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70例。观察单侧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Matsushima分级标准评估术侧的脑血流重建情况。结果:37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75例(20.3%)发生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9例、癫痫26例。15例患者预后差(mRS 3~6分),其中2例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OR=2.616,95% CI:1.442~4.744, P=0.002)、合并高血压病史( OR=2.308 ,95% CI:1.326~4.015, P=0.003)、术前mRS 3~5分( OR=2.371,95% CI:1.236~4.547, P=0.009)是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6±5.3)个月(6~32个月)。末次随访mRS的中位数为1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与术前的2分( P25、 P75分别为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62例患者行DSA检查,术侧Matsushima分级0级12例,1级121例,2级198例,3级31例。 结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合并高血压病史、术前mRS 3~5分的成人烟雾病患者,应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0例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案和预后。女性8例,中位年龄55岁,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10/10),头晕(8/10),复视(6/10),构音障碍(5/10)。4例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白癜风(3/4)、桥本甲状腺炎(1/4)、血小板减低症(1/4),1例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6例临床症状改善,5例功能预后良好。抗GAD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仅少数患者合并肿瘤。半数以上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功能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颞浅动脉贴敷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颞肌贴敷术(STA-MCA+EM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STA-MCA+EDAS)治疗烟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STA-MCA+EMS( n=75,简称EMS组)或STA-MCA+EDAS( n=176,简称EDAS组)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mRS以及有无近期并发症,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搭桥血管通畅率和松岛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 结果:251例患者的术中吲哚箐绿造影显示搭桥血管均通畅。术后EMS组死亡1例,EDAS组死亡2例。24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5(4,8)个月。术后首次造影显示两组各有1例患者的搭桥血管未显影,搭桥血管通畅率为99.2%(246/248)。至末次随访,248例患者中,mRS 0分210例,1分25例,2分7例,3分3例,4分2例,5分1例;松岛分级A级96例,B级115例,C级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类型、铃木分期、入院mRS以及手术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mRS、随访时间、搭桥血管通畅率、松岛分级以及末次随访时mR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EDAS组比较,EMS组围手术期脑梗死[分别为10.8%(8/74)和4.0%(7/174)]、脑出血[分别为8.1%(6/74)和1.1%(2/174)]、癫痫[分别为5.4%(4/74)和0.6%(1/174)]以及硬膜下积液[分别为14.9%(11/74)和5.7%(10/174)]的发生率均高(均 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EMS组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EDAS组[分别为5.4%(4/74)和0.6%(1/174), P=0.029]。 结论:两种术式的搭桥血管通畅率均较高,近期疗效均较好;而STA-MCA+EDAS围手术期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硬膜下积液以及术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和短期(发病24 h)头颅CT结果进行分组,其中短期内血肿扩大和再出血28例(A组),短期内单纯血肿扩大47例(B组),短期内单纯再出血13例(C组),短期内无血肿扩大和再出血121例(D组)。收集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出血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入院白细胞计数、血肿部位、破入脑室、不规则血肿、手术时机、入院24 h最高体温、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性别构成、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1 mmHg = 0.133 kPa)、入院舒张压≥90 mmHg、入院APTT≥37 s、入院ALT≥40 U/L、入院白细胞计数≥10×10 9/L、入院GCS、入院24 h最高体温≥37 ℃、首次出血量≥60 ml、首次CT检查时间≥3 h、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血肿形态不规则、丘脑部位出血、破入脑室、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92.86%(26/28)比55.32%(26/47)、7/13和23.97%(29/121),89.29%(25/28)比51.06%(24/47)、6/13和17.36%(21/121),92.86%(26/28)比48.94%(23/47)、6/13和14.88%(18/121),78.57%(22/28)比42.55%(20/47)、5/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18.18% (22/121),89.29%(25/28)比57.45%(27/47)、7/13和23.14%(28/121),92.86%(26/28)比55.32% (26/47)、7/13和23.97%(29/121),85.71%(24/28)比48.94%(23/47)、6/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23.14%(28/121),89.29%(25/28)比44.68%(21/47)、6/13和17.36%(21/121),96.43%(27/28)比51.06%(24/47)、7/13和22.31%(27/121),67.86%(19/28)比46.81%(22/47)、6/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2.55%(20/47)、6/13和18.18% (22/121),92.86%(26/28)比53.19%(25/47)、7/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8.94% (23/47)、6/13和16.53%(20/121)],B组和C组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 h最高体温、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丘脑部位出血、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3.271、25.739、4.255、3.995和13.749,95% CI 1.072~9.977、7.711~85.919、1.297~13.954、1.252~12.747和3.961~47.732, P<0.05或<0.01)。 结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部分患者可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入院体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手术时机均为其影响因素,相应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男性酒依赖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男性酒依赖患者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方法:对33例男性酒依赖患者(酒依赖组)及30名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进行DTI扫描,影像数据使用Matlab平台的FSL(Funtional MRI Software Library)软件进行分析,基于TBSS(s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方法分析2组间脑白质纤维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采用 t检验比较2组FA值及MD值。 结果:酒依赖组与对照组比较,胼胝体膝部FA值降低(0.55±0.03与0.58±0.02; t=-3.26, P<0.05),左侧海马区FA值降低(0.42±0.06与0.46±0.06; t=-2.69, P<0.05)、MD值升高(122±9与115±12; t=2.58, P<0.05),左侧额叶区MD值升高(121±7与116±11; t=2.50, P<0.05),左侧额桥束MD值升高(122±8与115±10; t=2.79, P<0.05)。 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胼胝体、海马、额叶等脑区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脑白质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反馈式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反馈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3月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反馈式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认知功能-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LOTCA)、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得分,以及患者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OTCA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ESCA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反馈式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78) mm 2vs. 27(14,62) mm 2 ],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37.4) mm 2vs. 11.8(6.1,22.1) mm 2,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26.4)) mm 2vs. 10.7(5.0,22.8) mm 2,白细胞:4.0(2.2,8.0) mm 2vs. 2.4(1.4,5.7) 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减少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面积及主要病理成分面积,但不改变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占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底动脉延长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延长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7 d内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及MRI资料以及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二分类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A延长与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116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男性69例(59.5%),女性47例(40.5%),中位年龄65岁(四分位数间距:57~76岁)。BA延长组39例(33.6%),非BA延长组77例(66.4%)。BA延长组BA直径( P=0.021)、理论长度(basilar artery length, BAL)( P<0.001)、弯曲长度(bending length, BL)( P<0.001)以及BA弯曲的患者构成比( P<0.001)均显著高于非BA延长组。转归良好组93例(80.2%),转归不良组23例(19.8%)。转归不良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 P<0.001)、BA近似长度( P=0.007)、BAL( P=0.020)、BL( P=0.005)以及BA延长( P=0.002)和弯曲( P=0.008)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A近似长度与BL呈显著正相关( r=0.597, P<0.001)。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A延长(优势比5.441,95%可信区间1.814~16.320; P=0.003)和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1.696,95%可信区间1.291~2.228; P<0.001)是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合并BA延长的比例较高,BA延长可能是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发病后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LIPPERS综合征的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该文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3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CLIPPERS综合征的1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2例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12~62岁,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不具有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中,10例患者的MRI表现符合CLIPPERS的典型表现,如脑内多发的点状、线状强化灶,伴或不伴斑片状强化;病变主要分布在脑桥或小脑、桥臂;无明显占位效应。2例MRI表现不符合CLIPPERS的典型表现,其中1例以对称性丘脑和脑桥片状强化为特征,1例表现为脑内弥漫斑片状强化。12例患者均对激素治疗敏感,但减量和停药易复发,其中3例继发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