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正畸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指南(2021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指南参考近5年国内外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相关专著及文献,并综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指南编写项目专家组全体成员的临床共识编写完成。指南从概述、诊断及设计、常用治疗策略三部分对正畸医师开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提供指导和参考。第一部分概述阐述本指南的编写说明,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从业者提出要求,并提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治疗风险。第二部分诊断及设计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适应证及选择进行界定,并说明无托槽隐形矫治病例的资料采集要求和矫治方案设计流程。第三部分介绍常用治疗策略,通过对推磨牙向远中、邻面去釉和牙齿分步移动等治疗手段的阐述,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至2023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15例[30侧髁突,平均年龄(13.27±1.67)岁],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导下颌向前治疗,分别在导下颌治疗前(T0)、导下颌治疗中(T1)[治疗时长(3.43±0.83)个月]和导下颌结束时(T2)[治疗时长(10.95±1.45)个月],采用下颌运动分析仪记录最大侧方运动、最大前伸运动和最大张口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比较治疗前、治疗中以及导下颌结束时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组内左右侧髁突运动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下颌前伸运动中髁突位移量在治疗中明显减小,在导下颌结束时又增大[髁突前后位移量治疗前7.8(6.18,8.54) mm,治疗中5.8(4.52,7.04) mm,导下颌结束时7.83(6.49,8.66) mm, P<0.001;髁突空间位移量治疗前9.52(7.83,10.66) mm,治疗中7.99(6.02,9.53) mm,导下颌结束时9.71(8.65,11.36) mm, P=0.001]。在治疗前,下颌前伸运动中左右侧髁突位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中和导下颌结束时,左右侧髁突位移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治疗前、治疗中和导下颌结束时,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中髁突运动标准差逐渐减小。 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在前导下颌治疗中,髁突运动范围发生先减小然后增大的适应性变化,左右侧髁突运动的差异减小,髁突运动标准差减小,下颌运动更趋于对称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尖牙垂直矩形附件位置及尺寸对隐形矫治器脱位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尖牙上垂直矩形附件的位置及尺寸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垂直向及水平向脱位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测试尖牙脱位力模型,将矫治器附件分成3 mm龈端组、3 mm切端组、5 mm龈端组及5 mm切端组,测试不同附件的垂直向及水平向的最大脱位力值,每组重复14次。结果:垂直向脱位力测试显示:3 mm龈端组、3 mm切端组、5 mm龈端组和5 mm切端组的垂直向脱位力分别为(7.10±1.98) N、(7.39±0.41) N、(6.22±1.35) N和(6.38±0.70) N,其中3 mm切端组与5 mm切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水平向脱位力测试结果显示:3 mm龈端组、3 mm切端组、5 mm龈端组和5 mm切端组的水平向脱位力分别为(3.40±0.34) N、(2.40±0.23) N、(3.85±0.24) N和(2.11±0.21) N,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 P<0.01)。 结论:尖牙切端设计垂直矩形附件时,3 mm附件的垂直向脱位力反而大于5 mm附件,在尖牙的龈端设计附件其所获得的水平脱位力大于切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用于简单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制作的3D打印模型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数字化的诊疗设计和3D打印制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从而解决简单牙列不齐等问题。评价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3D打印牙列模型的精确性,论证该数字化正畸流程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轻度间隙不调、扭转等不同类型的简单不齐病例20例,3shape Trios全称"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3shape Ortho Analyzer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在85个上下颌牙列数字化设计模型和对应3D打印模型上选取对应左右中切牙、尖牙和磨牙的牙冠高度、牙冠宽度、尖牙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分别进行软件及手工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重复测量信度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两种模型在各测量指标上有无差异以检验模型精确性。 结果:软件测量数字化设计模型和手工测量3D打印实体模型结果的ICC均>0.95,测量者应用软件及手工测量的可重复性均较高。两种模型在除外牙冠高度的其他各测量指标上的一致性高,配对 t检验结果 P>0.05,整体偏差范围在(-0.01±0.12) mm至(0.11±0.31) mm之间。 结论: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以10 μm层厚精度3D打印的牙列模型精确性较高,可用于临床简单病例隐形矫治器制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规范中促进健康发展 应用中引领探索创新——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我国应用现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为一项新兴的正畸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近年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引起更多关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材料需要革新,技术需要更新,如何引导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规范、健康地发展尤为重要;如何探究其内在矫治机制,提升矫治效能,引导技术创新是此技术未来发展和应用的方向。本文基于近年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实际,从制定规范、关注患者健康和安全、提升矫治效能、鼓励创新等角度进行阐述,旨在倡导正畸学界能以科学、严谨、开放的态度关注、引导、推进这项技术在我国规范、健康和合理地应用,提升我国正畸的临床技术和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齿移动的监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成功依赖于合理的方案设计、良好的患者配合以及高质量的复诊监控。高质量的复诊监控要求正畸医师能较好地完成对牙齿移动的实时监测,包括评估牙齿位置是否与矫治方案一致,以及根骨关系是否安全合理。然而,临床上进行频繁的放射性检查并不现实。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生物力学原理、图像处理算法及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均显示出监测牙齿移动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监测牙齿移动的应用逐一介绍,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早期矫治儿童错 畸形的临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儿童错 畸形的早期矫治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目前正畸临床的新兴热点,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精确移动牙齿,而错 畸形早期矫治常涉及肌功能调整、颌骨矫形治疗、乳恒牙替换等诸多问题。因此,选择无托槽隐形技术开展早期矫治,必须严格控制适应证,避免盲目应用,并且在方案设计及临床监控方面仔细斟酌,扬长避短,才能为广大儿童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混合牙列错 畸形矫治方法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早期矫治是对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出现的牙颌畸形的重要防治手段。此阶段儿童具备较大的生长发育潜力,肌肉和关节适应性强,对矫治力反应性好,通过正畸的干预和治疗可预防和引导牙、牙列、 及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总结混合牙列期常用的矫治方法和矫治装置,囊括口腔不良习惯的阻断治疗,功能矫治器、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干预治疗,以及牙列间隙和严重拥挤的管理等方面内容,全面阐述不同矫治技术应用的范围及适应证,为混合牙列期错 畸形的矫治设计及矫治器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自行数字化隐形矫治设计对正畸轻度复发病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型与设计终末模型重叠对比的均方根值评价该数字化流程的有效性;将设计终末模型和治疗后口扫模型分别与初始口扫模型以腭皱襞(上颌)和未做移动设计的后牙区(下颌)为基准重叠,测量48颗设计移动的前牙特征点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的三维坐标变化量,将预测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进行配对 t检验比较,分析该流程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齿控制的精确性。 结果:治疗后口内扫描模型与数字化设计终末模型重叠配准后表面距离的均方根值为(0.158±0.028) mm,小于设计步进移动量0.25 mm。配对 t检验结果示设计牙齿移动量与实际牙齿移动量在矢状向、水平向、垂直向和整体的差值分别为[(0.06±0.24) mm, P=0.10],[(0.02±0.18) mm, P=0.36],[(-0.06±0.23) mm, P=0.06]和[(0.03±0.32) mm, P=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医师自行数字化排牙和3D打印制作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简单牙列不齐病例可以进行有效的矫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前牙转矩控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良好的前牙转矩控制对取得理想的正畸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有特殊的施力方式及材料性能,其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有一定局限。因此,探讨如何提高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前牙转矩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阐述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前牙转矩控制的方法,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前牙转矩控制的效率、难点以及增强前牙转矩控制的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