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归普氏野马核心区黑腹胃蝇疫源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黑腹胃蝇是新疆荒漠草原优势种马胃蝇,对放归至当地普氏野马构成了严重威胁.该蝇将卵产在牧草上并以此感染采食者——马科动物,其幼虫于宿主消化道营寄生生活,至三龄老熟幼虫随宿主粪便进入环境化蛹,成为当年新的疫源.于黑腹胃蝇幼虫两个发生峰期(4—5月和8月)对普氏野马核心区新鲜粪便和黑腹胃蝇幼虫点位进行了调查,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固定核域法(FKE)计算粪便分布范围,并通过核密度分析(KDE)辨识幼虫聚集区域和特征.结果表明:(1)在黑腹胃蝇种群第一、第二峰期,野马采食草场拥有最多的胃蝇幼虫采集占比(57.25%、41.94%),其次是驴道、山坡、水源地区域;(2)最小凸多边形法(95%利用率)和固定核域法(95%利用率、0.006带宽值)均能较好估算野马粪便分布范围,第一峰期普氏野马粪便范围(60—70km2)稍大于第二峰期(50—60km2).在所调查的八个水源地,两个发生高峰期均包含红柳、5号、6号3个水源地,并形成了以水源地为重要支撑点、依托毗邻草场交叉传播的连续、非均匀疫源地分布特点;(3)水源地附近草场具有更高的黑腹胃蝇幼虫分布密度,但其在第一、第二峰期空间位置存在一定差异,至最近水源地平均距离分别为(1367±831)m、(1756±1297)m.荒漠草原水源地及其毗邻草场是普氏野马活动和聚集的主要场所,由此成为黑腹胃蝇发生的重要平台,承载着"黑腹胃蝇-牧草-马科动物"演绎关系.普氏野马既是马胃蝇寄生的受害者也是马胃蝇的传播者,其与水源地的紧密关系使之成为当地马胃蝇蛆病流行的重要参与者.黑腹胃蝇种群双峰发育增加了宿主感染机率,加重了当地马科动物感染程度,这也是该地区普氏野马连续重度感染黑腹胃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圈养普氏野马对夏季高温生理应答的非损伤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圈养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对夏季高温刺激的生理应答,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和放射性免疫法,随机选取5个圈养家族群中的成年雄马、成年雌马和成年带驹雌马各5匹,对其夏季高温期粪便内糖皮质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代谢产物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普氏野马在夏季高温期间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激素水平;(2)不同类群的糖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60=22.885,P<0.001),成年雄马>成年雌马>成年带驹雌马;(3)不同类群的T3代谢产物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37.780,P<0.00l),成年雌马>成年雄马>成年带驹雌马;(4)3组组内不同应激程度(THI> 28.9 vs.THI≤28.9)下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别与应激程度不存在交互作用.鉴于圈养普氏野马在夏季高温期不同类群的生理应答水平不同,建议对野马分组、分圈进行管护,防止高温造成意外损失;同时,建议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对罔养普氏野马生理状况进行监测,为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生存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引入普氏野马繁殖成效与种群生存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安西自然保护区放归的普氏野马是一个孤立封闭的小种群,种群数量增长极其缓慢,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捕食压力和近交衰退.因此,对这个种群制定长期的自然保护计划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对重引入普氏野马种群繁殖力和种群生存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安西保护区野马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是由低生育率 (44.3%) 和高幼驹死亡率 (43.4%) 造成,天敌捕食 (35.3%) 和疾病 (26.5%) 成为影响野马繁殖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普氏野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80.9%的幼驹出生在5月和6月; (2) 种群生存力分析 (PVA) 预测本放归野马种群未来100年的灭绝概率是60%,野马种群数量达200匹以上才能保证100年后90%的存活率; (3) 参数敏感度分析显示,外部因素——狼袭对保护区野马种群的灭绝和种群数量最具影响力,其次是决定生殖成功的内部因素——生育率、最大繁殖年龄; (4) 保护区野马小种群效应明显,疾病和幼驹羸弱而死亡的比例高 (分别为26.5%和8.8%),合理的补充新个体是降低种群灭绝风险长期的管理对策;同时,减小狼对野马的捕食压力,加强幼驹的保护,是目前改善本区内普氏野马小种群生存状态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引入地生境对普氏野马胃肠道寄生虫疾病感染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野生动物重引入是保护濒危种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重引入放归地存在的疾病风险会影响重引入物种的健康并导致重引入项目的失败.疾病风险评估是用于识别、确定风险因子优先级和设计防控策略以应对风险的重要方法.为评估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重引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疾病风险,本研究在传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保护区内4个村庄83份家养马科动物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结果,进行专家赋分,确定威胁因子并评级,对影响普氏野马种群健康重要因素之一的寄生虫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本研究共确定了 44种胃肠道寄生虫疾病,病原体分别隶属于5纲7目8科19属;其中高风险寄生虫疾病10种,中风险13种,低风险21种.小井村、奎素村和滴水村均为低风险区域,而厂汉脑包村属于高风险区域.重引入地周围的家马(E.caballus)和家驴(E.asinus)有与放归普氏野马交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但经严格的防控措施后,可以放归普氏野马.建议保护区内村庄限定家养马科动物活动范围,定期为家畜驱虫并清理圈舍,严格实行禁牧政策,增设远离村庄的普氏野马水源地,并对放归后普氏野马种群的寄生虫疾病进行长期监测与防控,从而有效防止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普氏野马GH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是现存的马中唯一的的野生亚种.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大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对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其明显.为了更好的保护普氏野马,提高其野外生存与繁殖能力,本研究利用PCR技术首次获得了普氏野马 GH 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探明普氏野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的结构特点以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结果显示,普氏野马GH基因所在基因组DNA全长为1 577 bp,经BLAST比对后,发现普氏野马与家马(GenBank:EU939446.1)GH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 99.68%,属于同源序列.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为 152 个,分子量为17 638.54 Da,理论等电点为 9.01,带负电荷的残基总数(Asp+Glu)为 19 个,正电荷残基总数(Arg+Lys)为 23 个,分子式为C790H1274N216O226 S7.普氏野马GH蛋白属于细胞外蛋白,含有生长激素样结构域,不具有相关跨膜结构,其含有信号肽的可能性为 0.35%.这为普氏野马GH基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