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旅游研究现况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健康旅游是卫生健康产业与旅游观光业深度融合、综合发展的新业态,是健康管理实践发展的着力点与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从大健康视角展述健康旅游对“三全”健康管理理念的充分体现,并根据文献研究分析健康旅游发展现状。随着健康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结果呈现主题多元化和特色化,研究方法多样化和研究视角差异化。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关注以下方面:丰富健康旅游的研究范围,重视健康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开展中华民族医药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的研究,关注突发卫生安全事件对健康旅游的影响,促进“三全”健康管理中健康旅游的新发展格局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西壮族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休闲度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日益增强,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健康旅游产业也应运而生。在健康旅游产业中,中国传统医药扮演重要角色,其在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维护人民身心健康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资源和庞大的健康旅游市场,如何将我国传统医药和健康旅游产业进行有效融合,促进两者的长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医药为研究对象,对其与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尚存在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体验产品亟待丰富、产品结构缺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两者有效融合的路径,以期为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快速发展城市AED配置优化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深圳市宝安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宝安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实际覆盖情况,探索符合快速发展城市特点的AED配置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深圳市宝安区心搏骤停数据库登记的资料。通过计算每个OHCA事件发生地点与能够获取到的AED之间的最小距离,设定最小距离≤100 m为AED可覆盖,最小距离>100 m为AED不可覆盖,分析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的AED覆盖情况;并分析假设对部分OHCA热点区域各配置1台AED后AED覆盖率的变化。基于目前宝安区公共区域内学校、政府、运动场所、地铁、旅游景点、公园的AED不能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的实际情况,假设公共区域内所有AED均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分析可随时获取AED对AED覆盖率的影响。结果:最终共纳入525例OHCA事件,OHCA发生率在住宅小区和工业区最高,分别为54.5%(286/525)和14.3%(75/525)。深圳市宝安区现有252台AED,在AED覆盖范围内发生OHCA事件数为115例,即使基于所有AED满足24 h内可随时获取的理想状态,覆盖率也仅为21.9%(115/525);公共区域与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分别为31.6%(37/117)和19.1%(78/408),存在分布不均,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偏低。假设对发生2例以上OHCA事件的住宅小区和工业区分别配置1台AED后,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则由配置前的19.1%(78/408)提高至28.2%(115/408),可基本满足OHCA事件发生时能随时获取AED。目前宝安区公共区域内部分AED存在24 h不可随时获取的情况,如能达到公共区域内所有AED均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的理想状态,则整体区域AED覆盖率可从16.8%(88/525)提升至21.9%(115/525),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可从29.1%(34/117)提升至31.6%(37/117),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则可从13.2%(54/408)提升至19.1%(78/408)。结论:目前宝安区AED配置分布不均,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偏低。针对类似深圳的快速发展城市AED的配置策略应是:在保证AED 24 h可随时获取的前提下,优先覆盖包括住宅小区和工业区在内的非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内应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危机干扰下旅游共生网络韧性变化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旅游共生网络韧性是提升旅游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结合共生理论与韧性理论,建立"干扰-响应-状态"旅游共生网络韧性研究框架,引入共生力度指标优化生长性、层级性、匹配性、连通性和传输性等网络韧性指标的测度方法,基于此分析了危机干扰下武陵山片区旅游共生网络韧性变化及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共生网络韧性表现出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节点的共生力度呈差异性增强变化,生长性呈波动增强变化,层级性和匹配性呈摆动变化,连通性和传输性呈非线性非同步增强变化;(2)旅游共生网络对干扰具有不同响应特征,表现为不同时期节点共生力度和节点失效对连通性和传输性的差异影响,以及网络抗干扰能力不同程度的恢复变化;(3)危机干扰下旅游共生网络韧性表现出波动变化特征,结构与要素间呈复杂交互作用机制.要素的协调作用和有序发展,是提升旅游共生网络韧性的重要途径.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业韧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及模式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及模式是国家公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构建了国家公园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特征并划分类别,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为例,探究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与机制,建立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复合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整体.(2)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具有生物生产性、资源稀缺性、人类收益性、地域整体性、政策依赖性、利益平衡性等特征,识别与分类生态产品有助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进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3)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总体分为公共性、准公共性和经营性三类,并由政府主导、社区主导、市场主导与多主体复合型路径组成的价值实现路径体系完成价值实现.(4)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由生态保护机制、经济发展机制、社区进步机制和协调保障机制四部分构成,服务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社区振兴三个目标.(5)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旅游发展为实现路径、社区振兴为核心目标,构建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社区振兴"共生模式,并进一步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旅游模式,以协调处理神农架国家公园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内的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综上所述,丰富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并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社区振兴"的共生模式以及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实现的生态旅游模式,将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加全面与有效的路径与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村落建筑构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村落的建设与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村落的建筑构造不仅关系到游客的游览体验,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山区旅游村落建筑构造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山区旅游村落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助力乡村振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40例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儿童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将2012—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0例年龄≤14岁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22例,55%)多于男性(18例,45%),年龄最小5月龄,最大14岁,中位年龄是4岁2个月.主要表现为发热(36例,90%)、多汗(25例,62.5%)、腿疼(19例,47.5%)及乏力(18例,45%).实验室检查数据显示,40例患者中32例(80%)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36例(90%)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脏器损伤以肝功能异常为主.所有患者均应用至少2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8岁以上患者可使用),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结论 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多不典型,流行病学史及发热是主要线索,且随着旅游行业、养殖业的发展,此病非流行区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临床医生一定要仔细询问病情及是否接触过羊羔、奶制品、牧区,同时还要注意经食源性途径感染所致的发病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典型旅游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明晰社会-生态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影响,对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案例地,剖析了黄山市2000-2020年的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旅游休闲5类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生态因子的作用强度,旨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异与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2000-2020年黄山市的产水量均值先增长后下降,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3项生态系统服务呈下降趋势;②空间分布上,产水和土壤保持服务的高值区分布在黄山山脉和南部低山丘陵处,低值区广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碳固存、生境质量和旅游休闲服务除黄山风景区、黔县和新安江河谷盆地的数值较低外,其余区域高值区集聚明显.5类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整体有重叠性.③影响因子方面,自然因子影响力最强,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次之.然而,经济因子和旅游因子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自然因子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解释作用在不断减弱.两两因子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的关系,即产生"1+1>2"的效果.④驱动机制方面,旅游城镇化系统-土地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相互博弈又协同发展,共同影响黄山市生态系统服务.本研究为旅游导向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城市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对城市环境问题和旅游发展方式的一种回应.基于城市生态旅游核心要义,构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标准差椭圆和马尔科夫链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旅游各维度发展水平增速各异,供给和保障是影响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各维度空间格局差异显著;(2)城市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增速较缓;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已初步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3)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重心呈现"西北-东南-西北"的偏移规律,向东南部集聚程度逐渐增强,水平等级转移仅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4)交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逐渐增强,产业结构水平和环保重视程度的促进效果不显著;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的作用力,表现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交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地区提高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与全面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深入研究中国旅游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对科学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旅游,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使用2003-2019年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从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视角,结合面板单位根、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探究东、中、西部旅游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入境旅游对碳排放不存在显著影响,国内旅游对碳排放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东、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和碳排放关系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每提高1%将导致其碳排放总量分别增加2.313%和7.531%,而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提高1%将导致其碳排放总量减少1.3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