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倍体胚胎形态动力学参数对单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对整倍体单囊胚移植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整倍体囊胚解冻复苏移植治疗的3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未着床组( n=153)、临床流产组( n=16)和活产组( n=225)。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胚胎质量及形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未着床组女性的年龄[(32.51±4.08)岁]大于活产组患者[(31.34±4.23)岁, P=0.025],优质胚胎率[26.80%(41/153)]低于活产组[42.22%(95/225), P=0.007]。与临床流产组相比,未着床组的体质量指数、优质胚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间的形态动力学参数原核出现时间(time to pronuclei appearance,tPNa)、原核消失时间(time to PN fading,tPNf)、2-细胞时间(time to 2-cell,t2)、t3、t4及t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未着床组胚胎的桑椹胚融合时间(timing of compacted morula,tM)[(86.96±7.59)h]、开始形成囊胚腔的时间[(96.73±7.20)h)]均显著高于活产组[(85.00±7.00)h, P=0.010;(95.14±7.30)h, P=0.037]和临床流产组[(82.89±6.33)h, P=0.040;(93.02±6.10)h, P=0.048]。校正年龄和胚胎质量因素后,二元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形态动力学参数对着床和活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动力学参数不影响整倍体单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不能用于预测整倍体囊胚移植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胚胎动力学参数在胚胎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时差培养分析系统在选择高发育潜能胚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治疗的不孕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时差培养技术培养,来源为双原核(2PN)的胚胎,共113枚胚胎,69个移植周期,根据着床情况分为完全着床组(58枚胚胎)和完全未着床组(55枚胚胎),比较两组患者胚胎发育动力学参数.结果 完全着床组胚胎的双原核出现时间(PNA)、双原核消失时间(PND)、2细胞(t2)、3细胞(t3)、4细胞(t4)、5细胞(t5)、8细胞(t8)及第2次细胞分裂周期(cc2)发育动力学参数[(7.44±6.02)h、(24.26±3.13)h、(26.62±3.04)h、(38.19±3.81)h、(38.88±4.18)h、(51.75±4.97)h、(55.51±5.36)h 及(11.57±1.65)h]均快于完全未着床组[(6.99±1.37)h、(25.42±2.54)h、(28.16± 2.80)h、(39.37±3.54)h、(40.91±3.33)h、(54.95±5.07)h、(59.85±5.64)h 及(11.21±2.51)h]胚胎发育速度,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54、1.676、0.248、0.107、1.663、0.100、0.910及2.517,均P>0.05);完全着床组胚胎的第3次细胞分裂周期(cc3)、第2次细胞分裂的同步性(s2)、第3次细胞分裂的同步性(s3)发育动力学参数[(13.04±2.46)h、(0.69±1.21)h 及(3.80±2.37)h]均快于完全未着床组[(14.04±4.05)h、(1.57±1.88)h 及(5.70±3.91)h]胚胎发育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72、13.641及7.494,均P<0.05).结论 胚胎发育早期卵裂周期同步性好的胚胎具有更好的发育潜能,可为进行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胚胎移植操作对宫腔中胚胎运动、沉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胚胎种植率维持在20%-30%,即移植入子宫的胚胎有70%-80%未能着床.除了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外,恰当的胚胎移植操作也是成功着床的重要因素.目的:通过数值仿真和体外胚胎移植实验,研究不同胚胎移植参数配合下人类胚胎进入宫腔后的沉积位置,得到最佳胚胎移植参数配合.方法:以3个参数即注射时间(T)、移植导管端部与宫底距离(L)、子宫角度(A)的组合进行实验.其中注射时间取值10,20,30 s,移植导管端部与宫底距离取值5,10,15 mm,子宫角度取值-60°、-45°,-30°,-15°,0°,15°,30°,45°,60°.结果与结论:①比较了几种胚胎移植液体积对最终沉积位置的影响,根据最终分析选择了60μL作为胚胎移植液的体积;②不同子宫角度时,颗粒的运动轨迹和最终沉积位置的原因是由于不同角度导致重力不同,最佳子宫角度区间为15°-30°;③对比3种注射时间对最终沉积位置的影响,最佳注射时间为10 s;④对比3种移植管端部与宫底距离对最终沉积位置的影响,最佳移植管端部与宫底距离为10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延时摄像技术的胚胎动力学参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延时摄像技术下胚胎动力学参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建立一种优胚选择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137个延时摄像系统培养周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妊娠结局、动力学参数等临床资料,对延时系统组中着床与未着床胚胎的形态动力学参数(t2、t3、t4、t5、t6、t7、t8、cc2、s2、cc3、s3)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与胚胎着床潜能相关的参数,建立多变量分级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①延时系统组有171枚胚胎存在早期异常分裂事件,其中16枚被认为是可移植胚胎并进行了移植,4枚着床.②着床与未着床胚胎之间上述11个时间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6(OR=1.462,95%CI:1.093~1.954,P=0.010)、t7(OR=0.803,95%CI:0.653~0.989,P=0.039)为胚胎着床最佳预测因子,结合异常卵裂事件这一排除标准,建立胚胎着床分级预测模型,通过验证,胚胎着床率随着胚胎等级的下降而降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49(95%CI:0.528~0.770).结论:时间参数t6、t7与胚胎着床潜能密切相关,与异常卵裂排除标准相结合可初步建立一种选胚模型,但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原地区基于时间成像系统的时间参数对人卵裂期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着床胚胎与未着床胚胎的发育时间参数,探讨时间参数对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明确高原地区对胚胎发育潜能有预测价值的时间参数及相应的最佳时间窗.方法 回顾性分析529枚有明确结局的胚胎资料,分为完全着床组(A组)169例和完全未着床组(B组)360例,比较两组从受精卵发育至D3各事件发生的时间参数.结果 两组的原核消失时间(PNF)、发育至2细胞的时间(t2)、发育至4细胞的时间(t4)、发育至6细胞的时间(t6)、发育至7细胞的时间(t7)、发育至8细胞的时间(t8)、2细胞发育至3细胞的时间(cc2)、3细胞发育至4细胞的时间(s2)、5细胞发育至8细胞的时间(s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育至3细胞的时间(t3)、发育至5细胞的时间(t5)和3细胞发育至5细胞的时间(cc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t2、cc2、s2及s3对胚胎发育潜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着床胚胎的发育速度相对更快,发育时间更集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形态学选择第3天胚胎对IVF-ET结局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应用延时摄像技术(TLI)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形态学评估(CMA)选择第3天(D3)胚胎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4月在本院行IVF-ET 443个周期,其中TLI培养213周期,常规培养230周期,均使用CMA选胚,比较两组资料及结局.TLI组移植胚胎288枚,胚胎着床(n=139)与未着床(n=149)时间参数及卵裂模式进行组间资料分析,建立选胚模型.选择65个同条件周期,TLI胚胎动力学参数联合CMA进行分层建模,首选模型A组(n=53)与次选模型B组(n=12),与TLI组、常规组比较临床结局.结果:TLI组正常受精率较常规组高(P<0.05).TLI培养胚胎动力学参数t4≤37.0h、t8≤57.0 h、s2≤1.0h、s3≤5.5h及正常卵裂模式与胚胎着床率密切相关.建模后数据较TLI组及常规组正常受精率、利用胚胎率、优胚率、妊娠率、种植率有显著性提高,流产率下降;模型中A组优质囊胚率及临床妊娠率(56.0%、73.6%)高于B组(P<0.05).结论:应用TLI动力学参数联合CMA评估,初步建立的分层优选胚胎模型,可以改善D3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