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性易栓症5例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易栓症(IT)患儿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收治的IT患儿进行研究,并随访。结果:符合IT诊断标准的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确诊年龄为7岁~13岁6个月。5例患儿中,2例先天性蛋白C缺陷症,先天性蛋白S缺陷症、抗活化蛋白C抵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症各1例。5例患儿均有肺栓塞,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有心脏血栓和动脉栓塞。易栓症实验室检测1例蛋白C水平明显减低,1例蛋白S水平明显减低;2例患儿急性期抗磷脂抗体阳性,但3~6个月后复查为阴性。遗传学分析2例为 PROC基因变异,1例 PROSI基因变异,1例 F5基因变异,1例 FGA基因变异。患儿均行长期抗凝治疗,其中4例行华法林治疗,1例行利伐沙班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中,1例患儿自行停用抗凝药物1个月后在感染诱因下出现血栓复发。 结论:IT患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一样,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易栓症实验室检测存在局限性,基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IT患儿需长期抗凝治疗,以减少VTE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ERPINC1基因缺陷导致的AT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事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2例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探讨SERPINC1基因突变与静脉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本文研究类型为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病例系列。收集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AT缺陷患者临床资料,在患者治疗前,采集血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AT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AT:Ag)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SERPINC1基因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测序予以验证。分析SERPINC1基因突变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统计占比。结果:12例患者的AT:A在30%~66%,均明显下降,7例患者的AT:Ag 同步降低,表现为Ⅰ 型AT缺陷,5例患者AT:Ag在参考范围,表现为Ⅱ 型AT缺陷。共发现12种SERPINC1基因突变,其中6种杂合突变c.456_458delCTT(p.phe121del)、c.318_319insT(p.Asn75stop)、c.922G>T(p.Gly276Cys)、c.938T>C(p.Met281Thr)、c.1346T>A(p.Leu417Gln)和c.851T>C(p.Met252Thr)为首次发现的突变位点。12例患者均有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其中3例患者包括2例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和1例单杂合突变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下,青壮年时期即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其他9例患者合并有其他易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吸烟、妊娠和制动。结论:SERPINC1基因缺陷导致的AT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事件,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管理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妊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复杂,严重影响妊娠期安全,备受关注。我们通过总结门静脉高压症的分类,综合妊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证据及专家共识,总结出妊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与管理策略。妊娠加重门静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门静脉高压使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增加。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病情明确且稳定的情况可妊娠,备孕期间应注重多学科会诊,完善内镜检查、易栓因素和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及高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妊娠期积极预防及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宜采取个体化的分娩时机与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易栓症的诊断思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易栓症不是特定的临床疾病,而是一种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使得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状态,易栓症导致的儿童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加,及时识别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症状及体征、熟悉并掌握易栓症的病因、诊断和筛查的指征对儿童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改善预后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家系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12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家系12例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抗原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缺失突变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结果:12例先证者的PC活性均明显下降(18%~55%),其中10例先证者的PC抗原水平显著降低(13%~58%)。共发现11种PROC基因突变,其中c.383G>A(p.Gly128Asp)、c.997G>A(p.Ala291Thr)、c.1318C>T(p.Arg398Cys)和c.532G>C(p.Leu278Pro)4种杂合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4种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区域(EGF)、1种突变在EGF和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之间的激活肽区域;缺失突变(p.Met364Trp fsX15和p.Lys192del)2种,其余为错义突变。有3例无亲缘关系的先证者检出p.Phe181Val和p.Arg189Trp纯合或杂合突变。所有基因突变可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其中2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先证者有9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2例有不良妊娠表现、1例出现紫癜。结论:PROC基因缺陷导致的PC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磷脂综合征是获得性易栓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确诊需要与其他易栓性疾病特别是遗传性易栓症相鉴别。本文报道1例疑似抗磷脂综合征,但最终通过患者及其家系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反复出血起病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5岁,2021年6月10日因"左上肢瘀斑9个月余,左侧胸壁瘀斑7个月余"第一次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瘀斑,伴局部隐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无异常,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7个月前患者左侧胸壁出现类似瘀斑,未行特殊治疗。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齿龈出血,就诊于外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80 s,凝血酶时间(TT)32.50 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30 g/L,D-二聚体32.07 mg/L,输注血浆、止血药物后好转出院。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查体:左上肢可见1个15 cm×15 cm的瘀斑,左侧胸壁可见1个15 cm×10 cm瘀斑,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示:RBC 4.53×10 12/L,HGB 133 g/L,WBC 9.15×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5%,PLT 105×10 9/L。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活动度42%,PT 21.80 s,APTT 49.90 s,FIB<0.60 g/L,TT 32.40 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 μg/ml,血浆D-二聚体>10 000 ng/m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百分比290%。血电解质示钙2.35 mmol/L,钾3.54 mmol/L,磷0.91 mmol/L,氯101.70 mmol/L。尿液及大便隐血均阴性。查凝血因子示活性均轻度减低。抗磷脂抗体谱正常,抗增殖细胞抗核抗体(+),其余自身抗体阴性。易栓症筛查示蛋白C活性76%,蛋白S活性10%。全脊柱核磁共振示颈、胸、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变性并L5/S1轻度膨出、腰骶部软组织水肿。骨盆X线示双侧髋关节退行性变。血管超声检查示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四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腘静脉附壁血栓形成。骨髓细胞检查示粒系成熟加速,浆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示异常浆细胞占0.77%。免疫固定电泳可见单克隆IgG及λ轻链条带。免疫球蛋白测定:IgG 18.40 g/L、λ轻链17.10 g/L、M蛋白带可疑(β区带)。骨髓细胞FISH检测分析未见异常。腹壁皮肤活检刚果红染色阴性。出凝血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NGS)检测:1号染色体109510247外显子发生杂合变异。入院后根据相关检查考虑诊断: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凝血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软组织感染;皮下血肿;颈椎退行性病变;三尖瓣关闭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易栓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文报道了1例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年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血栓性病变,经血栓抽吸后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见夹层及有意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后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复查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血栓消失。后该例患者经基因筛查确诊为易栓症,术后予以抗栓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血栓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波三折的静脉血栓栓塞症-PROC基因纯合变异1例家系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对PROC基因纯合变异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2代4名)血标本,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PROC基因筛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分别以"PROC基因""PROC基因相关肺栓塞""PROC基因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ROC基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及"PROC gene""PROC gene associated with pulmonary embolism""PROC gene associated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PROC gene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为检索词,检索截至2022年1月的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和其弟弟第7外显子存在c.577_579del纯合变异,其父亲和母亲均为c.577_579del杂合变异。先证者表现反复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患者尚未出现明显血栓事件。先证者D-二聚体水平与利伐沙班剂量呈负相关,帮助确定利伐沙班合适剂量。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3篇,英文文献93篇,包含家系调查23篇,共纳入先证者30例,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为35岁,部分为复发性血栓栓塞及少见部位栓塞,多是杂合变异。结论:本家系发现PROC基因c.577_579del纯合变异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密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防止其反复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重视年轻VTE患者基因分析,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医院获得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医院获得性肺栓塞,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威胁患者健康的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高龄、肥胖、VTE家族史、严重创伤、骨盆/髋关节/长骨骨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卒中、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脏衰竭、严重肺部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严重炎性疾病、易栓症、VTE病史制动、手术、血管有创性操作、固定肢具、放/化疗、雌激素替代治疗、重症监护等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重视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可降低患者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