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19例T-ALL/LB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巩固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组,比较各组的5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有效随访的113例患者中,79例(69.9%)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 17例(15.0%)达部分缓解(PR),治疗总反应率(ORR)达84.9%。诱导治疗获得CR或PR的患者中,化疗序贯allo-HSCT组较单纯化疗组具有更高的5年OS率(55.6%对11.4%, P=0.001)和5年PFS率(54.2%对8.9%, P<0.001),而化疗序贯allo-HSCT组与化疗序贯auto-HSCT组比较5年OS率及5年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271, P=0.197)。对获得CR的患者进行分析得出同样结论。在仅获得PR患者中,化疗序贯allo-HSCT组仍然较单纯化疗组显示出生存优势(5年OS率分别为37.5%和0, P=0.064)。不同供者来源的allo-HSCT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胞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无关供者移植分别为61.1%、63.6%和50.0%, P>0.05)。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非ETP-AL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化疗组中ETP-ALL患者较非ETP-ALL患者5年OS率更低(0对12.6%, P=0.045),而在进行allo-HSCT的患者中,ETP-ALL患者与非ETP-ALL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对62.9%, P=0.852)。诱导治疗未达CR、巩固治疗未采用移植、LDH≥2倍正常值上限为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P值均<0.05)。 结论:allo-HSCT可改善T-ALL/LBL患者预后,无论是对诱导治疗达CR还是PR患者,均可作为有效的巩固治疗方法。供者来源不影响allo-HSCT患者长期生存率,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手段可以克服ETP-ALL/LBL的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中心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CD1a-/CD8-、My/S+及CD5weak对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的意义及与临床特点的关系,以提高对ETP-ALL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初诊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流式免疫分型结果,分析CD1a-/CD8-、My/S+、CD5weak及ETP与各抗原表达阳性率的关系,以及CD1 a-/CD8-、My/S+和CD5 weak两两联合对ETP诊断特异性的影响,并比较ETP(CD1a-/CD8-、My/S+、CD5weak),near ETP(CD1a-/CD8-、My/S+、CD51+++)及其他(others)组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多数抗原表达阳性率在CD1a-/CD8-和not CD1a-/CD8-组间、My/S+和My/S-组间及ETP和non ETP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CD5 weak和CD5+++组间,各抗原表达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a-/CD8-联合My/S+对ETP的诊断特异度为75.8%,CD5weak联合CD1a-/CD8-或My/S+对ETP的诊断特异度均为90.9%.ETP,near ETP及others组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a-/CD8-、My/S+对ETP-ALL的识别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D5weak在ETP-AL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需要注意将符合CD1a-/CD8-、My/S+,但CD5高表达的near ETP患者区分出来.ETP及near ETP均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调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GalNAc-T14)在胞内高表达促进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凋亡的机制.方法 培养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株,构建的pcDNA3.1-T14质粒转染U87MG细胞,分为未处理组(Control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组(NC1组)、转染pcDNA3.1-T14组(T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NAc-T14、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ERK1/2的磷酸化水平;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色的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结果 质粒转染前GalNAc-T14、ERK1/2、bcl-XL相对表达量为1,在U87MG细胞内高表达GalNAc-T14相对量为(15 393.43±30.35).qPCR显示ERK1、ERK2、bcl-XL的mRNA相对表达量:NC1组为(0.98 ±0.12)、(0.91±0.05)、(0.89±0.11),T组为(0.74±0.29)、(0.68±0.31)、(0.68 ±0.23),T组ERK1/2与抗凋亡蛋白bcl-XL的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Western blot分析显示:Control组、NC1组、T组ERK1/2的灰度值分别为(85.42 ±3.11、86.25±4.25、66.36±4.25),抗凋亡蛋白bcl-XL的灰度值为(82.57±3.71、79.52±3.78、46.85±4.52).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的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显示高表达GalNAc-T14时U87MG细胞株早期凋亡与晚期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7.74±1.23)%、(10.08 ±2.41)%,高于对照组(1.12±0.18)%、(0.51±0.14)%及NC1组(1.37±0.12)%、(0.9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7,P<0.05).结论 GalNAc-T14通过抑制ERK1/2及bcl-XL的表达促进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少年和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26例临床分析及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分型预后意义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分型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26例T-ALL/LBL患者临床资料,基于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将其分为三组:ETP-ALL/LBL(CD1a-,CD8-,CD5-/dim以及一种或多种干细胞和髓系相关抗原表达)、近似ETP-ALL/LBL(除CD5+外其他同ETP-ALL表型特征)及非ETP-ALL/LBL(non-ETP-ALL/LBL)组,对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6例T-ALL/LB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1,中位年龄为25(14~77)岁,ETP-ALL/LBL亚型的比例高达47.6%.T-ALL患者首次化疗完全缓解(CR1)率显著高于T-LBL患者(64.4%对30.8%,P=0.032);初诊外周血WBC>50×109/L的患者CR1率显著高于WBC≤50×109/L的患者(78.4% 对50.9%,P=0.010).相较于non-ETP-ALL/LBL组,ETP-ALL/LBL组患者发病年龄更大(P<0.001)、外周血WBC更低(P<0.001)、病程中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率更低(10.0%对30.2%,P=0.009).ETP-ALL/LBL组患者CR1率显著低于non-ETP-ALL/LBL组(37.3%对84.6%,P<0.001);ETP-ALL/LBL组患者较non-ETP-ALL/LBL组患者总生存期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T系抗原CD1a+组、CD8+组、CD4+组的CR1率均比相应的阴性组高(P值分别为0.002、0.000、0.001),而髓系抗原CD33+组、CD56+组CR1率均比相应的阴性组低(P值分别为0.035、0.035).结论 中国青少年和成人T-ALL患者中ETP-ALL/LBL亚型比例高,ETP-ALL/LBL属于成人ALL的高危亚型,需要更精确的诊断及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中心收治的68例初治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分析其疗效及预后.结果 68例成人T-ALL患者中位年龄23(14~60)岁,男性多见.第1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73%,皮质T-ALL的CR率最高,其他T-ALL其次,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最低,分别为100%、73%、54%(χ2=5.712,P=0.058);年龄>35岁病例组首疗程CR率低于≤35岁病例组(40%比79%,χ2=6.364,P=0.012),性别、 白细胞计数各组的首疗程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疗程后总CR率93%.化疗、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SCT)、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24个月、 未达到(P=0.002).5年总生存率为25%,化疗、auto-SCT、allo-SCT中位OS分别为24、34、30个月(P=0.00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38%(P=0.037).将性别、 年龄、 白细胞计数、 达CR时间>4周、T亚型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0×109/L是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风险比2.540,95%CI=1.058~6.099,P=0.037).结论 成人T-ALL患者预后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前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2例早期前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ETP-ALL/LB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2例ETP-ALL/LBL患者病例资料,并进行文献检索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起病.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符合ETP-ALL/LBL(病例1为胸水标本,病例2为淋巴结标本).病例1先后给予VDCLP方案及Hyper-CVAD方案化疗,病例2给予BFM-90方案化疗,2例患者化疗后均无效,因疾病进展死亡.结论 ETP-ALL/LBL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点,病理诊断时注意加做早期标记和髓系抗体;ETP-ALL/LBL常规化疗效果较差,复发率高,预后差,强化疗及早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AR-T免疫疗法所致细胞因子释放和神经毒性综合征的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AR-T)免疫治疗尤其在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但是CAR-T免疫治疗中可引发独特的毒性作用,其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常见,并具有潜在的致死性,使得CRA-T疗法的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CAR-T免疫治疗的同时努力减少或预防CRS和ICANS的发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深入了解CRS和ICANS的发生机制能为新的预防措施提供思路.早期识别相关危险因素及鉴定生物预测标志物,熟悉其分级与治疗措施,有利于规范CAR-T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和患者安全管理.本文就CRS和ICANS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分级与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CAR-T疗法常见毒性作用的规范管理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例HIV感染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8~49岁。病例1存在吸毒、病例2存在男性同性性行为、病例3存在高危性行为等HIV感染高危因素,HIV抗体初筛阳性,蛋白印迹确诊实验均为阳性;病例1和病例4 CD4+ T< 200 cells/μl,处于艾滋病期;4例患者发病前均未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4例患者均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其中2例为单纯左侧周围性面瘫,1例为右侧周围性面瘫伴眩晕、耳部疼痛,耳周疱疹,1例为左侧周围性面瘫伴双耳听力下降。3例患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4例均合并血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病例2存在化脓性中耳炎、耳带状疱疹,病例3骨髓穿刺提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4骨髓穿刺提示为淋巴瘤白血病。治疗:病例1给予维生素B1和腺苷钴胺治疗;病例2给予腺苷钴胺营养神经、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病例3入院后癫痫持续,给予地西泮镇静及甘露醇脱水治疗;病例4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营养神经,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白血病,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进行HAART治疗。预后:病例1和病例2面瘫改善,病例3和病例4患者死亡。结论:对于存在高危行为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应加强HIV感染筛查,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