高适生区面积明显扩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等地.除自然分布在东亚地区外,由于引种,野蔷薇的全球分布已扩展至欧洲大部分地区及北美洲中东部.2041-2060和2081-2100年间,野蔷薇的分布面积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和SSP5-8.5)的3种升温情境下均会扩大,其平均分布中心(质心)将呈现出向高纬度地区偏移的趋势,表明野蔷薇的分布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野蔷薇分布面积的扩大.上述结果对于理解野蔷薇的生态适应性及预测其未来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引种该物种后需采取的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河南洛阳和新乡发现文须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1月2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于城区伊河东岸(34°06′43″N,112°04′18″E,海拔327 m)发现并拍摄到6只雀形目鸟类(图1);2021年2月2日在新乡市牧野区共产主义大桥附近(35°20′26″N,113°53′06″E,海拔72m)拍摄到同种鸟类1只(图2).参考相关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的描述,确认该鸟为文须雀(Panurus biarmicus),且为河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郑光美2017).文须雀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文须雀科(Panuridae),常栖息于近水处的灌丛和草丛中,性活泼,经常在芦苇丛间跳跃或攀爬在芦苇秆上(高玮2006).本次在洛阳记录到4雄2雌文须雀,在新乡记录到1只雄性文须雀,但由于本次观察到的文须雀停留时间短暂,无法确定其在河南的居留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榕江发现井冈两头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6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采集到两头蛇属(Calamaria)物种1号雄性个体,标本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3-13-13行,光滑;尾末端背鳞数为5行;上唇鳞4枚,下唇鳞5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1枚;颔片2对,后颔片间接触广泛;腹鳞158枚,尾下鳞20对.生活时头、体背面褐色,具5条细的黑褐色纵线纹,最外侧两行背鳞橙红色,体、尾腹面均匀橙红色.榕江县采集的标本与井冈两头蛇(C jinggangensi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井冈两头蛇样本的遗传距离约为0.85%.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两头蛇属标本为井冈两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增强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深入探究T1全域灰度直方图分析在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我院数据库中记录的51例经MRI检查及病理确诊的儿童后颅窝肿瘤病例进行了详尽的回顾性剖析.在这51例病例中,星形细胞瘤占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室管膜细胞瘤占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3)岁.我们运用Mazda软件,在两组MR增强T1矢状位图像的每一层肿瘤层面上,精确地勾画出感兴趣区域,并进行全面的灰度全域直方图分析.接着,我们对这两组直方图参数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学对比,旨在深入剖析各参数在鉴别诊断中的统计意义,以期为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精确诊断提供更为有效的辅助手段.结果 在深入分析通过增强T1全域灰度直方图所提取的九个参数时,我们发现其中四个参数——变异度(Variance)、偏度(Skewness)、第一百分位数(Perc.01%)以及第10百分位数(Perc.10%)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这一发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特别是Variance这一参数,其灵敏度高达73.3%,特异度也达到了61.9%,且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31,展现出优秀的鉴别效能.进一步地,我们确定了Variance的最佳临界值为740.71,这一具体数值为我们的诊断提供了明确的参考标准.结论 增强的T1全域灰度直方图分析在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这一方法不仅能够为医生提供新的诊断视角,而且有望成为一种针对这两种儿童后颅窝肿瘤的有效辅助诊断工具,为我们的医疗实践带来积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和安徽发现霍氏鼠耳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3月及6月,本课题组在浙江省丽水市和安徽省池州市进行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资源调查期间,使用蝙蝠竖琴网及昆虫网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其中10号(1♂,9♀)体型较小,头体长43.34~47.12 mm,前臂长34.37~37.87 mm.耳廓尖长,耳屏较短,其长不及耳长一半;体毛柔软而浓密,背毛基部至毛尖呈黑色至深棕色,腹毛基部至毛尖呈深灰色至浅灰色;后足长8.22~9.49 mm,胫骨长16.08~17.23 mm,后足较长,超过胫骨长之半;股间膜和翼膜呈棕色,且翼膜附着于踝关节以下的跖骨处.颅骨细弱,颅全长14.92~15.82 mm,脑颅宽7.46~8.04 mm,额骨处倾斜明显,脑颅稍膨大圆润,颅顶较平,颧弓较细.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相吻合.同时,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Cyt b)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上述鉴定结果.本发现为霍氏鼠耳蝠在浙江省和安徽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丰富了该种的基础生物学资料,扩大了对其地理分布范围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欧亚攀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4年1月27日,在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岛管护站附近发现集群觅食的攀雀(Remiz sp.).通过网捕环志,检视其形态特征,测定并比对线粒体Cyt b序列,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为欧亚攀雀(R.pendulinus)雌鸟.此次发现为中国首次记录该物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南乐东发现小滨鹬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9月10日,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莺歌海盐场(18°31′ N,108°42′ E,海拔0 m)记录到小滨鹬(Calidris minuta)1只.经查阅相关鸟类名录(郑光美2017,程成等2019),确认为海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当日上午6~11时在废弃的盐田中发现架设的渔网上有小型滨鹬1只,将该鸟从渔网上解下并进行检视.该滨鹬喙较长而尖细,胫部较长,区别于红颈滨鹬(C.ruficollis);脚黑色,区别于青脚滨鹬(C.temminckii)和长趾滨鹬(C.subminuta);具后趾,区别于三趾滨鹬(C.alba),鉴定为小滨鹬.该个体身体状况良好,随即将其放飞(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杂色地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4年5月4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热索村吉隆口岸附近(85°22′E,28°17′N,海拔2054 m)路边的灌丛,观察到一只停歇的鸫科(Turdidae)鸟类,并拍摄到照片(图1a),其呈黄褐色,具有白色眉纹,胸腹及两胁具有鳞状斑.根据现场观察及照片对比Birds of the World网站(Collar et al.2020)中相关物种的特征,鉴定为杂色地鸫(Geokichla wardii)雌性个体.2024年5月7日,再次返回相同地点,又拍摄到雄性个体照片(图1b),雄鸟具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背部、胸部呈黑色,腹部白色,喙细长且呈黄色,有明显的白色翼斑.杂色地鸫雌鸟与国内分布的白眉地鸫(G sibirica)雌鸟较为相似,根据进一步观察,杂色地鸫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喙更细长且下喙呈黄色.查阅中国鸟类记录相关文献(刘阳等2021,约翰·马敬能2022,郑光美2023)均未收录,确认此次发现的杂色地鸫为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金华发现暗褐彩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西溪镇寨口村附近林地中(120°17′02″E,28°58′09″N,海拔273 m)捕捉到2只雌性蝙蝠.它们体型较小,前臂长分别为30.66 mm和30.79 mm,无鼻叶,耳廓似漏斗,呈卵圆形,耳屏略呈披针形,较为细长.头骨颅全长分别是14.51 mm和14.67 mm,齿式:2.1.3.3/3.1.3.3=38,具有强壮的上颌犬齿.以上特征与暗褐彩蝠(Kerivoula furva)基本相符.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支持形态鉴定结果,故将这两个浙江样本鉴定为暗褐彩蝠,为浙江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西歧舌苔属植物研究及一中国新记录种毛缘歧舌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歧舌苔属植物在广西的实际分布情况,为广西苔藓植物研究增加新资料的同时,也为中国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添加必要的基础数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标本的核查,获得歧舌苔属植物研究材料,经室内形态观察及查阅相关文献,确定其物种多样性.[结果]发现广西歧舌苔属植物标本10份,最终确认广西歧舌苔属植物3种,分别为毛缘歧舌苔[Schistochila sciurea(Nees)Schiffn.]、大歧舌苔[S.aligera(Nees & Blume)J.B.Jack & Steph.]、阔叶歧舌苔[S.blumei(Nees)Trevis.].[结论]歧舌苔科以及歧舌苔属均为首次在广西记录的科属,其中毛缘歧舌苔是中国新记录种.文章对毛缘歧舌苔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对另外2个种主要形态特征进行归纳,并提供各个种的引证标本信息、地理分布以及彩色图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