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似儿童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阴性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应用类似儿童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阴性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且应用统一的类似儿童ALL方案治疗的71例15~39岁Ph染色体阴性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数据。结果:71例患者中,男性46例(64.8%);中位年龄为20(15~38)岁。B-ALL/LBL占69.0%(49/71)。高危ALL占ALL总数的35.5%。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93.0%。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2年累积复发率为34.6%(95% CI 27.0%~42.2%)。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56.3%和64.3%。完成4个疗程化疗后一线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化疗组患者的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高危ALL患者的预计5年DFS率和OS率分别为63.1%和73.7%,明显高于高危ALL患者的32.0%和44.4%( P值均<0.001)。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流感染、真菌感染、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与既往报道相当。 结论:类似儿童ALL方案是一种对Ph染色体阴性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LL/LBL患者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是由T细胞祖细胞的恶性转化引起的侵袭性血液系统肿瘤,其特征在于多种遗传学异常在T细胞祖细胞转化过程中协同作用,改变了其分化和自我更新特性,并为其提供了增殖和生存优势,这些遗传学异常包括NOTCH-1信号转导改变、激酶信号增强、转录因子抑制基因的丢失、表观遗传改变等。面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差的现状,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就T-LBL/ALL最新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是一种罕见的具有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022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认为T-LBL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25%者为T-LBL,≥25%者为T-ALL。虽然其在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征方面均与ALL相似,但与ALL具有确定的预后因素不同,既往关于T-LBL预后因素的研究往往因不同的研究分组或较少的病例数而有所差异。近年来通过ALL样方案的应用,无预后不良因素的T-LBL患者能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对于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应给予个性化的治疗,因此急需建立明确的预后模型,以实现对T-LBL患者的风险分层。文章从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遗传学、影像学、治疗等多个方面对T-LBL的预后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BI+rATG为基础的联合预处理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1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以全身放射治疗(TBI)+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力泉医院和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接受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haplo-HSCT的11例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40(22~58)岁;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3例,蕈样真菌病(大细胞转化)1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Lugano分期均为Ⅲ、Ⅳ期;8例患者有B症状;移植前中位化疗线程数为4(2~10)线,移植前疾病状态均为疾病进展(PD)。诊断至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7(6~36)个月。②预处理方案:TBI总量10 Gy;rATG 2.5 mg·kg -1·d -1、-5 d~-2 d;依托泊苷15 mg·kg -1·d -1,-5 d、-4 d,环磷酰胺50 mg·kg -1·d -1,-3 d、-2 d。原发病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将依托泊苷和环磷酰胺替换为塞替派(5 mg·kg -1·d -1,-5 d、-4 d)并加用阿糖胞苷(2.0 g/m 2每日2次,-3 d、-2 d)。③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4.5(11~16)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3(8~18)d。1例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8例存活患者中4例发生慢性GVHD。④移植后有9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⑤所有患者预处理后发生造血抑制,3例出现腹泻,4例发生黏膜炎,3例转氨酶/胆红素升高,7例发生感染,经过治疗均得到缓解。⑥移植后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22.5±14.0)%,累积复发率(CIR)为(20.2±12.7)%,总生存(OS)率为(72.7±13.4)%,无病生存(DFS)率为(63.6±14.5)%。 结论: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haplo-HSCT是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典Wnt信号通路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起源于前体T细胞(pre-T)的血液肿瘤,恶性程度高,复发/难治性T-ALL患者预后极差,亟待进一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经典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广泛存在于T-ALL之中,该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下游靶基因转录,导致T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或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分化、转移,参与T-ALL的发病过程。笔者拟就经典Wnt信号通路在T-ALL中的异常激活及其在T-ALL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为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改善复发/难治性T-ALL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CL11A调控波形蛋白影响胶质母细胞瘤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1A(BCL11A)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CL11A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组织及不同GBM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在高表达BCL11A的GBM细胞株中感染shRNA慢病毒,构建稳定敲低BCL11A的GBM细胞株。设立阴性对照(NC)组(仅感染随机无关对照shRNA)和BCL11A敲低组(BCL11A-KD组)。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BCL11A的效果;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BCL11A后GBM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敲低BCL11A后GBM细胞株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BCL11A后GBM细胞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低级别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HO)Ⅰ~Ⅱ级]和正常脑组织相比,BCL11A在高级别胶质瘤(WHO Ⅲ~Ⅳ级)中呈高表达(均 P<0.05)。BCL11A在原代胶质瘤细胞PT2及GBM细胞株U251和TG-905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A172、SF295和U87-MG中几乎不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通过感染shRNA慢病毒,可成功构建稳定敲低BCL11A的U251和TG-905细胞株。CCK-8实验结果显示,U251和TG-905细胞NC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72±0.05、1.87±0.05,高于BCL11A-KD组(分别为1.15±0.05、1.18±0.05)(均 P<0.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U251和TG-905细胞NC组的克隆数分别为(15.3±1.5)个和(9.0±1.0)个,高于BCL11A-KD组[分别为(8.8±1.0)个、(2.3±0.6)个](均 P<0.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U251细胞NC组和BCL11A-KD组在迁移实验中进入上室底部的细胞数分别为(111.0±10.2)个和(55.3±5.5)个,侵袭实验中分别为(85.3±7.8)个和(35.0±4.6)个,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TG-905细胞NC组和BCL11A-KD组在迁移实验中进入上室底部的细胞数分别为(95.0±5.0)个和(66.7±7.0)个,侵袭实验中分别为(93.0±3.6)个和(46.7±7.4)个,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251和TG-905细胞敲低BCL11A的表达可显著下调波形蛋白的表达。 结论:BCL11A通过调控波形蛋白的表达影响GB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BCL11A-波形蛋白调控通路或可为GBM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皮肤斑块、结节为首发表现的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19例T-ALL/LB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巩固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组,比较各组的5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有效随访的113例患者中,79例(69.9%)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 17例(15.0%)达部分缓解(PR),治疗总反应率(ORR)达84.9%。诱导治疗获得CR或PR的患者中,化疗序贯allo-HSCT组较单纯化疗组具有更高的5年OS率(55.6%对11.4%, P=0.001)和5年PFS率(54.2%对8.9%, P<0.001),而化疗序贯allo-HSCT组与化疗序贯auto-HSCT组比较5年OS率及5年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271, P=0.197)。对获得CR的患者进行分析得出同样结论。在仅获得PR患者中,化疗序贯allo-HSCT组仍然较单纯化疗组显示出生存优势(5年OS率分别为37.5%和0, P=0.064)。不同供者来源的allo-HSCT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胞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无关供者移植分别为61.1%、63.6%和50.0%, P>0.05)。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非ETP-AL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化疗组中ETP-ALL患者较非ETP-ALL患者5年OS率更低(0对12.6%, P=0.045),而在进行allo-HSCT的患者中,ETP-ALL患者与非ETP-ALL患者5年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对62.9%, P=0.852)。诱导治疗未达CR、巩固治疗未采用移植、LDH≥2倍正常值上限为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P值均<0.05)。 结论:allo-HSCT可改善T-ALL/LBL患者预后,无论是对诱导治疗达CR还是PR患者,均可作为有效的巩固治疗方法。供者来源不影响allo-HSCT患者长期生存率,allo-HSCT作为巩固治疗手段可以克服ETP-ALL/LBL的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MEG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lncRNA MEG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lncRNA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和lncRNA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ncRNA组大鼠经脑室注射lncRNA MEG3腺相关病毒;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经脑室注射等体积对照腺相关病毒。注射24 h后,评估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ASA)分析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炎性因子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lncRNA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1.70±0.95)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3.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63,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百分比[(22.20±2.97)%]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百分比[(47.10±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46,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6炎性因子水平[(146.09±18.87)、(116.98±14.67) pg/ml]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6炎性因子水平[(280.26±18.65)、(237.03±16.5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990、17.140,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凋亡比例[(28.61±6.65)%]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凋亡比例[(52.17±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10,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1.43±0.12)]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2.27±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140,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比值(1.48±0.10)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比值(2.3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80, P<0.05)。 结论:lncRNA MEG3过表达可显著下调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炎性因子水平,抑制脑组织凋亡水平,进而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