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大连骆驼山早更新世巨副驼头骨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扩散到旧大陆的骆驼只有一个族(Camelini)的两个属:副驼(Paracamelus)和骆驼(Camelus).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化石骆驼,一直被认为是起源于北美的Megatylopus之类的大型骆驼,然后扩散到旧大陆其他地区,最后演化成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及双峰驼(C.bactrianus).但也有学者认为骆驼属起源于非洲.最近在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第四纪堆积剖面的第4层中出土了一些骆驼化石,其中1件破损的头骨和带有两枚下臼齿的残破下颌骨经研究被归入巨副驼.根据对巨副驼及其他副驼种的地理及年代分布的研究,巨副驼的直接祖先应该类似于晚上新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体型稍小的阿氏副驼(P.alexejevi)或相似类型.大连出产的巨副驼在形态及大小上与诺氏驼接近,但其齿列长度略大于诺氏驼且明显大于野生双峰驼(C.ferus)及单峰驼(C.dromedarius).而巨副驼与诺氏驼在地理分布上的重叠范围较大,时代分布上呈先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巨副驼是诺氏驼的直接祖先,巨副驼在中更新世晚期通过P3收缩或简化及p3消失而演化成诺氏驼.综合化石层位的古地磁测年及花粉分析结果判断,巨副驼在早更新世的1.1~1.52 Ma期间栖息在大连半岛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堆积中的刺山鼠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描述了安徽繁昌和江苏泗洪新发现的晚新生代堆积物中的刺山鼠科化石.化石共有两属3种,即产自安徽、江苏的中华新来鼠(新种)(Neocometes sinensis sp.nov.)和产自安徽的大新来鼠(新种)(N.magna sp.nov.)及猪尾鼠未定种(Typhlomys sp.).安徽繁昌的材料来自裂隙堆积,采样时未作分层处理,对单个化石属种很难进行准确的时代确定;但根据所采集化石的组分和上下层位保存的颜色与埋葬方式上的差异,推测Neocometes的时代为中新世,而Typhlomys可能较晚.Neocometes属的出现和典型中新世动物成员的存在,表明繁昌这一含古猿的裂隙堆积中含有大致与江苏泗洪动物群和山东山旺动物群相当、甚至可与泰国中新世动物群对比的啮齿动物组合.新种牙齿的形态特征显示,Neocometes属在亚洲经历了个体迅速增大,齿冠增高,齿脊增强,上臼齿外脊和下臼齿内脊逐渐发育的过程,与该属在欧洲的演化趋势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西北新生代犀牛古生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牙齿釉质的全样和系列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甘肃临夏盆地25~2.5Ma期间犀牛的食性和环境.其结果支持先前根据牙齿和头骨-肢骨形态做出的一些推断,并对部分属的古生态提出了新的看法.同位素结果支持如下的推断:晚渐新世的巨犀Paraceratherium生活于森林环境,而与其共生的异角犀Allacerops柄息地相对开阔,食性特化程度低;中中新世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在开阔领地上取食草本植物,而同时代的奇角犀Alicornops在森林环境中具有更特化的食性;晚中新世的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在开阔的稀树草原上取食草本植物.与先前认为无鼻角犀Acerorhinus和额鼻角犀Dicerorhinus生活于森林化环境的推断不同,数据指示这两种犀牛也生活于开阔的稀树草原环境.同位素结果未能得出伊朗犀Iranotherium的确切生活环境,但支持先前认为它特化为C3草本植物取食者的推断.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唇犀Chilotherium在晚中新世的大多数时间内是森林生活者,但其在晚中新世末期占据了更开阔的环境.此外,分析结果与先前的推断一致,即上新世的山西犀Shansirhinus和更新世的披毛犀Coelodonta是开阔生活环境中的食草者.最后,碳同位素数据支持在此项研究中的所有犀牛都是纯C3取食者,确认C4植物不是临夏盆地25~2.5 Ma期间植被的重要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海可可西里盆地雅西措组介形类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青海可可西里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沉积盆地.然而对于该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时代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可可西里盆地南侧雁石坪地区雅西措组中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该介形类动物群对青藏高原腹地新生代生物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可可西里盆地南侧雁石坪地区通天河剖面进行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分析,获得652枚介形类壳体,鉴定识别出14属48种,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介形类组合带,即Austrocypris cf.posticaudata-Candoniella albicans-Leucocythere tropis组合带和Ilyocypris errabundis-Darwinula stenimpudica组合带.通过与柴达木盆地、伦坡拉盆地、江汉盆地以及渤海湾沿岸等地区的介形类生物地层进行区域对比研究,推测可可西里盆地通天河剖面雅西措组的沉积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鼠平)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新种化石材料即是从甄选的典型剖面中采集的.(鼠平)亚科和鼢鼠亚科由于演化趋势明显并且容易量化、演化速率快,对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鉴于此,对产自泥河湾盆地的(鼠平)亚科三个新种(泥河湾模鼠Mimomys nihewanensis sp.nov.、简齿松田鼠Pitvmys simplicidens sp.nov.、前中华波尔索地鼠Borsodia prechinensis sp.nov.)及鼢鼠亚科两个新种(稻地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daodiensis sp.nov.、铺路上新鼢鼠P.puluensis sp.nov.)进行了简要记述,以期对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框架的建立有所帮助,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提供新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蒙古哈拉津胡舒晚中新世动物群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气候变化与早期兔形类的演化:基于内蒙古Ordolagus新材料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早渐新世是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哺乳动物群转换事件,在欧洲称之为"大间断",在亚洲则为"蒙古重建".然而,关于渐新世哺乳动物各谱系的形态变化尚缺少详细探讨.兔形目是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低的类群之一,在全球的化石记录中很常见,尤其是在亚洲.渐新世时,许多古老的始新世兔形类灭绝并被更进步的类群所取代.内蒙古的新发现及对老标本的再研究使我们得以修订鄂尔多斯兔(Ordolagus)(亚洲常见的兔形类,可能源自中-晚始新世的戈壁兔Gobiolagus).在内蒙古,我们识别出Ordolagus在早渐新世初期就已存在.与亚洲和北美的同期或稍早的兔形类的对比表明,Ordolagus具有一些显著的牙齿形态特征(p3下前边尖发达,颊齿完全高冠,p4-m2下三角座和下跟座舌侧相连等),这些也是现生兔形类的主要特征.Ordolagus中这些特征的出现与重大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同步.对亚洲早期兔形类的进一步研究,并参考其他小哺乳动物与区域气候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兔形类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泥河湾盆地三棵树遗址ESR年代学
编辑人员丨2023/8/5
泥河湾盆地因发育良好的晚新生代湖相地层、丰富的旧石器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而广受关注.盆地内已发现旧石器遗址100余处,被学术界称为"东方奥杜韦(Olduvai)峡谷".由于缺乏合适的年代测定方法,许多重要的遗址,尤其是中更新世时间段的遗址缺乏年龄数据,如三棵树遗址,使得旧石器遗址研究少了时间轴合理的年代学框架.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年技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地质学界的广泛认可.对于中更新世遗址年龄的测定,ESR测年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石英Ti-Li心ESR法对三棵树遗址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独立年代测定,得到三棵树遗址文化层的年龄为599±70kaBP.该年龄对于了解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年代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aereutes tingi,中华貉N.sinensis,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锯齿虎属(未定种)Homotherium sp.,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houfenense,额鼻角犀属(未定种)Dicerorhinus sp.,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副驼属(未定种)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复苏过程:多样性、壳饰演化与古生物地理区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最重要的底栖生物类群之一,然而该门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中遭受巨大的打击,在中、新生代海洋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为了评价大灭绝对腕足类宏演化过程的影响,本文聚焦于大灭绝后的复苏过程,从多样性、壳饰演化、古地理区系三个方面分析全球腕足动物的复苏过程与模式.多样性统计表明,腕足类的属级分异度大灭绝后大幅降低,在安尼期快速上升,并在诺利期达到三叠纪最高水平.相较于晚三叠世的新生分子,多数早三叠世的新生属种消亡更快,多为短延限分子.早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腕足类各个目的壳饰演化趋势迥异,说明并非受同一因素控制;壳饰的发育程度与被捕食压力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不同腕足目自身的演化历史对壳饰变化具有更显著的影响.网络分析发现腕足类的古生物地理分区性在大灭绝后显著下降,至奥伦尼克期才再次出现分异现象.中三叠世各地出现大量土著分子,使腕足类古生物地理分异性更加明显,甚至可能超过了大灭绝前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