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全球重症患者营养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近10年全球重症患者营养(简称重症营养)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沿热点,为我国未来重症营养研究方向提供依据及参考建议。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自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录的重症营养研究相关文献,应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2 467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共计11 301位作者参与重症营养领域研究,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Heyland DK(81篇),我国发文量最高的为黎介寿院士团队(9篇)。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家为美国(812篇)、中国(221篇)及加拿大(206篇),主要研究机构为哈佛大学、皇后大学及鲁汶大学,国内排名最高的为南京大学。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Clinical Nutrition是该领域最为活跃的三大期刊。在关键词聚类分析中共形成11个代表性聚类标签。全球重症营养领域研究在危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营养治疗的模式以及能量和蛋白质输送等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新生儿、肥胖、脓毒症等热点人群的营养治疗及肠道微生物菌群、新型冠状病毒等前沿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结论:重症营养领域研究目前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强调国内核心研究圈及团队机构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寻求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合作交流,基于当前重症营养治疗模式及热量蛋白质输送等热点问题加强对该领域的探索,为制定更完善的重症营养诊疗规范提供更严谨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妇体重指数对母乳成分的影响及与婴儿代谢和肠道菌群定植的关系:一项观察性出生队列的研究方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母乳提供了婴儿生长所需的所有宏量营养素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微生物和免疫成分,这些物质参与并促进新生儿发育、免疫反应、肠道菌群建立以及后续婴儿的生长发育。超重产妇的婴儿远期发生超重的可能性更高,而超重与肠道微生物群有关。因此,将母体—母乳—婴儿三者作为一个生物系统进行研究,以及母亲体重是否影响母乳成分、婴儿代谢和肠道菌群均是非常重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低剂量抗生素暴露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及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残留在孕妇体内的动物源性低剂量抗生素检出率较高。低剂量抗生素累积效应将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导致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失衡。低剂量抗生素的暴露可能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健康均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妊娠期持续低剂量抗生素暴露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与定植的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及新生儿生长发育不良的影响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境暴露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及其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新生儿出生时会被微生物定植,肠道定植菌受分娩方式、早期喂养策略、饮食干预(包括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和卫生条件及抗生素的影响。其中,相对农业环境对肠道微生物群潜移默化的影响,口服抗生素的影响是直接的、大规模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紧密,目前其对免疫调控具体机制还未清晰明了,补充有益菌群或膳食纤维是否能够预防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本文从环境暴露的视角出发,对其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进而影响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母乳来源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母乳不仅是婴儿的最佳营养来源,而且其含有的微生物群落还可以调节新生儿肠道内菌群的定植并提升其免疫力。随着微生物培养、分离及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母乳源益生菌被发现。母乳中常见的益生菌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片球菌、嗜热链球菌等,大量研究已证明母乳来源益生菌在治疗婴儿肠绞痛、功能性便秘、糖尿病、乳腺炎等多种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且母乳益生菌的天然来源、适应乳品基质等特性使其从多种益生菌中脱颖而出。母乳益生菌的发现与其益生功能的发掘,不仅可以为婴幼儿配方奶中添加母乳源益生菌提供研究基础,还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新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阴道微生物菌群与宫颈提前重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患病和5岁以内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对其内在病因和机制研究十分重要。早产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由多个原因引起,病因可为子宫肌层、胎膜蜕膜和宫颈不同步激活,胎膜蜕膜及子宫肌层为起始的表型最终也表现为宫颈变短和变软。自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开展以来,研究者对人体各个部位微生物群组成及其与健康的关系深入研究,其中阴道微生物菌群及菌群失调与妊娠及病理妊娠研究得到一些进展。据此,本文对阴道微生物菌群与宫颈提前重构的关系及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探寻关于此方向待解决的问题和新的预防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生物组学在新生儿临床照护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已经开展了十年多,旨在提供资源、方法和发现,将人类及其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健康相关结果联系起来[1].其中,新生儿健康是人类微生物群落研究项目的重要领域和关注焦点.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详细描述复杂微生物动力学的方法.微生物组研究已经获得了高通量测序技术进步的优势,特别是16S rRNA基因扩增子和鸟枪测序,这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人类早期生命微生物群发育的了解.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多样性被认为会影响新生儿关键的健康结果,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展、迟发性败血症、身体生长改变等.而使用微生物组学方法探索新生儿微生物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组与新生儿疾病之间的联系,以改善新生儿群体的最佳健康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分娩期抗生素的使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降低孕产妇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娩期使用抗生素是产科围产期管理的常见措施,包括剖宫产术和阴道分娩孕妇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治疗性抗感染. 新生儿科专家学组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 年)"及"母婴同室早发感染高危新生儿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1 年)"中明确指出,产前或产时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是有效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1,2]. 然而,近年研究发现,母体抗生素暴露会影响新生儿生命早期的口腔、肠道微生物群定植及机体免疫能力,增加儿童耐药菌群、哮喘、自闭症谱系障碍等风险[3,4]. 分娩期积极使用抗生素与新生儿耐药之间的利弊权衡,仍需产科联合新生儿医师加强沟通和共同管理,本文重点梳理分娩期孕妇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抗生素使用指征、方案选择及时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四川省某三甲医院产科分娩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定植情况.方法 2022年7月1日至7月31日,对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于<24 h、24~72 h及≥72 h三个时间段,分别采集粪便,及时送检验科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三个时间段新生儿肠道定植细菌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44%、63.11%、73.77%,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高;分层分析发现,剖宫产新生儿更易定植G+菌,而顺产新生儿更易定植G-菌;同时有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定植.结论 新生儿分娩时,应做好消毒隔离措施,母亲应在分娩前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新生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妇胎盘微生物群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孕妇胎盘菌群特征.方法 招募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孕妇的胎盘为研究样本;FGR组胎盘取自临床定义为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第 10 百分位数的孕妇 20 例,健康对照组胎盘来自孕周≥37 周分娩且无其他合并症的孕妇 20 例.使用 16 S rRNA测序对胎盘微生物组进行调查,并确定与 FGR相关的差异分类群特征.结果 FGR组胎盘微生物的香农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辛普森指数低于健康对照组(U值分别为 4.381和 5.012,P<0.05).两组胎盘微生物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GR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比例均有降低(U值分别为 3.891、4.264、3.702、5.476,P<0.05).在门水平方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GR组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比例均有降低(U值分别为 3.642、3.180、2.826,P<0.05),而未分类细菌门的比例有所增高(U=4.513,P<0.01).在科水平方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GR 组产碱菌科和毛螺菌科的比例均较低,而未分类 k_norank菌科的比例较高(U值分别为 4.746、3.281、4.895,P<0.05).在属水平方面,两组有 13 个属不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GR组新鞘氨醇菌属、无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副球菌属、假诺卡氏菌属、木洞菌属、硝化菌属、佩罗单胞菌属、产碱菌科未分类属和毛螺菌科未分类属的比例均有降低(U=1.935~5.174,P<0.05),而地发菌属、普雷沃氏菌科_NK3B31 属和未分类细菌属的比例均有增高(U值分别为 3.605、3.410、4.895,P<0.05).结论 FGR中存在明显的胎盘微生物群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