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 LOS)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VLBWI中诊断LOS的病例107例作为病例组,采用1∶1比例选择同期住院非感染VLBWI作为对照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患儿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OS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期间VLBWI的LOS发生率为8.6%(107/1 239)。107例LOS新生儿中治愈87例,治愈率为81.3%。LOS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精神反应差(83例,77.6%)、腹胀(77例,72.0%)和呼吸困难(76例,71.0%);最常见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是C-反应蛋白升高(76.6%,82/107)。血培养阳性共45例(42.1%,45/107),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71.1%,32/45),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机械通气( OR=21.181,95% CI:1.542~290.948, P=0.022)、喂养不耐受( OR=12.480,95% CI:2.602~59.856, P=0.002)、出现LOS临床表现前联用抗生素( OR=22.457,95% CI:3.933~128.237, P<0.001)、出现LOS临床表现前抗生素使用时间( OR=1.388,95% CI:1.158~1.663, P<0.001)是VLBWI发生L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VLBWI的LOS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以C-反应蛋白升高最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机械通气、喂养不耐受、出现LOS临床表现前联用抗生素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的VLBWI更容易发生L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脓毒症发生概况及其不良预后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晚发型脓毒症(LOS)的发生概况及其不良预后。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收集并分析2018至2021年3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 639例VLBWI的一般资料、围生期情况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LOS,分为LOS组和无LOS组,LOS组根据是否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化脓性脑膜炎分为3个亚组。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OS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结果:6 639例VLBWI中男3 402例(51.2%),发生LOS 1 511例(22.8%),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及超早产儿LOS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92/1 176)和34.2%(378/1 105);LOS组死亡157例(10.4%),其中LOS并发NEC组死亡48例(2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OS并发NEC组与病死率和3~4级脑室内出血(IVH)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的增加均相关( OR=5.27、2.59、3.04、2.04,95% CI 3.60~7.73、1.49~4.50、2.11~4.37、1.50~2.79,均 P<0.01);LOS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组与病死率和3~4级IVH或PVL、中重度BPD发生率的增加均相关( OR=2.22、8.13、3.69,95% CI 1.30~3.77、5.22~12.67、2.49~5.48,均 P<0.01),而LOS不并发NEC或化脓性脑膜炎组仅与中重度BPD发生率的增加相关( OR=2.20,95% CI 1.83~2.65, P<0.001)。排除污染菌后,血培养阳性共456例,其中革兰阴性菌265例(58.1%),革兰阳性菌126例(27.6%),真菌65例(14.3%);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47例(32.2%),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2例(15.8%),再次为大肠埃希菌39例(8.6%)。 结论:VLBWI的LOS的发生率较高,常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LOS与中重度BPD不良预后相关,并发NEC时预后差,病死率最高,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时增加脑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肠道菌群与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关系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晚发型败血症(LOS)及肺炎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特点及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LOS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的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LOS的早产儿作为病例组( n=8),同时选取诊断为肺炎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 n=8)。收集16例早产儿入院第1次的粪便样本并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区域DNA,使用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 结果:(1)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间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LOS组和对照组早产儿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以肠球菌属、埃希菌-志贺菌属等兼性厌氧菌为优势菌群。进行Metastas统计分析,两组在门水平上菌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在目、科、属、种水平进行Metastas统计分析,LOS组放线菌目、消化链球菌科、梭菌属相对丰度高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4)LOS组葡萄球菌相对丰度大于对照组,但Metastas统计分析显示两组葡萄球菌相对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8例LOS中有3例早产儿血培养阳性,分别为无乳链球菌、缓症链球菌、粪肠球菌。粪肠球菌属于肠球菌属,而肠球菌属在LOS组属于优势菌属。 结论:不同部位感染对早产儿肠道微生态存在影响。LOS与肺炎早产儿肠道菌群构成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对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继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对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早产儿继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LOS早产儿。根据是否继发NEC,分为NEC组(11例)和无NEC组(69例)。记录围产期情况以及LOS初期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培养结果,计算血红蛋白下降值(LOS发生前血红蛋白浓度-LOS初期血红蛋白浓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组间围产期因素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培养结果的差异,采用二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LOS继发NEC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这些危险因素对LOS继发NEC的预测价值。 结果:(1)NEC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等围产期因素与无NE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NEC组LOS初期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C-反应蛋白和血红蛋白下降值高于无NEC组[分别为11.7 fl(10.9 ~12.6 fl)与10.7 fl(10.3 ~11.6 fl), Z=-2.773;33.3 mg/L(21.3 ~92.9 mg/L)与13.5 mg/L(4.7 ~27.3 mg/L), Z =-2.662;25.0 g/L(18.0 ~36.0 g/L)与13.0 g/L(1.0 ~19.0 g/L), Z =-3.803; P值均<0.01]。(3)二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OS初期MPV升高( OR=3.213,95% CI:1.104~9.354, P=0.032)和血红蛋白下降值大( OR=1.153,95% CI:1.057~1.257, P=0.001)是LOS早产儿继发NEC的独立危险因素。(4)MPV联合血红蛋白下降值对LOS早产儿继发NEC的预测界值分别为11.2 fl和14.0 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0.71。 结论:MPV联合血红蛋白下降值也许有助于在LOS早期预测NEC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极早产儿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影响: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HDP)对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山东新生儿协作网,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多中心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评估协作组中35家医院(包括26家综合医院、9家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早产儿。根据极早产儿母亲是否发生HDP,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HDP组和非HDP组。采用单因素 χ2检验、 t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DP对其死亡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1)研究期间,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极早产儿3 659例,其中男2 021例(55.2%),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434例(11.9%),超低出生体重儿433例(11.8%);母亲HDP患病率为24.4%(892/3 659)。(2)与非HDP组相比,HDP组3~4级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Ⅱ期及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低[7.8%(70/892)与12.9%(356/ 2 767), χ2=16.514;10.0%(89/892)与13.6%(377/2 767), χ2=8.074],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2%(64/892)与3.8%(105/2 767), χ2=17.49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1.8%(730/892)与72.9%(2 018/2 767), χ2=28.623]、早发型脓毒症[31.4%(280/892)与27.4%(758/ 2 767), χ2=5.300]、晚发型脓毒症[16.6%(148/892)与12.4%(344/2 767), χ2=10.029]、宫外生长发育迟缓[50.2%(448/892)与25.3%(700/2 767), χ2=191.387]、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10.5%(94/892)与4.6%(126/2 767), χ2=42.749]、早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6.0%(143/892)与7.6%(210/2 767), χ2=11.295]、低血糖症[14.2%(127/892)与8.9%(247/2 767), χ2=20.734]、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5.7%(140/892)与7.0%(193/2 767), χ2=62.002]的发生率较高( P值均<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P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OR=1.695,95% CI:1.043~2.755, P=0.03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OR=1.389,95% CI:1.066~1.809, P=0.015)、宫外生长发育迟缓( OR=1.368,95% CI:1.081~1.731, P=0.009)、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 OR=1.593,95% CI:1.054~2.407, P=0.027)、早发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OR=1.950,95% CI:1.127~3.375, P=0.017)、低血糖症( OR=1.455,95% CI:1.074~1.970, P=0.016)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OR=1.799,95% CI:1.260~2.568,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是3~4级IVH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659,95% CI:0.461~0.941, P=0.022)。 结论:HDP对极早产儿生后多系统功能状态均产生影响,可增加呼吸、血液及内分泌、代谢等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是重度IVH的保护性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起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7 d)和晚发型败血症组(≥7 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共纳入GBS败血症新生儿42例,其中早发型组24例,晚发型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胎膜早破(>18 h)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发型组孕母产前GBS阳性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早发型组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58.3%),主要并发症为肺炎(66.7%)、休克(41.7%);晚发型组首发症状以高热(72.2%)、黄疸(61.1%)为主,主要并发症为脑膜炎(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早发型组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晚发型组治愈12例(66.7%),好转4例(22.2%),死亡2例(11.1%)。4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青霉素敏感,未发现GBS耐药菌株。 结论:早发型GBS败血症多以呼吸道症状急性起病,易合并肺炎、休克。晚发型多以发热、黄疸急性起病,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极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其对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胎龄<32周极早产儿的主要早产原因,以及这些因素对患儿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等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ino-Northern Neonatal Network,SNN)50家参与单位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胎龄<32周单胎极早产儿。根据早产的主要原因分为6组,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自发性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绒毛膜羊膜炎、产前出血和其他原因。采用 χ2检验、 t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早产原因组极早产儿的人口学特征、围产期情况,以及各导致早产的因素对患儿主要不良结局[院内死亡、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或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影响。 结果:(1)研究期间共纳入胎龄<32周单胎极早产儿5 351例,其中男性2 971例(55.5%),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682例(12.7%)。(2)5 351例极早产儿的早产原因依次为母体HDP(1 569例,29.3%)、自发性早产(1 450例,27.0%)、PPROM(1 174例,21.9%)、绒毛膜羊膜炎(599例,11.2%)、产前出血(361例,6.7%)及其他原因(198例,3.7%)。其中682例超早产儿的早产原因依次为自发性早产(236例,34.6%)、PPROM(145例,21.3%)、HDP(121例,17.7%)、绒毛膜羊膜炎(116例,17.0%)、产前出血(44例,6.5%)及其他原因(20例,2.9%)。HDP组出生体重最低[1 200 g(1 000~1 400 g), Z=437.20, P<0.001],而SGA[20.0%(314/1 569)]、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80.2%(1 258/1 569)]、母亲年龄≥35岁[38.0%(597/1 569)]及剖宫产比例[94.3%(1 480/1 569)]最高( χ2值分别为899.77、107.34、61.15和1 162.15, P值均<0.001)。绒毛膜羊膜炎组出生胎龄最低[29周(28~31周), Z=76.75, P<0.001];产前出血组5 min 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最高[15.5%(56/361), χ2=29.25, P<0.001]。(3)HDP组死亡、Ⅲ~Ⅳ级IVH和EOS发生率最低,而绒毛膜羊膜炎组最高[分别为4.9%(77/1 569)与13.9%(83/599)、5.2%(82/1 569)与14.7%(88/599),以及27.5%(432/1 569)与60.2%(361/599), χ2值分别为104.93、90.97和217.43, P值均<0.001]。HDP组EUGR和中-重度BPD发生率最高[分别为50.0%(746/1 569)和7.9%(118/1 569), χ2值分别为210.55和27.58],住院时间最长[42 d(31~54 d), Z=54.11]( P值均<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DP是中-重度BPD( OR=2.413,95% CI:1.462~3.981)和EUGR( OR=2.587,95% CI:1.854~3.610)的独立危险因素;绒毛膜羊膜炎是死亡( OR=2.126,95% CI:1.026~4.406)、Ⅲ~Ⅳ级IVH( OR=2.016,95% CI:1.050~3.871)和EOS( OR=3.846,95% CI:2.677~5.525)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胎龄<32周极早产儿的首位早产原因是母体HDP。胎龄越大,由该原因导致早产的患儿越多。HDP母亲所产的胎龄<32周极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EUGR和中-重度BPD发生率较高。绒毛膜羊膜炎更多见于较小胎龄的极早产儿,其死亡、早发脓毒症、Ⅲ~Ⅳ级IVH等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发生时间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发生时间与不良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12年3至8月于北京市2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0个重症监护病房(ICU)发起的北京市急性肾损伤调查(BAKIT)研究。选取入住ICU时间超过24 h,且在ICU期间同时诊断脓毒症和急性肾损伤者653例,其中男414例,女239例,年龄(68.2±17.0)岁。根据SA-AKI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早发AKI(E-AKI)组(入ICU后48 h内发生AKI)和晚发AKI(L-AKI)组(入ICU 48 h后发生AKI),主要结局为主要肾脏不良事件(MAKE),包括30 d内全因死亡、依赖肾脏替代治疗或血肌酐未恢复到基础值的1.5倍以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AKI的发生时间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653例SA-AKI患者中E-AKI组423(64.8%)例,L-AKI组230(35.2%)例,405(62.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MAKE,301(46.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E-AKI组患者相比,L-AKI组患者AKI 3级比例[55.7%(128/230)比40.2%(170/423), P<0.001]、MAKE发生率[72.6%(167/230)比56.3%(238/423), P<0.001]及住院病死率[55.2%(127/230)比44.1%(174/423), P=0.001]更高,且L-AKI组MAKE的发生风险增加2.55倍( OR=3.55,95% CI:1.94~6.04),住院死亡风险增加1.84倍( OR=2.84,95% CI:1.44~5.60)(均 P<0.05)。 结论:与E-AKI患者相比,发生L-AKI的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resepsin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发展中国家,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近年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标记物,即Presepsin(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sCD14-T).其在成人脓毒症诊断与评价的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意义,因此在生物标记中,Presepsin很可能是反映机体脓毒症严重程度的最好指标.该文就Presepsin本身及其在新生儿败血症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早发型和晚发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早发型和晚发型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GBS败血症新生儿,根据败血症发生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7 d)和晚发型败血症组(≥7 d),对两组新生儿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确诊GBS败血症新生儿50例,其中早发型败血症组39例,晚发型败血症组11例.早发型败血症组出生体重低于晚发型败血症组,胎膜早破比例、病理性黄疸发生率高于晚发型败血症组(12/39比0/11、37/39比3/11),发热比例低于晚发型败血症组(15/39比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值均高于早发型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儿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均对青霉素和万古霉素敏感.早发型败血症患儿死亡1例.结论 早发型GBS败血症新生儿起病凶险,临床症状典型;晚发型GBS败血症起病相对隐匿,并发症多且易合并神经系统异常等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