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救无人机在院外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院外心搏骤停(OHCA)是常见致死原因,急救无人机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以快速到达OHCA患者身旁,交付AED,缩短心肺复苏(CPR)时间,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急救无人机在院外心肺复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探讨急救无人机的优缺点,为未来我国急救无人机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遵义市乡村医生心肺复苏知信行和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遵义市乡村医生心肺复苏(CPR)知识、态度、行为(KAP)及自我效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乡村医生急救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对"遵义市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学员进行在线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 411 份,回收有效问卷 411 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乡村医生CPR知晓率平均为 89.4%,99.0%的研究对象对学习CPR知识持积极态度,98.7%的乡村医生有为他人实施CPR的行为意向,对实施CPR有较好的自我效能者占 7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知识、态度、行为和自我效能四者之间呈正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参加过CPR培训、遇到过需要CPR的人、听说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及会使用AED是乡村医生CPR KAP及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遵义市乡村医生对CPR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施救行为,但CPR知识掌握情况和自我效能仍有待提高,建议根据不同特征乡村医生学习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复训,注重KAP和自我效能的综合培养,进一步提高其急救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地区心肺复苏标准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等三所医院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受训学员的考核成绩,查找影响结果的因素,提高同质化培训效果。方法:将在2020年8月27日至9月27日参与三所医院心肺复苏标准化教学的学员和授课教师纳入研究。授课过程遵循国际统一标准的基础生命支持实施人员课程计划。通过笔试、单人CPR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技能考核成绩、团队CPR培训效果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20.0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影响考核结果的因素。结果:三所儿童医院的25名教师授课27次,完成培训及考核154人。其中,144人通过笔试,占比93.5%;130人一次性通过单人CPR+AED技能考试,占比84.4%。三地学员的笔试和技能考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回归分析显示,学员的职称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会影响技能考试结果。学员身份、岗位、职称存在地区差异,但对团队CPR的学习需求相同,比例为44.8%,高于单项技能。94.8%的学员认为"闭环式沟通"是团队CPR中的重要能力,培训后74.7%的学员认为该项有提高。 结论:现阶段利用双讲师制、教考分离措施确保了CPR的标准化教学;通过规范的量化考核,严把学员出口关,达成了同质化效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团队协作CPR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基于学员自评的调查结果,有利于客观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升高效团队协作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DIO结合集束化培训应用于临床心肺复苏教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结合集束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心肺复苏教学的价值研究。方法:将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108例实习生纳入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54)和观察组( n=54)。对照组采用集束化培训模式进行心肺复苏教学,观察组采用CDIO结合集束化培训模式进行心肺复苏教学。比较两组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胸外按压质量及心肺复苏时间,并评估两组实习生岗位胜任力得分情况及满意度。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与培训前比较,观察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胸廓回弹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现患者无意识到判断无脉时间、出现室颤至启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时间、完成AED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5个维度评分及岗位胜任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对带教教师、实习内容、实习形式、实习效果等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CDIO结合集束化培训应用于临床心肺复苏教学可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能力,改善胸外按压质量、心肺复苏时间,使实习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实习生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5年趋势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嘉定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2015-2019年复苏后存活到院和存活出院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发生在本区由疾病因素导致的、急救人员实施复苏的成人(≥18岁)OHCA患者的资料。资料来源本中心电子病历、派遣系统记录(录音)、急救医生的纸质记录和医院内就医记录。患者(旁观者)的基本资料、急救程序和复苏结果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分组,并按年度描述。时间变化趋势采用 χ2检验,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存活到院和存活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1305例OHCA患者纳入标准,存活入院率为4.14%,从2015年的1.87%上升到2019年的7.31%( P=0.009)。出院存活率为1.23%,从2015年的0.37%增加到2019年的3.32%( P=0.003)。存活出院患者中神经功能分类(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CPC)为良好(CPC1/ CPC2)的构成比没有时间趋势的变化( P=0.339)。医生/调度员总体电话识别率12.87%,识别率从2015年的7.49%提高到2019年的19.27%( P<0.01)。旁观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比例为17.39%,从2015年的9.36%上升到2019年的25.19%( P=0.000)。可除颤心律(室颤/无脉性室速)的比例为4.06%,该构成比没有时间趋势的改变( P=0.323)。没有发现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病例,急救反应时间为(15.45±8.71)min,从2015年的(15.10±8.12)min缩短至2019年的(13.41±6.47)min(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者( OR=0.315, 95% CI: 0.168~0.519, P=0.000)、不可除颤心律( OR=0.096, 95% CI: 0.043~0.012, P=0.000)和发生在公共场所( OR=2.411, 95% CI: 1.302~4.463, P=0.005)是院前存活到院的独立预测因素;男性患者( OR= 0.247, 95% CI: 0.070~0.866, P=0.029)、不可除颤心律( OR= 0.072, 95% CI: 0.016~0.318, P=0.001)、没有使用肾上腺素( OR=5.953, 95% CI: 1.222~29.012, P=0.005)和机械按压( OR=10.836, 95% CI: 1.361~86.309, P= 0.024)是存活出院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5年间OHCA患者的存活率有趋势性的改善,主要是由电话识别率的提高、旁观者CPR率增加和急救反应时间缩短等一系列OHCA生存链构建的累积结果,然而,总体存活率仍然较低,今后的重点应提高旁观者CPR质量,加快AED的布局,并鼓励旁观者使用,以进一步改善OHCA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骤停后心功能障碍的诊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全球CA的年发病率约100/10万人,虽然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已普及使用,但存活率仍较低,全球平均生存率仅7% [1]。在抢救成功的患者中,CA后心功能障碍(postcardiac arrest myocardial dysfunction,PCAMD)是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甚至再发CA [2]。其中20%~56%的入院后死亡患者与严重循环功能障碍有关,仅半数患者在院内CA后恢复自主循环,只有18%的患者存活至出院 [3],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CA患者出院存活率更低,仅有1.15%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借鉴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推进我国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要建立独立、完整、科学的心肺复苏教育培训体系。本文对2011年以来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该课程值得借鉴的优点,包括严格的教师培训和准入机制、标准化视频和视练同步的教学方式、小班授课模式、团队合作的培训内容和单项否决的技能考核。同时也指出该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缺少心脏骤停监测和预防的教育、缺少心脏骤停时心电波形识别的培训、仅涉及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特殊人群的心肺复苏培训缺乏针对性。因此,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可能并不适合直接"移植"用于中国医务人员的培训。未来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快速发展城市AED配置优化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深圳市宝安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宝安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实际覆盖情况,探索符合快速发展城市特点的AED配置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深圳市宝安区心搏骤停数据库登记的资料。通过计算每个OHCA事件发生地点与能够获取到的AED之间的最小距离,设定最小距离≤100 m为AED可覆盖,最小距离>100 m为AED不可覆盖,分析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的AED覆盖情况;并分析假设对部分OHCA热点区域各配置1台AED后AED覆盖率的变化。基于目前宝安区公共区域内学校、政府、运动场所、地铁、旅游景点、公园的AED不能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的实际情况,假设公共区域内所有AED均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分析可随时获取AED对AED覆盖率的影响。结果:最终共纳入525例OHCA事件,OHCA发生率在住宅小区和工业区最高,分别为54.5%(286/525)和14.3%(75/525)。深圳市宝安区现有252台AED,在AED覆盖范围内发生OHCA事件数为115例,即使基于所有AED满足24 h内可随时获取的理想状态,覆盖率也仅为21.9%(115/525);公共区域与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分别为31.6%(37/117)和19.1%(78/408),存在分布不均,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偏低。假设对发生2例以上OHCA事件的住宅小区和工业区分别配置1台AED后,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则由配置前的19.1%(78/408)提高至28.2%(115/408),可基本满足OHCA事件发生时能随时获取AED。目前宝安区公共区域内部分AED存在24 h不可随时获取的情况,如能达到公共区域内所有AED均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的理想状态,则整体区域AED覆盖率可从16.8%(88/525)提升至21.9%(115/525),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可从29.1%(34/117)提升至31.6%(37/117),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则可从13.2%(54/408)提升至19.1%(78/408)。结论:目前宝安区AED配置分布不均,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偏低。针对类似深圳的快速发展城市AED的配置策略应是:在保证AED 24 h可随时获取的前提下,优先覆盖包括住宅小区和工业区在内的非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内应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院外猝死的特征和复苏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收集互联网有关"猝死"的新闻报道,分析猝死患者的特征和复苏效果,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借鉴。方法:应用互联网,在"百度"和"360搜索"网站,以"猝死"和"心脏骤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收集猝死事件报道时间限定为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记录并分析猝死患者的年龄、性别、猝死发作特征、心肺复苏(CPR)实施特点及院前和最终临床结局等。分别对院前及最终临床结局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猝死患者院前及最终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最终确定了177篇新闻报道,涉及猝死患者177例,其中男性152例(占85.9%),女性25例(占14.1%);年龄(37.27±16.82)岁,其中16~45岁占53.1%;触发因素主要包括剧烈运动(29.9%)、心脏病史(7.9%)、过度劳累(6.2%)、熬夜失眠(4.0%)、情绪激动(2.8%)等,有48.0%的患者无明显诱因。经现场急救,有104例(58.8%)患者院前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其中18例(10.2%)恢复意识;入院后经临床治疗,最终109例(61.6%)实现ROSC,其中86例(48.6%)恢复意识,有22例(12.4%)未报道最终结局。亚组分析显示,与院前实现ROSC患者( n=104)比较,非ROSC患者( n=73)猝死发生在睡眠中和居住地的比例更高,且未立即实施CPR、未全程实施CPR或未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的比例更高;最终临床未恢复意识患者( n=91)与恢复意识患者( n=86)相比,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立即CPR 〔院前ROSC:优势比( OR)=8.06,95%可信区间(95% CI)为2.36~27.46;最终恢复意识: OR=9.10,95% CI为2.46~33.68〕和AED除颤(院前ROSC: OR=36.31,95% CI为4.53~291.19;最终恢复意识: OR=3.53,95% CI为1.45~8.61)均有利于猝死患者院前实现ROSC并最终意识恢复。 结论:院外猝死主要发生在年轻群体,剧烈运动是院外猝死的潜在因素之一,近一半猝死患者无明显诱因。立即快速CPR和AED除颤是最简单有效的现场急救方法,加强公众CPR技能及AED除颤的教育和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猝死患者生存率与减少猝死发生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临床抢救经验,旁观者CPR实施者为医务人员也是影响猝死患者临床结局不可忽略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能运维管理模型构建及其在骨科设备仪器管理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构建智能运维管理模型,探讨其在医院骨科设备仪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建立显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系统架构构建智能运维管理模型,实现医院骨科设备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选取2021-2022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临床在用的12台设备仪器,以智能运维管理模型应用时间为研究节点,分别采用智能运维管理模型(简称智能管理模式)和传统设备仪器管理模式(简称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设备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管理期间设备仪器使用情况、设备仪器的消毒灭菌和治疗效果评分情况.结果:采用智能管理模式的12台设备692次使用记录中设备仪器异常损耗率和故障发生率分别为3.32%(23/692)和1.30%(9/692),均低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88、13.656,P<0.05);采用智能管理模式的设备仪器清洗、灭菌、消毒和包装平均评分分别为(93.17±2.08)分、(94.68±1.92)分、(93.11±2.19)分和(95.37±3.04)分,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09、11.338、4.277、9.198,P<0.05);采用智能管理模式管理的间歇性压力波治疗仪、关节康复持续被动运动(CPM)机、冷敷机、骨伤治疗仪、注射泵、输液泵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治疗效果平均评分分别为(92.14±1.19)分、(91.15±2.82)分、(93.61±1.94)分、(89.28±3.94)分、(90.06±1.25)分、(90.47±1.31)分和(88.74±3.82)分,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4、5.883、19.049、7.925、17.582、19.197、9.501,P<0.05).结论:智能运维管理模型应用于医院骨科医疗设备管理,可有效提升设备仪器管理质量和效果,提高设备仪器使用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