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岩性背景区关键带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以贵州普定陈旗流域和福建九龙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个不同岩性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究了地球关键带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环境效应.结果显示,普定浅层土壤重金属Cr、Zn、Ni、Cu和Pb含量均高于九龙江流域,主要受淋滤作用和地质背景控制.普定土壤中大部分重金属在耕地、灌丛和弃耕地高于草地和次生林地,九龙江流域部分重金属含量在废弃茶园高于林地,与两个流域大气沉降和农业活动密切相关.普定土壤稀土含量(145~248 mg·kg-1)高于九龙江流域(51~173 mg·kg-1),普定土壤稀土与喀斯特成土作用密切相关,而九龙江流域土壤稀土含量主要由成土母质决定.生态风险评估显示,普定土壤为轻微生态危害,九龙江流域林地也为轻微生态危害,而九龙江流域废弃茶园地表现出中等生态危害,重金属Cd生态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辽东山区秋季红枫树观赏期气候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研究气象要素对辽东山区红枫叶变红时间、变红程度的影响,提高景区观赏时间的准确性,利用2012~2021年本溪关门山景区、羊湖沟红枫树景区物候资料和当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建立辽东山区红枫观赏期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辽东山区红枫叶初始变红的时间与红叶始期前10 d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积温呈正相关;与前期7月份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8月份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相关关系建立3个预测红叶变色始期的方法:其一,通过红叶始期前3天低温天气预测,日最低气温8℃及以下时枫叶开始变色,6℃及以下时枫叶开始变红,4℃及以下时枫叶变红达到最佳观赏期;其二,通过红叶始期前10 d日最低气温、活动积温、日照时数的累加值建立短期预测模型,模型回代拟合率为88.8%;其三,利用7月平均最高气温和8月降水量建立了中期预测模型,模型回代拟合率为77.2%.辽东山区秋季红枫叶变观赏期的短期、中期气象统计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和可操作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贵州省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严重威胁.贵州省重金属污染有明显的地域性,全省铅、锌、汞、砷的污染较为普遍.农业种植区和矿洞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农业种植区和矿洞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密切有关,砷和锌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重金属元素.水环境中矿洞水存在汞污染,景区水存在镉、汞和铅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值显示矿洞水中汞,景区水中镉、汞和铅均达到严重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值显示景区水重金属综合污染等级最高.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以镉、汞和铅最为突出,潜在生态风险值显示所有研究区域内镉和汞、万山外其他区域的铅均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区域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风险等级很高.目前贵州省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源自地质背景含量及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以及采矿、金属冶炼、农业活动和污水灌溉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分析表明目前贵州省环境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且已经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人类活动时应做好环境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多重压力下生态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冬奥会这类重大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经济转型、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具有助推效应,而其带来的生态影响也不容小觑.近年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户外场馆的建设,冬奥会导致的生态风险愈加突出.然而,对于规模大、历时长的冬奥会复杂生态风险目前还缺乏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即相对风险模型,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评价冬奥会赛前准备阶段多重压力下的生态风险.选择2022年冬奥会崇礼赛区为案例区,构建压力-生境-终点三大要素组成的相对风险模型,将整个崇礼划为6个风险分区,辨识了冬奥会赛前阶段包括各种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因素的11类压力(威胁)、6类生境和4个评价终点,并确定了压力和生境的分级标准.压力分级评价结果显示,道路和交通活动的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是火灾.生境相对等级评价表明,河流栖息地的得分最高,得分最低的是湿地与景区滑雪场.从不同生态终点得分看,生物多样性的风险最高,娱乐休闲风险最低.总体区域风险评价表明,Ⅵ区四台嘴乡冬奥场馆核心区的风险得分最高,而风险最低的为Ⅲ区,包括石嘴子乡和驿马图乡.最后,对相对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优缺点.总之,尽管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方法模型仍被认为是评估和优先考虑多个资产的多重压力风险的稳健方法,也是决策者确定管理行动优先级的有用筛选工具.研究证明了相对风险模型方法评估2022年冬奥会主办地风险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崇礼区恢复工作的重点区域和压力,对冬奥会的可持续管理和地方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五台山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相互影响的生态效应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旅游对植被的影响对于景区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景观重要值(LIV)、物种多样性(SD)、群落结构比(PCS)、阴生种比值(NSP)、伴人种比值(PS)和旅游影响系数(TII)6个方面,构建了一套涉及4个层次、27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结合五台山景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方向上,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活动越来越少,植被景观依次由居民区、商业区或人工植被区向草本区、灌草区和乔灌草区的方向演替.相应地,LIV、SD、PCS、NSP和生态效应值(EIV)越来越大,PS和TII越来越小.(2)不同的植被类型,其景观特征明显不同.对于LIV、SD、PCS、NSP和EIV5个特征值的表征,草本区<灌草区<乔灌草区;至于PS和TII,草本区>灌草区>乔灌草区.旅游干扰下不同种群有不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中,青杨种群相对独特.(3)就整个台怀镇而言,旅游开发程度的空间格局是景点分布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景观对此有着明显的生态响应.不同方向上样地的数量就是旅游开发程度强弱的表征.正南和东北方向开发程度最强,其次是正北、东南和西南、正东方向,西北和正西方向最弱.(4)根据EIV,将整个区域分为四类区:Ⅰ类区为寺庙区、居民区和商业区,Ⅱ类区为草本区,Ⅲ类区是乔、灌、草的混合区,Ⅳ类区是乔灌草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8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周边常见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侵害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8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53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18年检获蜱种中长角血蜱检获次数最多;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城市宠物犬的蜱指数从2017年的0.04上升到0.15;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高于景区环境;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7月寄生蜱指数最高,游离蜱则以8月密度最高,两者的次波峰在4-5月,寄生蜱在9月还有1个小高峰.结论 我国人居环境周边长角血蜱较为常见;牛、羊是监测宿主中的优势宿主动物,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寄生蜱指数全年呈三峰曲线,游离蜱密度呈双峰曲线;城镇宠物犬的蜱指数较2017年有所升高,提示要加强对农村家养动物及其活动环境早春和年中的蜱类防制,城市宠物染蜱情况不容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泸沽湖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采用生态系统信息分类提取方法和景观指数方法对1990年至2015年泸沽湖风景区生态系统构成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析引起各类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为泸沽湖风景区进一步生态与环境规划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25年间,泸沽湖风景区内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地、水域和人居环境等五类生态系统,1990年至2005年,主要表现为农田、森林、草地3个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转化;2005年至2015年,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地、水域生态系统整体流向农田、人居环境系统.总体上泸沽湖景观破碎化与复杂程度呈下降趋势,连通性和整体性逐渐增强,但各生态系统类型之间比例差异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政策导向;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人类活动;水域生态系统变化主要驱动因素是湿地造林与人类活动入侵;人居环境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类用地需求的增涨.针对泸沽湖生态系统变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迪庆州黄杯杜鹃资源现状调查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迪庆州黄杯杜鹃8个自然居群的野外考察、调查记录和比较分析,充分掌握了黄杯杜鹃在迪庆州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黄杯杜鹃分布区域狭窄,居群间彼此孤立.在详尽阐述居群生境状况、居群及群落特征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后认为:修路、景区开发等人类活动,种子仅靠蒴果开裂的弹力和风力传播所致的范围局限,立地土壤中不同程度混合石砾导致种苗生长困难等综合原因,促使黄杯杜鹃资源处于易危状态.只有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回归引种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实现对黄杯杜鹃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短期森林康养对中老年人肺功能影响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短期森林康养对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研究目的明确调查对象为在瓦屋山森林公园核心园区旅游4 d及以上的非眉山市户籍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固定调查地点和调查时段,连续跟踪4~7 d,每日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测.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健康相关信息、景区运动相关信息以及景区民宿相关信息,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呼出肺活量25%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25%),呼出肺活量75%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75%).结果 有效调查对象80人.调查对象男女比例1:2;45~59岁中年人占23.7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76.25%;吸烟者占12.50%,男性多于女性;在医疗机构被明确诊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占11.25%,男性高于女性,被明确诊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占28.75%,男女无差异;87.46%的调查对象在景区内选择慢步走为主要活动方式;每天运动时长中位数为1.5~2.0 h,男女无差异;运动频率1~2次/d,运动感受以低强度为主,运动频率和强度男女均无差异;景区民宿环境整洁、安静,餐标统一,作息规律;中老年女性在公园内游玩5d FEV1.0升高0.03~0.04 L,FEF75%升高0.01~0.02 L/S,游玩6dFEF75%升高0.03L/S,游玩7 d FEV1.0升高0.06L,FEF75%升高0.01~0.04 L/S.结论 短期森林康养可能有助于中老年女性小气道阻塞和病变的缓解和逆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旅游干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旅游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了近40年来有关旅游干扰对土壤环境因子、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旅游干扰致使土壤紧实度、容重、pH、重金属含量升高,氮(N)、磷(P)、水分、有机质含量降低;旅游干扰导致地表植物的高度、盖度、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下降,伴人种植物增多;游客活动区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密度均小于缓冲区和背景区,土壤线虫、节肢动物对旅游干扰比较敏感;旅游干扰使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显著下降.旅游干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上述影响与游道、步道等游客活动中心地带的距离呈负相关.将来可构建旅游地生态数据库,从个体、细胞、分子等微观水平深入探讨旅游干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胁迫机理,发展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