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14家临床中心进行的PLUS研究中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其中接受PED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直径为15~<25 mm)和巨大型(最大直径为≥25 mm)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数据,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进行评价,治疗结局通过临床随访获得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结果:研究纳入36例患者(36个动脉瘤),共置入44枚PED。仅使用PED治疗18例(50.0%),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50.0%);使用多枚PED治疗7例(19.4%)。支架贴壁良好率为100.0%(44/44),支架调整后的释放成功率为88.9%(32/36)。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OKM分级A级20例(55.6%),B级12例(33.3%),C级3例(8.3%),D级1例(2.8%)。围手术期1例(2.8%)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例(2.8%)死亡。35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28例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1.7±5.3)个月(3~24个月)。末次随访时,86.1%(31/36)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为0~1分)。OKM分级为D级的比率为92.9%(26/28),1例动脉瘤复发。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总病死率为5.6%(2/36)。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可以观察到良好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中国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颅内血管壁薄弱部分病理性膨出形成的血管瘤。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等检查纳入健康筛查并普遍应用,IA的检出率较前提高 [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UIAs)的综合患病率约为3.2% [2],一项基于上海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表明,在35~75岁人群中,通过MRA检出UIAs的比率高达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 [3]。破裂颅内动脉瘤(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RIA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约占85% [4],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可达50% [5,6]。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SUIA)的Ⅰ期研究结果显示,UIAs的年破裂率为0.95%,且IA的最大径越大,破裂风险越高 [7]。因此,尽早检出IA并评价其破裂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指南对IA筛查及风险评估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及新兴技术进行总结归纳,并力求推荐最适合的影像学技术用以指导临床IA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163在颅内动脉瘤组织及患者血液中表达特征及其作为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D163在颅内动脉瘤组织和患者血液中表达特征及其作为颅内动脉瘤早期临床筛查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2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管理中心的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颅内动脉瘤组中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8份囊性动脉瘤组织和12份颞浅动脉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动脉瘤组织、颞浅动脉组织中 CD163 mRNA的表达。采用RT-qPCR检测2组受试者血液中 CD163 mRNA的表达。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7例对照组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其血浆中CD163蛋白的含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液中 CD163 mRNA表达、血浆中CD163蛋白含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颅内动脉瘤组织中 CD163 mRNA表达水平高于颞浅动脉组织(41.870±20.355 vs. 6.080±5.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颅内动脉瘤组患者血液中 CD163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969(1.124,2.318) vs. 1.124(0.933,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破裂颅内动脉瘤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组、对照组受试者血液中 CD163 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男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液中 CD163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LISA检测显示,颅内动脉瘤组患者血浆中CD163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10.537±1.879) ng/L vs. (8.598±0.88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0.844,95% CI:0.750~0.951, P=0.005)、血液中 CD163 mRNA的表达( OR=0.111,95% CI:0.024~0.506, P=0.004)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液中 CD163 mRNA的表达诊断颅内动脉瘤的AUC为0.759(95% CI:0.618~0.890, P=0.002)。血浆中CD163蛋白含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AUC为0.864(95% CI:0.610~1.000, P=0.035)。 结论:颅内动脉瘤组织及患者血液中 CD163 mRNA、患者血浆中CD163蛋白的表达较高。血液中 CD163 mRNA的表达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中CD163蛋白可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分子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2018年6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以及颅内动脉瘤特征基线资料。通过单变量分析以及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血小板药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男性31例(34.44%),女性59例(65.56%),最大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4 mm。有46例患者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前服用抗血小板药,其中36例服用阿司匹林,3例服用氯吡格雷,7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破裂动脉瘤共31例(34.44%),未破裂动脉瘤共59例(65.56%)。破裂组年龄<60岁( P<0.05)、糖尿病( P<0.1)、缺血性心脏病( P<0.05)、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P<0.1)、颈内动脉动脉瘤( P<0.01)、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P<0.05)、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P<0.01)以及诊断前服用抗血小板药( P<0.1)的患者比例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odds ratio, OR)4.11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7~12.673; P=0.01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OR 5.015,95% CI 1.155~22.559; P=0.032)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OR 68.796,95% CI 6.762~699.951; P<0.001)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服用抗血小板药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 OR 0.320,95% CI 0.104~0.992; P=0.048)。 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不会增高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而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保护因素。对于具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未破裂动脉瘤并非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共15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术后6个月行DSA或CT血管成像(CTA)随访,以评估动脉瘤有无复发、支架内血流是否通畅以及远端血管有无缺失;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结果:15例患者的LEO Baby支架均打开良好,到位满意后均成功释放。术后即刻DSA显示,15个动脉瘤均为完全栓塞(Raymond Ⅰ级)。术后共4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为血栓栓塞性并发症。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8.3±2.7)个月(5~12个月),术后6个月共11例行影像学随访,其中6例行DSA随访,5例行CT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术后1个月行临床随访显示,14例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1例患者预后不良(mRS为5分)。结论:LEO Baby支架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成功率较高;但在围手术期的致栓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如何平衡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为促进IAs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抗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评价未破裂动脉瘤稳定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评价未破裂动脉瘤(UIA)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5—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7家中心神经外科就诊的UIA患者。分别采用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医生独立评估、专家组评估、PHASES评分和ELAPSS评分标准评价所有患者的UIA是否稳定。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先由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在4周洗脱期后再由医生独立评估;B组评估顺序相反。将专家组评估结果作为判断UIA稳定性的"金标准",比较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与其他评估方式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根据动脉瘤最大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92例患者(227个动脉瘤),其中男62例,女130例;年龄[ M( Q1, Q3)]为58.0(50.5,65.0)岁。专家组评估结果显示,227个动脉瘤中,稳定动脉瘤98个,不稳定动脉瘤129个。软件辅助医生评估的准确率和灵敏度(92.5%和93.8%)均高于医生独立评估(76.7%和85.3%)、PHASES评分(62.6%和39.5%)和ELAPSS评分(79.3%和76.7%)评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软件辅助医生评估的特异度(90.8%)与PHASES评分(92.9%)和ELAPSS评分(82.7%)评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高于医生独立评估(65.3%, P<0.05)。一致性方面,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软件辅助医生评估( Kappa=0.94)、医生独立评估( Kappa=0.81)和ELAPSS评分评估( Kappa=0.83)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软件辅助医生评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最好;而PHASES评分与"金标准"评估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 χ2=45.84, 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动脉瘤最大径<3 mm组、3~5 mm组和>5~7 mm组中,软件辅助医生评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 Kappa分别为0.94、0.79和0.85),且均高于其他评估方法。软件辅助医生评估和医生独立评估A组与B组的准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颅内动脉瘤辅助评估软件可以辅助神经外科医生进行UIA的稳定性评估,其准确率优于医生独立评估、PHASES评分和ELAPSS评分标准的评估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后沉默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发生健康生存质量下降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后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中在术后1年内出现健康生存质量(HRQOL)下降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介入治疗术后沉默性脑梗死患者22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HRQOL下降分为HRQOL下降组及HRQOL无下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动脉瘤相关信息,实验室检查及梗死灶数量及体积,并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51例(23.18%)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HRQOL评分下降。比较两组相关特征参数,HRQOL下降组梗塞灶数量高于未下降组(6.08±4.73比11.27±6.22, Z=-5.355, P<0.05),梗塞灶总体积也高于未下降组(62.74±64.44比119.84±79.89, Z=-5.194, P<0.05),而女性所占比例低于未下降组(75.7%比60.8%, χ2=4.373,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梗塞灶数量[比值比( OR)=1.169, P<0.01]及女性( OR=2.488, P<0.05)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后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出现1年内HRQOL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后沉默性脑梗塞患者,如果存在多个梗塞灶数量且为女性,应更加关注1年内的HRQOL结果并提前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