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疫)”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探讨信息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高发心理危机的原因,并倡导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当下信息技术成果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和常态化心理教育,并依托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平台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易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以期将端口前移,更好地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1982年人类第一次诱导出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e killer cell, LAK),到2010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免疫疗法第一次由Rosenberg博士应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并获得成功,再到2017年诺华CAR-T免疫疗法Kymriah受FDA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R-T免疫疗法已进入新的时代。CAR-T疗法的研发除了集中于CD19、CD20、CD22和BCMA(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靶点,如双靶点、基因编辑赋能CAR-T等新方向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相较实体瘤受限于肿瘤微环境等因素的影响,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效果更为明显,包括已上市的Yescarta、Kymriah、Tecartus、Breyanzi和Abecma的适应症均为血液肿瘤。本文将就CAR-T在血液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漫步牙槽光辉岁月 勇踏实践创新征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总结和梳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发表的相关文章并结合医史探询,系统总结了中国牙槽外科的发展历程。初始创建阶段(1935—1952年)是中国牙槽外科发展的起点,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但为后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起步发展阶段(1953—1966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创刊促进了牙槽外科的发展,研究集中在拔牙方法和拔牙并发症,牙移植和修复前外科逐渐起步;停滞不前阶段(1967—1977年),由于国际交流的中断,牙槽外科的发展几乎停滞;奋起直追阶段(1978—1985年),改革开放后,牙槽外科学者开始努力追赶前十年的停滞,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无显著创新成果诞生;科学发展阶段(1986—2010年)中,随着实验医学的兴起,中国现代牙槽外科的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论文撰写都开始进入科学规范的时代;探索创新阶段(2011—2023年)是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牙槽外科也迎来了发展的最高峰,在技术、临床、基础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达到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回顾我国牙槽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学科发展历程,可见我国老一辈牙槽外科学者的智慧和汗水。然而,当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标准化、临床实践的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这需要当代牙槽外科人砥砺前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部三维扫描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口腔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开启了口腔种植修复的新时代。多方面采集数字化信息、以三维面部扫描为基础构建虚拟患者的技术,大大优化了种植治疗前的虚拟排牙、美学设计以及种植治疗计划制订过程,为患者和医师带来便利。本文针对面部三维扫描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及新进展进行论述,深入探讨口腔数字化技术为临床医师带来的契机与挑战,以期为医师全面了解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与血清抗体检测在儿童百日咳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血清抗百日咳毒素免疫球蛋白G(AntiPT-IgG)水平检测对疑诊百日咳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10例百日咳疑似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鼻咽拭子进行百日咳鲍特菌培养及其特异核酸PCR检测,其中78例留取血清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ntiPT-IgG水平。结果:细菌培养与PCR组阳性率分别为21.8%和3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98, P>0.05)。咳嗽病程<2周病例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2.1%,明显高于2~4周(14.3%)与>4周(9.1%)病例( χ2=6.522, P<0.05)。<2周病例PCR阳性率(39.6%)也明显高于咳嗽2~4周(25.7%)、>4周病例(13.6%)( χ2=6.126, P<0.05)。78例患儿血清AntiPT-IgG水平为(75.727±78.454) IU/mL,其中<2周和2~4周AntiPT-IgG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5.909 IU/mL和20.948 IU/mL,阳性率分别为14.7%和38.1%。>4周和恢复期AntiPT-IgG水平分别为(79.281±68.254) IU/mL、(107.242±75.750) IU/mL,阳性率分别为39.1%、57.1%。 结论:疫苗时代,应综合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辅助临床诊断百日咳。咳嗽病程<2周可疑患儿细菌培养和特异核酸的病原检测阳性率高,咳嗽病程4周后血清学检测辅助诊断更为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日本药学古籍《本草筌》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草筌》是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吉田悟编撰的本草学著作。该书选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53类568种药物进行介绍,间附作者吉田悟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全书特色在于选取常用药物,重视“华和对照”;精选“集解”“气味”,注重实践应用;结合本土实际,多有个人创见。吉田悟结合日本本土实际情况对部分药物阐发了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表现在详述药物的产地与品质,分析药物的性状及采收,说明药物的鉴别和选择,标注药物的方言俗名,考证药物的和名正误,以及追溯药物的传入变迁。《本草筌》追求简约实用,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日本人辨识药物、区分品质等,对本草学知识进行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阐发,是研究《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后对该国本草学发展产生影响的珍贵文献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静脉压力梯度微创时代:基于前臂静脉入路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经颈静脉或经股动脉途径被用作当前实践中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的常用方法。该研究旨在证实经前臂静脉途径测量HVP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前瞻性地从中国和日本的6所医院招募了经前臂静脉进行HVPG检测肝硬化患者,并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HVPG检测数据。入组患者均选择经右侧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入路,采用HVPG标准化流程进行测压。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入组43例患者,其中41例(95.3%)患者成功接受了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检测。无患者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检测中位操作时间为18.0min(12.3~38.8min)。研究证实HVPG与Child-Pugh评分( r = 0.47, P = 0.002)、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r = 0.37, P = 0.001)、Lok指数( r = 0.36, P = 0.02)、肝脏硬度( r = 0.58, P = 0.01)、脾硬度( r = 0.77, P = 0.01)呈正相关,且与白蛋白呈负相关( r = -0.42, P = 0.006)。 结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测量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准医疗时代下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与质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一个标准的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为结直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样本。方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为依托,对结直肠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设计,从组织样本的采集、储存等环节建立标准操作流程,规范化录入样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和病理等相关临床信息,定期从病理形态、分子水平等方面进行随机质检。结果:成功构建了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在样本库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从样本采集、入库、保存到出库等众多环节实现了对样本库的标准化质量控制,随机抽样质检结果显示RNA保存效果良好,癌组织中肿瘤比例>80%,且样本临床资料完整。结论:初步构建的结直肠肿瘤组织样本库不仅提高了组织样本的利用价值,而且为实现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提供了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NKI数据库的医疗保障治理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保障治理领域研究热点主题、知识演化脉络、潜在前沿趋势及未来突破方向,为完善医疗保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主题词检索,以中国知网(CNKI)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发表的医疗保障治理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 V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时区图谱、聚类图谱和突现词表等,对医疗保障治理领域前沿热点和演变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与预测。结果: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793篇。我国医疗保障治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网络有待加强;研究主流集中于医保制度设计的基础研究、医疗保障治理路径与方式研究、结合时代背景或政策热点的研究等方面。结论:当前我国医疗保障治理研究存在理论建构不完善、研究内容有待扩展、交流合作不足等问题。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医疗保障治理的目标、结构与路径创新,大数据在医疗保障治理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保障治理的危机应对与挑战;加强多元协作共同攻关,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开拓本土化医疗保障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丰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用于研究、开发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科学,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完成需要人类智能的复杂任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语言识别、图像理解、遗传编程、机器人工厂和专家系统等专业领域。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不仅会引起患者外观与体型的改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临床中,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具有维持姿势的重要功能、脊柱外科手术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使得脊柱侧凸的诊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大规模诊筛工作中易出现工作量大、易疲劳、高误诊率及漏诊率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发现AI技术具有的对样本数据内在规律和表征的深度学习能力,可应用于脊柱侧凸的诊断、筛查、手术决策、术中操作、预测预后和保守治疗等专业领域。然而,AI技术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脊柱侧凸临床诊疗应用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数据采集不规范、技术研发难度大、技术固有缺陷、过度依赖及法律伦理等问题。借助文献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共享网络,对近年来国内外AI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趋势和总体概况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AI技术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