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明确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14家临床中心进行的PLUS研究中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其中接受PED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直径为15~<25 mm)和巨大型(最大直径为≥25 mm)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数据,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进行评价,治疗结局通过临床随访获得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结果:研究纳入36例患者(36个动脉瘤),共置入44枚PED。仅使用PED治疗18例(50.0%),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50.0%);使用多枚PED治疗7例(19.4%)。支架贴壁良好率为100.0%(44/44),支架调整后的释放成功率为88.9%(32/36)。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OKM分级A级20例(55.6%),B级12例(33.3%),C级3例(8.3%),D级1例(2.8%)。围手术期1例(2.8%)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例(2.8%)死亡。35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28例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1.7±5.3)个月(3~24个月)。末次随访时,86.1%(31/36)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为0~1分)。OKM分级为D级的比率为92.9%(26/28),1例动脉瘤复发。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总病死率为5.6%(2/36)。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可以观察到良好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相对少见,年发病率为(1.0~1.5)/10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1]。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的风险高且常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受压、脑梗死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3]。对于这种急性期后循环动脉瘤,常规治疗手段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应用极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期应用Pipeline治疗1例处于急性破裂期且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分享该疾病的一种超适应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纳入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并采用FD治疗的6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不良事件、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期并发症及覆盖分支动脉闭塞情况等。结果:60例患者共植入61枚FD(Pipeline Flex 47枚、Tubridge 10枚、Surpass Streamline 4枚),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5/60),其中支架不完全贴壁3例、术中出血1例、支架未覆盖动脉瘤瘤颈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其中出血性并发症3例、缺血性并发症1例。54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长为(22.7±16.8)个月],动脉瘤完全治愈率为83.3%(45/54)。术后6个月首次DSA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4%(4/54),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年、3年进展为载瘤动脉闭塞。54例患者术中FD共覆盖78条分支动脉,末次DSA随访时仅观察到1条(1.3%)分支动脉闭塞,但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中不良事件以支架贴壁不良为主,出血性并发症集中发生于术后早期,随访期需警惕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支架辅助栓塞复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旨在探索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支架辅助栓塞复发动脉瘤(rSACAN)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对《Pipeline治疗动脉瘤的中国上市后多中心回顾性研究(PLUS)》中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rSACAN患者亚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PED治疗15例rSACAN患者过程中,PED植入技术成功14例,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1例,占位效应1例,死亡1例。10例患者(10个动脉瘤)有效影像学随访,随访期为(8.8±3.2)个月,9例闭塞,与PLUS研究总体闭塞率相当(81.4%)。本研究结果表明,FD治疗rSACAN技术上可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受限于小样本及低随访率,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ED与Enterprise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与Enterprise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PED和Enterprise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的2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EAC组)动脉瘤13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组(PAC组)动脉瘤9例。两组间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A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AC组( 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中不良事件,EAC组未发生出血和缺血性并发症。PAC组1例术后8 h出现对侧下肢欠灵活伴肌力Ⅲ级,予欣维宁后恢复正常。随访3~36(16.1±7.3)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随访期间EAC组2例动脉瘤复发,PAC组无动脉瘤复发患者。 结论:PED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可提高闭塞率,同时降低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2例(95个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价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术后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95个动脉瘤共置入101枚FD,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4/92),其中缺血性1例,出血性2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烦躁等症状1例。7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5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 0分70例,1分5例,2分、3分各1例。55例患者(56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6(3~2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40个(71.4%,40/56),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1%(4/56)。52例患者(53个动脉瘤)6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64.2%,34/53),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5%(4/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弹簧圈填塞是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 OR=8.98, 95% CI:1.87~43.22 , P=0.006)。 结论: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联合弹簧圈填塞可促进动脉瘤完全闭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颅内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迟发性支架移位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颅内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迟发性支架移位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儿置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术后5个月复查发现支架近端移位至动脉瘤内,遂即予以闭塞载瘤动脉,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个月随访显示,患儿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初步尝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治疗的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5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5例患者治疗均成功。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O′Kelly-Marotta(OKM)分级D级]3个,瘤颈残留(OKM分级C1级)1个,瘤体部分残留(OKM分级B1级)1个;5个动脉瘤破裂口均完全不显影。术后均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随访4~6个月。5例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影像学随访5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串联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未破裂串联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治疗的19例颅内未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3例为双侧串联,16例为单侧串联,共计47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动脉瘤均应用FD治疗。术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术后6个月以上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根据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随访时动脉瘤OKM分级D级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47个动脉瘤共置入22枚FD(Pipeline 14枚,Tubridge 8枚),均顺利到位并释放;其中3个辅助填入弹簧圈。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对症治疗后改善。19例患者临床随访的中位时间为29个月(11~4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7例患者(40个动脉瘤)接受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3~19个月);其中OKM分级A级3个(7.5%),B级3个(7.5%),C级2个(5.0%),D级32个(8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瘤颈宽度、最大径、体颈比、动脉瘤位于载瘤动脉腹侧或背侧、是否联合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类型均非影响动脉瘤达到OKM分级D级闭塞的因素(均 P>0.05)。 结论:应用FD治疗颅内未破裂串联动脉瘤的闭塞率较高,并发症较少,较为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