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 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LCL2基因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磷脂酶C样蛋白2(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新发LAA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该院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3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炎症指标,同时检测两组PLCL2基因rs4535211、rs75885714、rs7653834位点的基因型,并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s7653834位点为C/C、C/T、T/T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s7653834位点C/C、T/C、T/T基因型NLR、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超显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rs7653834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CL2基因rs7653834位点多态性与LAA型缺血性卒中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4例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 n=3)、肢体活动不灵( n=3)、吞咽困难( n=1)和头晕( 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 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 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例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和MRI表现。男11?例,女12?例,日龄1~28 d,出现症状后2~20 d行MRI检查,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增强后强化特点及其他伴随征象。结果:单纯动脉性脑梗死15?例,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动脉性脑梗死8?例,发病中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2 d和7 d。单纯动脉性脑梗死患儿均为单侧受累,病变仅位于深部脑实质1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梗死4?例。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稍长T 1稍长T 2信号,伴局部短T 1短T 2信号。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脑梗死患儿单侧受累5?例,双侧受累3?例。MRI均表现为边界模糊片状长T 1长T 2信号,其中7?例信号不均,见多发小囊状改变,边缘呈稍短T 1稍短T 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可见结节状、点片状高信号。6?例受累区域明显肿胀。增强扫描5?例见多发点片状、环状强化。侧脑室后角内等信号并DWI高信号2?例。额颞部蛛网膜下腔DWI高信号5?例。硬膜下积液1?例。 结论: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变可双侧受累,信号多混杂,可同时并存不同时期病变。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伴出血合并新发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伴出血合并脑梗死是临床上严重且预后不良的合并症,虽然发病率极低,但致死率、致残率均极高。此外,上述疾病在主要治疗措施上的矛盾更增加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度。笔者报道1例胃癌伴出血合并新发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旨在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梗死与脑动脉瘤的多维度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专家引言: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动脉瘤是全球范围内困扰人类健康、带来社会医疗负担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四川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王玉婷教授团队围绕脑血管影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一方面在缺血性疾病如脑梗死领域,探索急性和慢性期不同的影像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出血性疾病如脑动脉瘤领域,开展人群研究和新型标志物的探索和验证。基于较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开发验证了一系列较关键的影像标志物,可应用于脑梗死、脑动脉瘤等血管疾病的临床管理全流程的多个场景(病因诊断、预后预测、破裂出血风险评估、复发风险评估、药物疗效监测等),为辅助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影像学依据。北京天坛医院刘亚欧教授指出,脑血管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成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如何减少其发病、改善预后并减少复发是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王玉婷教授团队从西南人群入手,着眼于脑血管病领域的临床关键问题,从临床需求出发进行研究设计,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影像研究,并与国内外研究团队深入合作,将影像学新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病因探索、临床预后预测、疾病复发风险评估、药物疗效监测等方面,使影像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出静脉泵入的有效时间及速度。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2018年6—12月进展性卒中患者,分为双抗组28例,替罗非班组22例,记录其人口学特征、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新发梗死部位及可能发病机制,替罗非班开始应用时机,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静脉泵入的持续时间、维持剂量及泵入速度。记录加重后继续治疗14 d NIHSS评分,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双抗组加重后继续治疗14 d,NIHSS评分下降(2.92 ± 1.13)分,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组加重后继续治疗14 d NIHSS评分下降(3.46 ± 1.71)分,1例发生皮肤黏膜出血,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静脉泵入的时间为42.2~135.7(86.6 ± 42.3)h,泵入速度为0.15~0.45(0.31 ± 0.12)mg/h。与双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下降明显[(3.36 ± 1.71)分比(4.75 ± 2.30)分和(2.93 ± 1.04)分比(3.52 ± 1.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十而立 笃行致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春催千树发,日染九洲新。2024年第一期出刊了。本期重点报道了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梗死和阿尔茨海默病及少见病克-雅病(CJD)等研究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