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药学古籍《本草筌》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草筌》是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吉田悟编撰的本草学著作。该书选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53类568种药物进行介绍,间附作者吉田悟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全书特色在于选取常用药物,重视“华和对照”;精选“集解”“气味”,注重实践应用;结合本土实际,多有个人创见。吉田悟结合日本本土实际情况对部分药物阐发了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表现在详述药物的产地与品质,分析药物的性状及采收,说明药物的鉴别和选择,标注药物的方言俗名,考证药物的和名正误,以及追溯药物的传入变迁。《本草筌》追求简约实用,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日本人辨识药物、区分品质等,对本草学知识进行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阐发,是研究《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后对该国本草学发展产生影响的珍贵文献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半夏原植物性状、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艺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半夏鉴定、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雷公炮炙论》《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古籍,对半夏原植物性状、功效、禁忌、毒性以及炮制工艺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唐本草》《图经本草》《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对半夏的原植物性状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且与现今所用半夏的性状相同;《黄帝内经》《药性论》《本草蒙筌》等古籍记载了半夏祛痰、除呕、利水、通便、燥湿止带、开郁、散结等多种功效,应用较为广泛,然而健脾、利水、通便等不少功效现在都不再使用;《雷公炮炙论》《本草蒙筌》《本草经集注》《本草新编》等古籍中记载了半夏刺激性毒性、妊娠毒性、肝肾毒性.目前对半夏刺激性毒性以及妊娠毒性的研究较多,也较为完善,但对肝肾毒性的物质基础及毒理机制研究较少.《本草拾遗》《本草蒙筌》《本草从新》等古籍中记载了半夏矾制、姜制、蜜制、醋制、制曲等多种炮制方法,然而目前常用的只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3种炮制品,且炮制流程也被简化.通过对半夏的用药历史与现代应用进行对比考察发现,半夏在功效、毒性以及炮制方面有较大古今差异,对其现代较少应用的功效及炮制方法,有待后期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药学著作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17世纪来华波兰传教士卜弥格编撰的《中国植物志》和《单味药》是最早将中国药学介绍到西方的2部著作,此文参照相关中国本草古籍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单味药》系卜弥格参阅多种中国书籍、多方收集药材标本并向中国相关人士请教之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撰著而成的,在编撰体例、内容方面均具有中国本草书籍的特色;考证显示,卜弥格参阅过的中国本草著作,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本草纲目》《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蒙筌》《新刊雷公炮制便览》几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明代本草著作中药物警戒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警戒思想,梳理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警戒信息,分析明代药物警戒思想的特点,为现代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炮炙大法》《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蒙筌》为蓝本,以书中中药为研究对象,从识毒、用毒、防毒、解毒4个方面提取文本信息,归纳药物警戒思想.结果 发现明代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在识毒方面毒性分级明确并纠正前人谬误,在用毒、防毒方面用毒突出、注重毒药的配伍和炮制,在解毒方面中毒解救方法、机制明确.提示明代已初步形成“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警戒思想理论框架,为现代的药物警戒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现代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安医家陈嘉谟“入盐走肾脏”的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安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入盐走肾脏”理论,对中药炮制辅料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学者对中药及相关经方盐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初步阐释了中药“入盐走肾脏”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根据近几年的文献研究,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角度对中药“入盐走肾脏”炮制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的研究手段对中药“入盐走肾脏”的炮制理论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眼肉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龙眼肉原称"龙眼",至明《本草蒙筌》明确"取肉用药",始以"龙眼肉"为正名.其原产于广东,而以闽桂两省为道地药材产区.通过对龙眼肉的名称、产区、品质、伪品和炮制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本草考证,从而为当代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历史依据和科学参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乳香"至粘难研"传统炮制对策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针对乳香"至粘难研"的难题,古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通过实践发现,常温法:风干法不可行,水飞法沉淀缓慢且有部分成分溶解于水中,比较指甲、灯心草、糯米三者与乳香同研的效果以灯心草为优.加热法:煮法与温研法均不可取,微炒法研细效果不明显而炒枯法过于损失药效,熨法温度过高,煎膏法效佳但应用受限,米蒸法操作繁琐且部分油脂渗入米中其疗效待考,以植物叶焙法为优.综合而言,《本草蒙筌》记载的"箬盛烘燥,灯草同擂"为最优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陈嘉谟《本草蒙筌》辅料运用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明代新安医家陈嘉谟《本草蒙筌》中记录了大量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有单辅料炮制和多辅料共制.单辅料有酒、蜜、甘草汤、姜汁等,酒制中药一则取其补肝肾,行药势之力,二则取其通达周身,引药上行之功;蜜制中药取其甘缓温中补益之效,是为相须;以甘草汤作为辅料,主要用途是杀毒,甘缓,制燥性;姜汁作为辅料取其杀毒,化痰和胃,温中散寒之效.多辅料共制不仅可调整药物性能,增加药物使用的灵活性与广泛性,增利除弊,还能矫臭矫味,利于过程控制,便于饮片的贮存和保管.陈嘉谟在选择药物和辅料时,看重补益功效,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与新安学派固本培元的思想相合.其使用液体辅料明显多于固体辅料,用液体辅料增强药效,发散药力,引药入经,缓和药性.用固体辅料减缓药物偏性,使用药受热均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