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使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传染病发生、流行及防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便是当前对传染病防范的认知、应对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已有历史上最好的基础。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中,研究和利用各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相关因素的数据,以期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生前识别疫情信号,成为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命题。病原体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所以以病原学为核心的实验室监测是传染病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预警系统,其核心是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在鼠疫、霍乱、流脑等细菌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溯源和精准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重点号围绕实验室监测在细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中的作用,从流行和暴发菌株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联合应用、与常规病例监测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体现了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疫情调查中的作用,同时对实验室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跨越发展提供新思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泛共享生物样本库的建设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生物样本库建设在疾病的精准预防、诊治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大人群队列的可共享生物样本库网络是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的生物样本库是国家精准医学计划"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旨在解决标准化程度不足、共享性不够的瓶颈。方法:通过建设"实体库-信息库-延伸库"、泛共享的乳腺癌专病队列生物样本库网络以及建立严格的标准制定与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标准化生物样本库。结果:生物样本库为乳腺癌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型分类、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监控等精准防治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研究提供可共享的生物样本库资源。结论:生物样本库资料细化完整,病例样本量充足,可满足医疗大数据、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进行血液透析的90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置管部位、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护理次数、封管法、是否严格执行手卫生、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透析时间、免疫抑制剂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F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区分度。 结果:90例CRF血液透析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了CRBSI,发生率为17.78%(16/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置管部位、导管类型、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护理次数、是否严格执行手卫生、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是CRF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静脉、临时导管、导管留置时间>2周、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30 g/L是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H-L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优度好(χ 2=7.978, P=0.43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 AUC为0.889,最佳截断值为0.732,灵敏度为81.30%,特异性为91.90%。 结论:CRF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预警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对CRBSI的发生进行早期风险评估,并制订应对方案,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早期预警系统对孕产妇病情风险评估效果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综合评估、比较英国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产科早期预警评分(OEWS)系统、美国孕产妇安全国家联盟推荐孕产妇早期预警标准(MEWC)、爱尔兰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的爱尔兰孕妇早期预警系统(IMEWS)对我国孕产妇病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对2019年1—12月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入住孕产妇共872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采集住院期间的数据,使用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同时进行评估,比较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危重症孕产妇的预测、识别能力。结果:872例孕妇,其中危重症167例占19.2%,非危重症705例占80.8%。OEWS、MEWC、IMEWS危重症组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依次为4(2,6)、3(0,6)、5(3,6)分,非危重症组评分依次为1(0,1)、0(0,0)、2(0,3)分,危重症组评分显著高于非危重症组( P<0.001)。OEW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95% CI 0.948~0.975, P<0.001),MEWC的AUC为0.803(95% CI 0.757~0.850, P<0.001);IMEWS的AUC为0.853(95% CI 0.817~0.888, P<0.001)。OEWS为0分时无产科危重症发生。OEWS≥6分时阳性似然比为8.208 6。 结论:3种国外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我国产科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3种预警系统中,OEWS的预测能力优于另外2种预测系统,并且具有较好的分层能力。但由于不同地区人群、环境、条件等差异,各产科医疗单元可根据自身条件,对OEWS进行改良,设计符合自身临床需求的产科早期预警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 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 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 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 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 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 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 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 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 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 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 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 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 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 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护建议: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加强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科普宣传;明确大气污染健康防护指导建议;加强易受大气污染危害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3)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研究建议:加强基于精细暴露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系统开展大气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全谱识别及关联研究;开展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毒性组分和早期生物标志物清单研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关键毒性组分的毒性机制探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开展碳中和与美丽中国战略下减污降碳的健康与经济综合效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早期病情预警评分尺在神经内科危重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儿童早期病情预警评分尺,并观察其在神经内科住院危重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8—2019年收治的200例危重患儿,按住院时间将2018年1—9月住院的危重患儿102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将2019年1—9月住院的危重患儿98例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儿童早期病情预警评分尺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危重患儿的住院天数、ICU转入率、医疗干预频次等。结果:对照组住院天数为(18.17 ± 6.33) d,观察组为(13.33 ± 6.38)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8, P<0.01);对照组ICU转入率为17.6%(18/102),观察组为8.2%(8/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 P<0.05 );对照组患者脱水降颅压、降温、镇静、吸氧占比分别为6.86%(7/102)、13.73%(14/102)、6.86%(7/102)、7.84%(8/102),观察组分别为17.35%(17/98)、27.55%(27/98)、24.49%(24/98)、28.57%(28/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20~14.55,均 P<0.05)。 结论:应用儿童早期病情预警评分尺有利于护士早期识别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早干预,缩短危重患儿住院天数、降低ICU转入率,提高危重患儿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预警评估工具在提高腰椎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预警评估工具在提高腰椎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对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195例行腰椎手术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病区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二病区97例患者作为干预组运用预警评估工具进行研究。结果:干预组运用该工具后在患者入院第1天、术前1 d、术后当天、术后5 d其风险评估正确率、知识知晓率和功能锻炼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腰椎手术患者围术期运用预警评估工具可提高护士风险评估的正确性、患者相关知识掌握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妇科手术静脉血栓风险因素及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妇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综述国内外妇科手术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现状,归纳其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提出应明确风险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早期预警评分体系,为进一步识别妇科手术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人群,建立围术期链条式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网膜血管迂曲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作为新的独立预测因子,视网膜血管迂曲度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预后中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在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和早期阶段,机体可能处于缺氧、炎症和血液成分异常等病理状态。这些状态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增大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剪切力。这种较大的剪切应力、伴随着血管结构重塑以及机械稳定性的丧失,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血管迂曲度变化的机制。近年来,临床研究探索了视网膜血管迂曲度与心血管患病或发病风险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视网膜静脉迂曲度增加与收缩压增高、身体质量指数增加、长期高血压密切相关;视网膜静脉迂曲度增加也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早期指标,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在预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视网膜动脉迂曲度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视网膜血管分析在心血管风险预防和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通过评估视网膜血管迂曲度的变化,医师可以获得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风险评估信息;视网膜血管分析可以辅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监测治疗效果,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文中笔者对视网膜血管迂曲度变化的机制、临床相关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线抗结核致药物性肝损伤早期预警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分析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危险因素,并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警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参照入组标准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初治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既往史、个人史、血常规、生化等临床数据).根据抗结核治疗前3个月是否发生DILI,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发生DILI)和对照组(未发生DILI).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两个队列,分别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ATB-DILI的危险因素,同时建立列线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下面积(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HL)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DCA)等方法进行验证该预警模型的效能.结果:共纳入了464名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2例,并随机分为两个队列(7:3),包括训练队列(324例)和验证队列(1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BMI<18或≥24、酗酒、HBsAg阳性、合并用药、基础肝病史、肺外结核均是发生ATB-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110 g/L、血清白蛋白≥35 g/L均是不发生ATB-DILI的独立保护因素.在列线图中,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4(95%CI:0.895~0.953)和0.953(95%CI:0.921~0.984).此外,校准曲线与HL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一致性,DCA图进一步证实了模型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论:本研究成功识别了发生ATB-DILI的关键危险因素,并构建了一个具有高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的早期预警模型.该模型的应用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早期风险评估,从而采取个体化的预防策略,以降低ATB-DILI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