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狂犬病暴露人群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9—2023年山东省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暴露人群监测数据,探讨暴露风险因素,为进一步规范暴露后预防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2019—2023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监测信息、人口、空间行政区划等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2023年山东省暴露预防处置门诊每年接受暴露后处置人数均在100万以上,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5~8月份就诊人数最多。女性就诊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5岁以下年龄组就诊者占31.69%~36.86%,且占比逐年增高。Ⅲ级暴露者占53.40%,暴露部位在四肢的占89.81%,1.94%为多部位暴露。致伤动物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猫占比逐年上升。就诊者自行处理伤口的比例由32.32%上升至45.46%,门诊处理伤口的占比由76.07%下降至66.24%。首次暴露后全程接种率63.79%,15~29岁年龄组全程接种率低于其他年龄组;Ⅲ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在35.66%。2019—2023年报告8例狂犬病病例死亡,均未进行暴露后处置。结论:山东省动物致伤后疑似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特点和暴露风险发生了变化,需关注女性群体、15岁至29岁全程接种率偏低群体、猫致伤群体等,持续开展暴露人群监测,适时调整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onabedian质量理论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Donabedian质量理论构建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结构—过程—结果指标,探讨在该质量理论指导下的三维指标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47名作为调查对象,2020年1至12月采用常规预防锐器伤管理措施为干预前数据,2021年1至12月在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实施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预防锐器伤依从性、安全装置消耗量,以及锐器伤发生率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为71.54%(181/253),干预后为85.82%(242/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2, P<0.001)。干预前医务人员对患者宣教率为39.41%(80/203),操作时规范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依从率为23.11%(52/225),操作后立即处置使用后锐器依从率为66.88%(103/154),操作完毕及时洗手为84.00%(189/225),干预后分别为71.58%(136/190)、61.71%(158/256)、89.62%(164/183)和93.75%(240/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3、72.57、26.26和11.81, P值<0.001或=0.001)。干预前钝性缝针消耗量为(8.25±2.45)根,缝针固定器消耗量为(6.92±4.19)个,干预后分别为(57.58±6.67)根和(29.83±6.3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06和-10.45, P值均<0.001)。锐器伤发生例次率分别为0.17%(14/8 320)和0.07%(6/9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1, P<0.05),后期追踪未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的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从1986年至今,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走过了36年历程。通过依法管理、科学防控,成功构建了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医院感染发病率不断下降。但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提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组织上海市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及医院行政管理专家共同制订了《"后疫情时代"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第一版,2021年)》,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的信息化监测、医院感染防控的执行保障、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的报告及处置、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规范和完善医疗机构内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又称狂犬病暴露前免疫预防,是指在发生狂犬病暴露前,对有感染狂犬病风险的个体进行预防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是狂犬病预防的重要策略之一。狂犬病暴露前预防通过预先建立免疫屏障以及加强疫苗接种后的记忆免疫反应,可减少个体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并降低暴露后处置的花费。针对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认识相对不足的现状,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遵循临床指南编撰国际标准,收集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的最新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指南和共识,结合专家临床经验等,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的概念和意义、免疫程序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狂犬病暴露前预防策略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暴露前预防的认识,提高我国狂犬病病毒高暴露风险人群的暴露前预防普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看加强基层疾控能力的重要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流行至今已接近2个月。疫情防控已取得明显效果。本次疫情的应对与处置过程中暴露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力资源不足、实验检测能力不强等问题,提示今后疾控机构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1—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狂犬病暴露门诊处置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狂犬病暴露门诊处置人群流行病学特征,为狂犬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海淀区狂犬病暴露者个案登记表中就诊人群的暴露和处置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1—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共收集暴露后免疫患者281 332例。2011—2019年5月至8月为动物致伤高峰,2020年5月至10月为高峰;20~29岁年龄组致伤比例最高(30.30%);0~9岁年龄组的儿童暴露率最高(1 483.99/10万),各年龄组暴露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男女性别比为0.83:1,各年度女性暴露率均高于男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职人员所占的比例最高(60.62%)。致伤部位以手部(56.98%)和下肢(26.08%)为主。暴露人群主要以Ⅱ级(74.18%)、Ⅲ级(25.23%)暴露为主,判定为Ⅲ级暴露者中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为31.43%。暴露后24 h内接种疫苗的比例占73.50%。伤人动物主要以犬为主,占61.11%。有主犬中近1年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比例占55.07%。 结论:需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季节开展广泛的宣传,进一步规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提高Ⅲ级暴露者中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加强犬只管理,提高犬只疫苗接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看医院检验科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是境外输入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传染源不明、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过去,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我国医院检验科在公共卫生救治体系中的职责定位不明、临床实验室硬件建设薄弱、专家介入滞后等问题,本文反思了医院检验科在本次抗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完善疫情后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下的检验科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消除人间狂犬病的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07年以来,中国每年狂犬病发病人数持续下降,中国已经进入消除人间狂犬病的攻坚阶段。中国将控制犬间狂犬病作为人间狂犬病防控的首要工作,实施监测围堵策略,同时着力提高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的规范化水平。中国狂犬病免疫制剂的产能充足,为狂犬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制品保障条件。然而,中国犬只管理问题突出,不仅影响犬只免疫工作,也使得犬伤数量居高不下,导致人狂犬病PEP花费巨大。中国在开发更加廉价而高效的狂犬病疫苗方面相对滞后,而这类疫苗有助于更多狂犬病暴露者获得PEP。在中国的狂犬病防控工作中不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中国实现2030年消除人间狂犬病的前景是可期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面部犬咬伤暴露伤口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头面部犬咬伤后暴露伤口行一期缝合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了42例头面部犬咬伤创面Ⅲ级暴露患者,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1~81岁。首先以弱碱性冲洗液冲洗创面、彻底清创,11岁以下患儿只注射狂犬疫苗,其他患者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 IU,在创面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 IU/kg)后行一期缝合手术,术后以倍舒痕(Dermatix)抗瘢痕治疗至少1年。术后观察创面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面部有无畸形、双侧是否对称进行随访,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结果:42例中38例(90.4%)甲级愈合;2例(4.8%)乙级愈合,其中1例深度在肌层的下颌部伤口,术后10 d在颈部出现深部脓肿,穿刺引流后治愈;2例(4.8%)丙级愈合。32例患者在术后2~5 d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8.5 ℃以下,1~2 d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破伤风和狂犬病。术后1~2年随访时,42例中1例术后1年左右面颊部不对称,1例术后1年上睑有瘢痕,睁眼时双眼不对称;40例双侧面部对称,无张口、睁眼和闭眼功能障碍,面部形态恢复满意,VSS评分在1~3分。结论:对于头面部犬咬伤暴露伤口,根据狂犬病预防处置规范处理后行一期缝合手术,在预防狂犬病的同时,可有效预防患者面部畸形和严重瘢痕的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描述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的发病过程、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处置过程,为今后猴痘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方法对标本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病例于当地时间9月3日在欧洲某国发生一次高风险暴露行为,9月9日出现喉咙干痒,11日发现皮疹。9月14日回国后,主动向隔离点医生报告相关症状,其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和疱疹液样本经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均为猴痘病毒阳性,16日确诊为猴痘病例。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例感染的猴痘病毒属西非系B.1分支。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结果,该猴痘确诊病例系境外输入感染引起。猴痘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应做好猴痘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