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15a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15a(miR-15a)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标本及健康供体前囊膜组织标本各26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组织中miR-15a和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的表达。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细胞分别于0、10、20和5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miR-15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SIRT1、叉头转录因子3a(FOXO3a)、p53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簇(ROS)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将miR-15a对照和miR-15a抑制剂分别转染至HLEB-3细胞,在50 mmol/L葡萄糖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DCFH-DA检测细胞内源性ROS表达;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源性T-AOC、SOD、GSH-Px活性及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5a与SIRT1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转染组细胞内SIRT1、FOXO3a和p53蛋白表达。结果:miR-15a在正常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1±0.02,低于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的0.96±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231, P<0.001);SIRT1在正常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9±0.09,高于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的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64, P<0.001)。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细胞中miR-15a、FOXO3a和p53相对表达量增加,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ROS含量和MDA浓度增加,T-AOC、SOD和GSH-Px活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R-15a对照组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和MDA浓度高于miR-15a抑制剂组,T-AOC、SOD和GSH-Px活性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R-15a对照组SIRT1-3'-非翻译区(UTR)-野生型(WT)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78, P=0.004);2个组SIRT1-3'-UTR-突变型(MUT)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32, P=0.688)。miR-15a对照组细胞FOXO3a和p5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miR-15a抑制剂组,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5a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iR-15a能抑制高糖诱导下LECs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能力,其可能是通过抑制SIRT1表达从而上调FOXO3a和p53的活性,加重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一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FVA)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转甲状腺素蛋白( TTR)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19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汉族FVA一家系20名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眼科常规检查。其中5例9眼患者先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对病变玻璃体采样行刚果红染色,并观察术后1周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前节及眼底表现。抽取该家系20名成员外周静脉血各4 ml并提取DNA,先证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包括先证者在内的所有受检者的Sanger测序验证。采用ACMG指南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5例9眼患者中术前6眼BCVA为0.1~0.2,3眼为数指/50 cm;平均眼压为(15.18±1.32)mmHg(1 mmHg=0.133 kPa);9眼玻璃体絮状混浊;9眼晶状体后囊膜有白色"足盘样"点状颗粒附着。术中玻璃体切割标本经刚果红染色证实为淀粉样变性。术后1周,8眼BCVA为0.8,1眼为0.6;术后6个月6眼BCVA为0.8,2眼为0.6,1眼为光感;术后1周和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32±2.11)mmHg和(16.13±1.25)mmHg。玻璃体切割术后3~14年,8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5例30眼未发病成员中2例4眼检查不配合,其余13例26眼BCVA为0.8~1.0,平均眼压为(15.52±1.15)mmHg,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20名家系成员基因检测发现15例受检者 TTR基因发生杂合突变(p.Gly103Arg)。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评分为PS1+PM2+PP3,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结论:FVA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较高。 TTR基因杂合突变(p.Gly103Arg)可能是该FVA家系的变异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蛋白酶体β5过表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β5(PSMB5)过表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PSMB5,将其转染入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中,形成稳定表达(作为实验组),设pcDNA3.1空载体作为对照组。将2组细胞置于40 μmol/L H 2O 2环境下,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观察2组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40 μmol/L H 2O 2环境下,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可见,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细胞核明显皱缩、变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9.3±0.9)%和(15.7±1.9)%,均高于处理前的(5.9±0.8)%和(7.1±1.1)%,对照组凋亡指数比实验组的凋亡指数更高( t=3.742, P=0.008)。 结论::PSMB5基因过表达能有效提高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一家系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另外还常常伴有皮下神经纤维瘤、晶状体后囊浑浊、脑膜瘤、室管膜瘤、胶质瘤、脊髓肿瘤等 [1]。NF2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2.2, NF2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merlin蛋白功能异常或缺乏从而引起肿瘤生长 [2]。笔者现报道NF2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基因突变特点等资料,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ow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2岁5个月,系第2胎第2产,36周 +4顺产,有吸氧史、保温箱史及新生儿抢救史,出生时缺氧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患儿2个月(2018年5月8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就诊,行新生儿眼底筛查时发现双眼先天性白内障(见图1),行眼科A超和B超检查。A超测量双眼眼轴长度(Axis length,AL)均为17.98 mm,B超检查双眼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泪道冲洗示双眼泪道阻塞。患儿3个月(2018年6月11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全身麻醉下分别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发现双眼晶状体后囊膜发育不完全,且视轴区后囊膜局限性混浊,直径约3 mm;术后患儿配镜并行视觉训练,至6个月(2018年9月18日)时发现患儿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建议患儿于儿科会诊。儿科行全身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特殊面容,包括面容耳大、鼻梁高、下颌小,喉鸣音,四肢肌张力低下,右侧隐睾,下牙龈囊肿,尿常规检测见蛋白尿(+),肾脏B超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 OCRL基因上发现1个位于X染色体(chrX128696700)的半合子突变,为蛋白编码区的第1182位碱基(c.1182dutT)发生移位导致的氨基酸改变(p.A395Cfs*21),其父母均未检测出该基因异常,确诊Lowe综合征。2年来患儿一直于当地医院儿童康复科行康复训练及视觉训练。患儿于2020年8月3日至潍坊眼科医院就诊。入院后行心脏及肾脏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化验结果示:尿白细胞(+-),尿酮体(+-),尿蛋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略迟钝,无晶状体,后膜囊瞳完整,眼底检查不配合(见图2)。角膜映光检查:左眼注视,右眼外斜约20°;右眼注视,左眼外斜约20°。A超检查示右眼AL 19.20 mm,左眼AL 19.25 mm。双眼B超检查示: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见图3)。患儿分别于2020年8月4日及8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左右眼眼压(ICare回弹式眼压计)分别为18.9、19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眼球震颤较术前减轻,能追物。术后2周、4周、3个月复诊时较之前可更快抓取目标物体,行走时有效避开障碍物,患儿家属对治疗表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155在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靶向SIRT1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55对过氧化氢(H 2O 2)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其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的机制。 方法:取对数生长期HLE-B3细胞株,分别于0、50、100、200、400、800 μmol/L H 2O 2条件下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H 2O 2最佳作用浓度。将细胞分为6个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对照组细胞于100 μmol/L H 2O 2条件下培养,miR-155拟似物组、miR-155拟似物对照组、miR-155抑制剂组和miR-155抑制剂对照组细胞分别转染miR-155拟似物、miR-155拟似物对照、miR-155抑制剂、miR-155抑制剂对照并于100 μmol/L H 2O 2条件下培养。各组细胞培养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miR-155和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55对SIRT1的靶向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IRT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 结果:随H 2O 2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各不同浓度间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选取100 μmol/L作为H 2O 2的实验浓度。空白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良好;模型对照组细胞数量减少,部分存活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边界模糊不清;miR-155拟似物组细胞数量少于模型对照组,细胞固有形态发生改变;miR-155抑制剂组细胞数量多于模型对照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iR-155拟似物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ROS含量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SIRT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cl-2/bax明显降低、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R-155抑制剂组细胞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ROS含量、MDA浓度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SIRT1、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及bcl-2/bax明显升高、bax、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转染miR-155拟似物细胞的野生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41±0.07,明显低于转染miR-155拟似物对照细胞的1.00±0.11,转染miR-155抑制剂细胞的野生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1.98±0.17,明显高于转染miR-155抑制剂对照细胞的1.0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38、8.157,均 P<0.05);各转染细胞对突变型SIRT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结论:miR-155参与H 2O 2诱导的LECs氧化损伤,其过表达可靶向抑制SIRT1表达,发挥细胞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六个Lowe综合征家系七例患儿的临床特征与 OCRL1基因突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owe综合征临床特征、 OCRL1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例)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Low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 OCRL1基因突变检测。总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特征及 OCRL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共收集6个家系7例Lowe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7例患儿均有眼-脑-肾表现。其中5个家系6例患儿有先天性白内障和出生时肌张力减低,4例患儿伴眼球震颤,2例有先天性青光眼;另1个家系1例患儿无白内障,仅表现为晶状体变薄。6个家系患儿均有智力运动发育迟缓;有低分子量蛋白尿等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症状;血清肌酶(AST、LDH、CK、CK-MB)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 OCRL1突变,分别位于第10、13、16、18、22、23外显子,其中3个为新突变(c.891G>T、c.1682_1683insAA、c.2564_2567del)。 结论:本组病例 OCRL1新突变比例较高,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第1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儿临床表现较轻,可无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rf2信号通路在白内障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为晶状体的氧化应激损伤。大量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受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调控,Nrf2氧化防御系统是机体抗氧化损伤的主要防御系统之一。Nrf2信号通路的活性受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调控,Keap1介导Nrf2蛋白降解使其通路的激活受到抑制——依赖Keap1的调控方式。不少研究提示Nrf2信号通路还受其他方式调控——非依赖Keap1的调控方式,例如Nrf2的磷酸化、乙酰化等蛋白修饰(PKC、PI3K/Akt、JNK和P300/CBP)以及表观遗传(启动子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小RNA-144、-28和-34)。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减少在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许多化合物,如桑色素、金丝桃苷、萝卜硫素、金樱子提取物、丁苯酞和乙酰左旋肉碱被证实可以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其下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达到抑制、减轻白内障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Nrf2信号通路以及Nrf2激活剂与白内障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白内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尔波特综合征致病机制及新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奥尔波特综合征(Alport syndrom,AS)又称眼耳肾综合征或遗传性肾炎,是常见的遗传性疾病。AS的病因为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COL4)α3/4/5链编码基因( COL4α3、 COL4α4和 COL4α5)发生致病性突变,导致肾小球、耳蜗和眼晶状体的基底膜缺陷,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随着AS的重新定义,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开展,AS的发病率可能远高于以往的认识。AS的具体致病机制不明,研究显示, COL4突变可能通过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成分异常、脂质沉积和能量代谢紊乱、内质网应激、炎症及纤维化等导致肾脏损伤。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是目前治疗AS的主要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新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抑制胶原异常信号传导、减轻足细胞内质网应激、调节能量代谢、抗氧化应激、抗炎症纤维化、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望为AS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该文综述AS的致病机制及新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环状RNA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环状RNA(circRNA)是由前体mRNA反向剪接形成的具有封闭结构的环状分子,可充当微小RNA(miRNA)"海绵",与蛋白质、RNA结合形成复合物,发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蛋白翻译的功能,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多种眼科疾病中均存在特异性circRNA的异常表达,其通过"海绵"作用调控靶基因表达可引起多种眼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渗漏、炎症反应、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晶状体混浊、肿瘤生长等病理改变,在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circRNA在眼科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眼病病理过程中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进行综述,探讨circRNA作为眼科疾病生物标志物及新型治疗靶点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