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其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因此,研究T-ALL的发病机制,对寻找T-ALL最佳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血液肿瘤中发挥作用,并且与T-AL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lncRNA的概述及其在T-ALL发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旨在为T-ALL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TP表型及微小残留病在T-ALL中的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09年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亚型,该亚型具有与正常早期T细胞前体(ETP)相似的特征、独特的基因表达谱和免疫表型,被称为ETP-ALL。ETP淋巴母细胞的免疫表型定义为CD8和CD1a表达缺失,CD5表达减弱,以及一种或多种髓系和(或)干细胞标记的强表达,而“near ETP-ALL”用于描述其他方面符合ETP-ALL免疫表型标准,但表达较高水平CD5的病例。既往小规模回顾性分析发现,ETP-ALL患者的预后差于非ETP患者,因此建议采用试验性治疗或首次缓解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已知ETP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水平通常较高,但因缺乏大规模的队列研究,ETP-ALL的预后仍然未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19例T-ALL/LB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巩固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组,比较各组的5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有效随访的113例患者中,79例(69.9%)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 17例(15.0%)达部分缓解(PR),治疗总反应率(ORR)达84.9%。诱导治疗获得CR或PR的患者中,化疗序贯allo-HSCT组较单纯化疗组具有更高的5年OS率(55.6%对11.4%, P=0.001)和5年PFS率(54.2%对8.9%, P<0.001),而化疗序贯allo-HSCT组与化疗序贯auto-HSCT组比较5年OS率及5年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271, P=0.197)。对获得CR的患者进行分析得出同样结论。在仅获得PR患者中,化疗序贯allo-HSCT组仍然较单纯化疗组显示出生存优势(5年OS率分别为37.5%和0, P=0.064)。不同供者来源的allo-HSCT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胞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无关供者移植分别为61.1%、63.6%和50.0%, P>0.05)。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非ETP-AL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化疗组中ETP-ALL患者较非ETP-ALL患者5年OS率更低(0对12.6%, P=0.045),而在进行allo-HSCT的患者中,ETP-ALL患者与非ETP-ALL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对62.9%, P=0.852)。诱导治疗未达CR、巩固治疗未采用移植、LDH≥2倍正常值上限为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P值均<0.05)。 结论:allo-HSCT可改善T-ALL/LBL患者预后,无论是对诱导治疗达CR还是PR患者,均可作为有效的巩固治疗方法。供者来源不影响allo-HSCT患者长期生存率,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手段可以克服ETP-ALL/LBL的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挽救治疗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的独立亚型之一,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临床上表现为高度侵袭性,患者长期预后较差。ETP-ALL起源于早期胸腺祖细胞(ETP),基因突变谱不同于典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ETP-ALL患者对常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反应差。多个研究组报道去甲基化药物联合预激方案可以作为二线挽救治疗手段,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显著改善ETP-ALL患者的预后。但是,ETP-ALL患者仍面临着缓解后复发率较高的问题。笔者拟就ETP-AL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ETP-ALL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误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的ETP-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及病理检查,并在外院会诊均诊断为"PTCL-NOS",按照该诊断化疗2个疗程(CHOPE方案、GLD方案,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后疗效欠佳,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因流式细胞术发现骨髓中有原始细胞,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ETP-ALL,积极采用Hyper-CVAD及EA方案交替化疗,3个疗程后疾病进展,第4、5个疗程加用西达本胺,疾病仍有进展,后随访患者死亡,病程约12个月。结论:ETP-ALL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常规诱导治疗缓解率低,且复发率高、预后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及时加用新药可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为该类白血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1例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患者的病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总结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结果:患者为18岁女性,2018年1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B-ALL,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初发病6个月后复发,初发病9个月转入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检出MEF2D-BCL9融合基因,并经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验证。骨髓细胞形态类似成熟B细胞且伴有空泡,无特征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经VLD方案化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并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疾病缓解。至2022年2月末次随访,患者已持续完全缓解2年。结论:MEF2D-BCL9融合基因阳性B-ALL具有高危、易早期复发及预后不良等临床特征。该类患者或可受益于CAR-T和allo-HSCT治疗。对于有特征性骨髓形态表现的儿童、青少年B-ALL,尤其应将MEF2D-BCL9融合基因纳入检测中或通过RNA-seq进行鉴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中心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CD1a-/CD8-、My/S+及CD5weak对早期前体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ETP-ALL)诊断的意义及与临床特点的关系,以提高对ETP-ALL免疫表型及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初诊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流式免疫分型结果,分析CD1a-/CD8-、My/S+、CD5weak及ETP与各抗原表达阳性率的关系,以及CD1 a-/CD8-、My/S+和CD5 weak两两联合对ETP诊断特异性的影响,并比较ETP(CD1a-/CD8-、My/S+、CD5weak),near ETP(CD1a-/CD8-、My/S+、CD51+++)及其他(others)组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多数抗原表达阳性率在CD1a-/CD8-和not CD1a-/CD8-组间、My/S+和My/S-组间及ETP和non ETP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CD5 weak和CD5+++组间,各抗原表达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a-/CD8-联合My/S+对ETP的诊断特异度为75.8%,CD5weak联合CD1a-/CD8-或My/S+对ETP的诊断特异度均为90.9%.ETP,near ETP及others组年龄、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a-/CD8-、My/S+对ETP-ALL的识别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D5weak在ETP-ALL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需要注意将符合CD1a-/CD8-、My/S+,但CD5高表达的near ETP患者区分出来.ETP及near ETP均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信号通路调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14(GalNAc-T14)在胞内高表达促进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凋亡的机制.方法 培养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87MG细胞株,构建的pcDNA3.1-T14质粒转染U87MG细胞,分为未处理组(Control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组(NC1组)、转染pcDNA3.1-T14组(T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NAc-T14、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ERK1/2的磷酸化水平;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色的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结果 质粒转染前GalNAc-T14、ERK1/2、bcl-XL相对表达量为1,在U87MG细胞内高表达GalNAc-T14相对量为(15 393.43±30.35).qPCR显示ERK1、ERK2、bcl-XL的mRNA相对表达量:NC1组为(0.98 ±0.12)、(0.91±0.05)、(0.89±0.11),T组为(0.74±0.29)、(0.68±0.31)、(0.68 ±0.23),T组ERK1/2与抗凋亡蛋白bcl-XL的基因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Western blot分析显示:Control组、NC1组、T组ERK1/2的灰度值分别为(85.42 ±3.11、86.25±4.25、66.36±4.25),抗凋亡蛋白bcl-XL的灰度值为(82.57±3.71、79.52±3.78、46.85±4.52).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的方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显示高表达GalNAc-T14时U87MG细胞株早期凋亡与晚期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7.74±1.23)%、(10.08 ±2.41)%,高于对照组(1.12±0.18)%、(0.51±0.14)%及NC1组(1.37±0.12)%、(0.9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7,P<0.05).结论 GalNAc-T14通过抑制ERK1/2及bcl-XL的表达促进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