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病毒载体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DNA纳米复合体是新型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聚合物/DNA复合物纳米粒子由多肽、脂质、多糖等物质压缩和包裹DNA而成,在IRD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此外,非病毒载体在成本、制备难易度、包装容量及安全性上均显示出其优势,为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先天性视网膜劈裂、Leber先天性黑矇等IR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系统在转染效率、靶向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在IRD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细胞支架在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机械性能的细胞支架成为可能,这些支架作为支持视网膜细胞生长的框架,能够促进其存活和分化,进而修复受损的视网膜。水凝胶和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已被用于制造各类型的细胞支架,这些新型支架在促进视网膜细胞增殖和分化方面表现良好,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为恢复患者视力和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77Lu-液态金属ROS放疗增敏剂的合成及对小鼠乳腺癌疗效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 177Lu标记超支化聚合物(HG)修饰的液态金属纳米液滴(LMND)@HG,探索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放疗增敏效应。 方法:使用超声破碎法制备LMND@HG,再通过合金化作用进行 177Lu标记,得到 177Lu-LMND@HG,检测其标记率、血浆稳定性和细胞毒性。构建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瘤体注射 177Lu-LMND@HG进行肿瘤抑制实验,采用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荧光实验对其抑瘤机制进行初步验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成功采用 177Lu标记LMND@HG,标记率95%以上,产物不需后续纯化,且5 d后血浆中放化纯仍>9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888 kBq (40 mg/L) 177Lu-LMND@HG对4T1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细胞存活率[(16.48±7.81)%]明显低于相同剂量 177LuCl 3[(85.77±8.87)%; F=77.81, t=11.73, P<0.001]与40 mg/L LMND@HG[(46.53±5.75)%; t=6.20, P<0.001]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生物分布实验表明,瘤体注射后5 d 177Lu-LMND@HG仍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肿瘤抑制实验结果表明,1.48 MBq 177Lu-LMND@HG较 177LuCl 3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肿瘤体积:(222.66±97.70)与(789.13±245.04) mm 3; F=18.55, t=4.29, P=0.005]。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显示,1.48 MBq与3.70 MBq 177Lu-LMND@HG均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免疫荧光与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 177Lu-LMND@HG可造成双链DNA的断裂,同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与血管新生能力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 177Lu-液态金属基活性氧(ROS)放疗增敏剂,制备方法高效便捷,产物稳定性高、在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中显示出明显的放疗增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抗卵巢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还原响应纳米四价铂[NP@Pt(Ⅳ)]的抗卵巢癌作用。方法:合成还原响应的聚合物载体,与四价铂[Pt(Ⅳ)]组装形成NP@Pt(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NP@Pt(Ⅳ)在还原环境下的铂释放情况,以及经顺铂、Pt(Ⅳ)和NP@Pt(Ⅳ)处理后卵巢癌ES2细胞中的铂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Pt(Ⅳ)和NP@Pt(Ⅳ)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能力的影响。收集2022年10—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原发卵巢癌组织,采用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花菁染料(Cy)7.5标记的NP@Pt(Ⅳ)在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PDX小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顺铂(顺铂组)和NP@Pt(Ⅳ),测量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重量,采用HE染色、TUNEL荧光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坏死、凋亡和细胞增殖情况。测量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主要器官的HE染色情况。结果:NP@Pt(Ⅳ)在还原环境中48 h后的铂释放量为76.29%,高于非还原环境中的26.82%( P<0.05)。经NP@Pt(Ⅳ)处理4、7 h后卵巢癌ES2细胞内铂含量(308.59和553.15 ng/百万细胞)高于Pt(Ⅳ)处理组(分别为100.21和180.31 ng/百万细胞)和顺铂处理组(分别为43.36和50.36 ng/百万细胞,均 P<0.05)。NP@Pt(Ⅳ)对卵巢癌ES2、A2780、A2780DDP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39、1.42、和4.62 μmol/L,低于Pt(Ⅳ)组(分别为2.89、7.27和16.74 μmol/L)和顺铂组(分别为5.21、11.85、和71.98 μmol/L)。经NP@Pt(Ⅳ)处理的ES2细胞凋亡率为(33.91±3.80)%,高于Pt(Ⅳ)和顺铂处理组[分别为(16.28±2.41)%和(15.01±1.17)%,均 P<0.05]。Cy7.5@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PDX小鼠肿瘤组织。经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体积[(130±98)mm 3]低于对照组[(1 349±161)mm 3]和顺铂组[(715±293)mm 3,均 P<0.05]。NP@Pt(Ⅳ)组的小鼠瘤重[(0.17±0.09)g]低于对照组[(1.55±0.11)g]和顺铂组[(0.82±0.38)g,均 P<0.05]。肿瘤组织染色结果显示,与顺铂组比较,NP@Pt(Ⅳ)治疗后的小鼠肿瘤组织有更明显的坏死和凋亡,Ki-67表达量减少。NP@Pt(Ⅳ)组的小鼠体重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56±2.04)g和(20.87±0.79)g, P>0.05]。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主要脏器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NP@Pt(Ⅳ)可靶向蓄积于肿瘤组织,促进铂在卵巢癌细胞内的累积,具有较强的抗卵巢癌作用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醚酮酮及其复合材料用于骨科植入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聚醚酮酮(polyetherketoneketone,PEKK)是一种在主链结构中含有两个酮键和一个醚键的重复单元的半晶体线性热塑性聚合物,具有接近人体天然骨的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射线可透性、与MRI兼容等优点,是制备骨科植入物的新型生物材料,但其表面疏水性及生物惰性限制了其应用。通过特定的材料制备工艺制造出既能保留甚至提升PEKK原有性能又能提高其骨生物活性的复合材料是当前骨科植入物的研究热点。PEKK复合生物陶瓷(如羟基磷灰石、氮化硅)以及生物相容较好的金属(如钽、铝和钛)制备的复合材料,不仅保持了与人体骨骼相似的弹性模量、提升了硬度,还改善了生物相容性、增加了抑菌性能及促进骨整合等能力,在骨科植入物领域非常有发展潜力。通过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有关PEKK及其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分析近年来PEKK及经过不同改性策略(如掺杂混合物改性、表面磺化改性、3D打印以及表面沉积技术处理等方法)的复合材料的特性、优势及不足,为制备满足临床需求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骨科植入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菌性输尿管支架管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输尿管支架管是泌尿外科常见的体内置入物,由于置入人体内时间较长,易形成生物膜并导致难以控制的输尿管支架管相关尿路感染。针对不同抗菌策略改良的输尿管支架管具有不同的抗菌特性,本文就抗菌药物类涂层或缓释的输尿管支架管、酶类改性的输尿管支架管、金属类输尿管支架管、聚合物刷输尿管支架管、生物可降解类输尿管支架管等的特点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壳聚糖基创面敷料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皮肤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抵御外环境有害因素的第1道屏障,且易因外界各种因素受到损伤。当全层皮肤缺损达到一定程度时,皮肤很难进行自我修复,需要创面敷料来促进创面愈合。长期以来,寻找一种能促进创面愈合的理想敷料一直是研究热点。壳聚糖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多糖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菌活性及热稳定性等,在创面敷料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该文在介绍壳聚糖性质的基础上,综述了壳聚糖基创面敷料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机制,从壳聚糖的止血作用、抗菌作用、递送作用和促组织再生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未来新型壳聚糖基创面敷料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双组分交联封闭聚合物水凝胶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新型双组分交联封闭聚合物水凝胶对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采用背部皮肤打孔法构建SD大鼠创面模型,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凝胶组、硫酸庆大霉素组、对照组,每组6只.水凝胶组每天在创面处涂抹植物纤维素衍生物水溶液25 μL,同时喷涂氧化淀粉水溶液25μL;硫酸庆大霉素组每天在创面处涂抹硫酸庆大霉素50 μL;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药物干预期间记录每天创面愈合情况并测量创面面积;药物干预10 d后麻醉大鼠,取创面组织测量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并检测组织中IL-6、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从药物干预第4天起,水凝胶组和硫酸庆大霉素组大鼠创面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而水凝胶组与硫酸庆大霉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水凝胶组、硫酸庆大霉素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织中IL-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水凝胶组与硫酸庆大霉素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以及组织中IL-6、TNF-α、TGF-β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型双组分交联封闭聚合物水凝胶可加速大鼠创面愈合,减少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聚合物基抗生素缓释载体治疗慢性骨髓炎
编辑人员丨2024/3/2
背景: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策略中,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因可长期释放有效浓度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能修复彻底清创后引起的骨缺损在临床中备受关注.目的:总结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基材料制备抗生素缓释载体用于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局限性及挑战.方法:作者以"Polymer,Composite material,Osteomyelitis,Infectious bone defect,Drug delivery systems,Antibiotic sustained-release system,3D printing;聚合物,复合材料,骨髓炎,感染性骨缺损,药物递送系统,抗生素缓释系统,3D打印"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1月至 2023年8月期间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初检得到文章4 351篇,筛选后对87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聚合物基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能、热稳定性及易加工性等多功能特点在抗生素缓释载体制备中得到广泛研究,但单一聚合物材料组成的抗生素缓释载体因生物力学性能不足等原因无法满足感染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标准.模拟天然骨组织结构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型载体有望达到这个标准.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载体的相互连接孔隙大小、几何形状和空间分布等,并能负载有效浓度的抗生素做到控制释放.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塑性等优点最适合用于3D打印.因此在新型可生物降解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基础上,结合3D打印技术建立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复合抗生素缓释载体因仿真模拟细胞外基质微环境有望成为慢性骨髓炎治疗中新颖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
编辑人员丨2024/2/3
针对日常生活中对可穿戴、低噪声心电检测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院前、院后监测管理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型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首先,分析了基于导电银浆聚合物的柔性干电极材料与皮肤接触的生物电检测等效电路模型;然后,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热塑性聚氨酯(TPU)、导电墨水(银浆)及可拉伸密封材料等分层印刷在普通织物基底上,并制备形成由两个测量电极和一个参考电极构成的单导联条形心电采集胸带.为了评估该单导联心电胸带的信号检测性能,本研究设计实验对5名健康受试者在行走、上楼、静息及扭腰等4种运动状态下进行5 min的体表心电信号监测,并量化测试了的R波峰值检测、信噪比(SNR)、信号伪影比(SAR)及阳性预测值(PPV)等4项指标值.实验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的体表心电检测的平均R波峰值振幅为1.36 mV,SNR为2.05 dB,SAR为5.53,阳性预测值为99.81%,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伪迹则可通过心电胸带内置的运动状态监测器实现主动降噪,验证了所研制的基于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干扰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