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几点想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国内外专家共识/指南一致认可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在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的疗效,地塞米松(6 mg,1次/d,疗程≤10 d)为推荐的糖皮质激素应用方案。但综合诸多关于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实践看,新冠肺炎治疗中的糖皮质激素方案亟需个体化,建议结合患者的基础免疫状态和人口学特征、新冠肺炎的进展速度和严重程度、患者的炎症状态以及是否合并应用非糖皮质激素的抗炎药物等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COVID-19患者进行VTE及出血风险评估,并按照风险级别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COVID-19患者血栓相关不良预后。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及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抗凝方案、剂量和疗程,动态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COVID-19合并VTE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基于此,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经过多学科专家研讨和德尔菲专家论证,工作组牵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针对COVID-19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明确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合理预防和抗凝管理策略,为我国COVID-19患者VTE防治提供推荐意见和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临床路径与实施规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住院患者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一旦发生,会导致患者的非预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国际已发布系列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工作组也于近期联合国内外VTE防治、重症救治、循证医学领域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基于此,工作组在指南的基础上对目前临床实践中亟需关注的13个临床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了标准化的操作路径,如:COVID-19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不同严重程度的COVID-19住院患者以及合并妊娠、恶性肿瘤、基础疾病或脏器功能不全、服用抗病毒及抗炎药物、血小板减少等特殊人群的VTE预防和抗凝管理,COVID-19患者出院后的VTE预防及抗凝管理,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并发VTE的抗凝管理,正在进行VTE治疗且合并COVID-19患者的抗凝管理,COVID-19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及相应处理等。特别是参照了国际最新指南及研究证据,对于COVID-19住院患者如何准确把握标准预防剂量抗凝和治疗剂量抗凝也给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期望能为医护人员针对COVID-19住院患者的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肾脏病中Klotho的抗炎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多种炎症因子和炎症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肾脏的炎性损伤,促进CKD的发生发展。目前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代表的抗炎药物在CKD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不良反应明显,并不适合临床长期应用。研究发现,Klotho蛋白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多靶点抑制关键炎症因子和炎症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肾脏损伤,保护肾功能,因而Klotho是CKD防治中的一个新型抗炎因子。本文就CKD中Klotho的抗炎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预后结局发生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不良预后结局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cox-2 inhibitors" "2019-nCoV" "COVID-19" "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非甾体抗炎药"为主要检索词,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始至2023年2月。2名研究者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12项,总样本量2 571 3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NSAIDs不会增加COVID-19患者死亡、重症COVID-19、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肾损伤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氧疗和因COVID-19住院治疗的发生风险,合并 OR(95% CI)分别为0.81(0.63~1.04)、1.21(0.40~3.64)、1.29(0.84~1.98)、0.90(0.60~1.35)、0.81(0.54~1.21)、0.98(0.88~1.10)、1.11(0.75~1.63)。按照NSAIDs暴露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后,结果显示使用NSAIDs与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降低有关,确诊COVID-19前、确诊COVID-19后、暴露时间不明3个亚组的 OR(95% CI)分别为0.99(0.98~1.00)、0.69(0.61~0.78)、0.51(0.47~0.56)。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可靠性较好,Egger′s检验和Begg′s检验结果均表明纳入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现有的证据不支持使用NSAIDs会增加COVID-19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反之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危险因素及其新型生存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诱因、临床特征、疾病进展危险因素,并建立新型生存预测模型,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诊疗指南(2018年版)》,选择HBV-ACLF 153例,分析其诱发因素、基础肝病阶段及其治疗药物、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影响因素,构建新型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慢性肝衰竭联合慢加急性肝衰竭(CLIF-C ACLF)评分预测价值。结果:80.39%(123/153)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ACLF。HBV-ACLF诱发因素以停用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应用肝毒性药物为主,肝毒性药物包括中成药/中草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结核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34.64%患者诱因不明。临床多以进展性黄疸、纳差、乏力起病,合并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短期病死率显著增高( P<0.05)。乳酸脱氢酶、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预测因子,依此构建LAINeu模型,评估HBV-ACLF生存情况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显著高于MELD、CLIF-C ACLF评分( P<0.05),当LAINeu评分≥-3.75时,预后较差。 结论:停用NAs和使用肝毒性药物为HBV-ACLF常见诱发因素,肝功能失代偿相关并发症及感染加速疾病进展。LAINeu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患者生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常见药物对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异常已经受到人们日益的关注,包括传统的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碘剂等,也包括新型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异常可源于药源性甲状腺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外源性甲状腺素治疗,也可源于药物对体外检测的干扰。本文重点阐述了几种药物在甲状腺激素调节、合成与释放、转运和代谢等多环节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同时简要介绍了影响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治疗,以及干扰甲状腺功能检测的部分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加强人们对药源性甲状腺疾病的了解,并对药物引起的体外检测干扰有所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现状与防治方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于2020年4月首先由英国儿科医生报道,患儿的临床表现类似川崎病且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该病多见于6~15岁,黑种人和白种人为主,部分患儿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或血清学抗体检测呈阳性结果,或曾与2019-nCo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2019-nCoV感染后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相关。经过以抗炎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后整体预后良好。应继续对儿童2019-nCoV感染常态化防控,推进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我国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非甾体滴眼液对减轻翼状胬肉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滴眼液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早期镇痛效果及对减轻术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诊治的100例(11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 d均常规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观察组加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不使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比较两组术后6、8、24、48、72 h疼痛评分和角膜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8、24、48、72 h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0.96 ± 0.13)分比(2.21 ± 0.07)分、(0.90 ± 0.05)分比(1.71 ± 0.30)分、(0.71 ± 0.07)分比(1.54 ± 0.09)分、(0.51 ± 0.04)分比(1.31 ± 0.10)分、(0.21 ± 0.02)分比(0.80 ± 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2、3 d角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7 d两组角膜愈合率均为100.0%(57/57、55/55)。 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的临床特征及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发现危重症患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临床数据。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山西省4家地域代表性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MHD患者,通过发放新冠感染情况调查表、查阅医院病历系统和门诊血液透析信息化系统等方式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透析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查和新冠感染临床特征等资料。按照新冠感染患者研究期间是否发生全因死亡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冠感染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该研究纳入MHD患者519例,研究期间新冠感染508例(97.88%),存活组474例,死亡组34例。新冠感染MH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314例,61.81%),其他首发症状包括咳嗽咳痰(66例,12.99%)、乏力(66例,12.99%)、纳差(20例,3.94%)、呼吸困难(20例,3.94%)、肌肉疼痛(14例,2.76%)及腹泻(8例,1.57%)。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 t=5.229, P<0.001),男性比例( χ2=12.319, P<0.001)和糖尿病肾病比例( χ2=49.423, P<0.001)均较高,红细胞( t=-5.060, P<0.001)、淋巴细胞( t=-2.614, P=0.011)、中性粒细胞( t=-5.117, P<0.001)、血清白蛋白( t=-2.940, P=0.012)、血清前白蛋白( t=-3.519, P=0.001)、血磷( t=-3.309, P=0.002)、血肌酐( Z=-3.607, P<0.001)、总三酰甘油( Z=-2.486, P=0.013)、总胆固醇( Z=-3.291, 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Z=-3.292, P=0.001)水平均较低。新冠感染患者中,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退烧194例(38.19%),使用抗生素抗感染154例(30.31%),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98例(19.29%),接种新冠疫苗225例(43.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红细胞( OR=0.256,95% CI 0.014~0.429)、低淋巴细胞( OR=0.487,95% CI 0.193~0.826)、低血清白蛋白( OR=0.613,95% CI 0.329~0.917)、高年龄( OR=1.227,95% CI 1.066~1.412)及合并糖尿病( OR=1.126,95% CI 1.025~1.235)是新冠感染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MHD患者感染新冠的临床表现多样。低红细胞、低淋巴细胞、低血清白蛋白、高年龄及合并糖尿病是MHD患者感染新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MHD患者尤其是老年的管理,及时改善和纠正贫血及营养不良,可能降低新冠感染MHD患者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