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GEE和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不同流域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厘清植被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生态修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2000-2020年河南省植被覆盖数据,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揭示河南省及其流域分区(海河流域分区、黄河流域分区、淮河流域分区、长江流域分区)植被分布和变化趋势,并联合因子探测及因子交互,从不同尺度探究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植被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河南省植被覆盖度(FVC)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以中高植被覆盖为主,其中,长江流域分区最好.河南省及各分区FVC变化规律一致,呈波动上升趋势,均以明显改善为主,其中,长江流域分区的改善面积最大.基于Hurst指数,河南省未来植被状况除了淮河流域分区可能持续改善外,其他分区均表现为从改善转向退化.河南省及各分区植被变化是人文因子与自然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子影响力随时间而改变,主导因子存在地域差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夜间灯光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强于海拔、坡度、年均低温等自然因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人文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21年急诊医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2021年是全球格局变化最大的一年,全世界人民继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变化。急诊医学作为以时间维度设立的临床学科,急诊工作者们一直奋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由此催生了一些特殊环境下急诊救治的概念更新,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领域的深度思考。急诊专业的涉及面较广,本着拾遗补阙的原则,将介绍与急诊医学相关的一些新近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共生视角下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共生理论探究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医共体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某市卫生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非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基层)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医保基金使用等数据。采用共生理论分析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2008年4月实施总额预付制以来,该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的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形成了组织上的连续共生模式和行为上的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从就医流向来看,2017—2019年,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门急诊人次均呈上升趋势,出院人次变化不大;牵头医院下转患者人次从2017年的32人次增至2019年的87人次。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额预付制度实施后,牵头医院门急诊人次占比下降( β3=-0.43, P<0.05),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呈上升趋势( β3=0.02, P<0.05)。从基金分配来看,牵头医院医保基金占比从2017年的45.98%增至2019年的46.51%,基层医保基金占比从23.44%降至18.06%;基层人均收入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比值从72.62%降至60.79%。 结论:总额预付制度下,某非紧密型医共体内患者门急诊就医格局得以优化,但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基金分配有待均衡。建议持续发挥按人头总额预付的正向激励效应,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河南地方志的药王庙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梳理中国数字方志库、中国方志库地方志资料,发现河南共有450种地方志,其中45种载有药王庙。据45种地方志可知,河南25个县(市)共修建了35处药王庙,多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北部、南部,尤以西部最多。其中8处药王庙记载了修建时间,修建时间上至明朝下至民国,但大多修建于清朝时期。8处记述了建造人员,多为政府地方官员。3处记述了供奉的人物,分别为岐伯、华佗、扁鹊、孙思邈、韦慈藏,其中2处皆供奉孙思邈。各县市的药王庙建筑格局差异较大,从三进院落到天然石洞不等。地方志中载有药王的各式传说故事,是药王信仰在民间流传的具体体现,药王信仰不仅体现着世人对健康的渴求,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晚期胃癌二线及后线药物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晚期胃癌患者因缺乏有效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手段,其生存时间始终难以突破1年。近年随着多学科诊疗及新药研发的推进,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及治疗策略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近期几个Ⅲ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伊立替康和紫杉类为代表的细胞毒药物仍为二线治疗之基石,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也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之一。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或可成为改写晚期胃癌三线治疗格局的关键。本文总结了晚期胃癌当前现有的二线及后线药物治疗的进展和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子影像从静态到动态:开创全身四维时空分子影像时代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6月, Nature报道了全球首台长轴视野PET/CT (uEXPLORER),其被认为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 [1]。长轴视野PET/CT开创了真正意义上全身各脏器动态定量与时空分子影像的新时代,由此也将分子影像带入了全身四维时空分子影像的新时代。全身四维时空分子影像是指在三维静态断层影像模式基础上,加上长轴视野PET/CT动态扫描所获全身各脏器信息和时间信息所形成的影像。长轴视野PET/CT全身覆盖所获得的全身动态分子影像,能灵敏且量化描述过去无法观察的各脏器显像剂的动力学及分布的变化,尤其是脏器间特定显像剂分布的相互关系及生理与病理影响,塑造全新的精准诊疗格局,开启四维时空分子影像新时代。全身四维时空动态影像不仅是从三维静态断层影像模式跃迁至四维时空动态分子影像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加入时间的演进变化后,分子影像内所固有的独特优势将全面彰显,能动态客观地定量描述疾病发生的分子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真正实现放射性核素探针在人体内的分布及代谢动态过程的瞬时、全身可视化,对深刻理解各种环境因素下人体的正常生理生化状态及适应性变化、关键分子在重大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全身四维时空分子影像将成为一类全新的分子显像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林业碳汇效率时空演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提高林业碳汇效率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客观评价我国林业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加快国土空间绿化进程.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8-2021年林业碳汇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GML指数、Moran's I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林业碳汇效率的变化规律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林业碳汇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不同地区间差异明显;四大林区林业碳汇效率呈现"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的空间分异格局;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低效率地区呈现出"追赶"高效率地区的趋势.(2)林业碳汇效率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GML指数最高的地区为东北林区、最低的为北方林区;技术进步对林业碳汇效率提升的贡献较大,不同地区对综合效率的依赖程度不同.(3)林业碳汇效率具有空间非均衡性,高效率地区与低效率地区间呈现"包围状"分布,且该特征在时间上保持稳定;2015年后林业碳汇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效应;考虑空间滞后项的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表明,邻域类型对林业碳汇效率状态转移影响显著,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近邻效应,呈现"高高趋同,低低趋同,高带动低,低抑制高"的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野外-城市界域森林火险时空演变趋势及火险等级划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野外-城市界域(WUI)人类活动密集,火灾风险极大,在该区域进行森林火险的合理性评价和时空演变趋势分析,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近郊九龙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火险驱动因子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研究区2004、2009、2014、2019年森林火险指数,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探究森林火险指数的变化趋势及空间聚集性,并基于历史火情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模型验证火险区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1)九龙山林场内火险指数整体的集聚特征变化较大,61.58%的区域火险指数不显著增加,5.62%的区域微显著增加,32.80%区域为不显著减少和微显著减少.(2)森林火险指数空间上呈正相关,森林火险高值聚集区域分布于东部低海拔地区,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减少4.89%,低值聚集区域分布于西部高海拔地区,面积减少2.19%.(3)森林火险区划结果显示,九龙山林场森林高火险区域面积占比最小,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高火险区覆盖范围扩大.(4)区划合理性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森林火险等级空间分异性较好,与实际火点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结果较好的反应了研究区森林火险时空格局变化,为九龙山林场进一步合理规划防火设施布局,加强火险管控力度,完善防火应急能力奠定数据基础,提示管理部门应加强防火宣传,以最大限度发挥九龙山的生态环境效益,保障林区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放牧压力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化放牧压力,并选取合理的模型探究放牧对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和策略,以实现草畜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活力-组织力-弹性-生态服务"(VORS)模型,构建起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体系,评估了 2000-201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健康系统水平,并采用Moran's I探讨放牧压力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放牧压力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放牧强度格局高值区域主要为内蒙古草原地区,低值区域主要为陕西高原地区.(2)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3)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5年呈现负相关影响关系,但影响力度在变小.(4)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2000-2015年,正向驱动空间集中在内蒙古、辽宁以及山西省区县;负向驱动空间集中在陕西省、甘肃等区域,同时影响强度持续增强.研究通过不同区县、不同的草原的反应状况,提出放牧政策的不同实施建议,致力于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演变、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北京外来入侵植物问题尤其突出,但其入侵和扩散的时空规律、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给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厘清入侵植物在北京的动态规律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制定应对措施,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植物侵害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已有文献、专著和相关数据库信息,重新构建了北京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分析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构成特征、入侵特点及危害,采用GIS、SPSS相关软件分析外来入侵植物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特点,并与社会经济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共 101 种,菊科植物最多;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原产地主要是美洲;主要入侵途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意和无意引入;传播扩散活动多数依赖结实量大的特点;均会挤占本地种生态位;超过 1/5属于国家重点关注防控的外来入侵植物;(2)不同时间阶段年均植物入侵数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经历了低、高和稳定 3 个阶段,入侵植物累计种数与历史事件累计次数、人口、货运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呈极显著正相关;(3)空间分布格局中丰富度分布和密度分布的热点地区不同,入侵植物密度与常住人口密度、绿化覆盖率呈极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入侵植物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除了受其自身入侵性的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应预防、控制、消灭三管齐下,综合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