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和机器人时代保留胰腺实质手术的机遇和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腺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和早期诊断给胰腺外科医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外科技术的进展提高了胰腺手术的安全性,手术适应证逐步扩大。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使胰腺的功能保护成为热点。对于直径较小,无侵袭性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保留胰腺实质的手术已成为很多医学中心的首选。胰腺局部切除术包括胰腺肿瘤剜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部分或全切术。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胰腺局部切除术后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腺远段切除术。胰腺肿瘤剜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部分或全切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大多为A级胰瘘,安全性较高。胰腺中段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星高于远段胰腺切除术。腹腔镜或机器人的胰腺局部切除术具备微创优势,镜下视野的放大也有利于主胰管的保护,较开腹手术更适合胰腺的局部切除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5—10月,前瞻性纳入因肾肿瘤拟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单发肾肿瘤,肿瘤最大径≤4 cm;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相关检查和随访;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以及研究期间计划行其他大型手术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行手术治疗者;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由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含4个机械臂的操作系统,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蛇形机械臂构成。蛇形机械臂是具有两段且均可四向弯转的手术器械,末端携带单极剪刀、双极抓钳、持针器等不同的手术器械,靠自身弯曲运动,通过专用单孔多腔道套管进入体内,可避免传统单孔套管的"筷子效应""反向操作"等问题。本研究均行单孔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头低足低位。于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取3~4 cm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置入配套的单孔机器人专用2.5 cm套管,连接机器人系统,装入高清3D腹腔镜镜头和蛇形机械臂,助手通过专用通道置入普通腹腔镜器械进行辅助,必要时增加1个辅助孔。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腔入路,肿瘤切除和创面重建均采用零缺血方式。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信息。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44~52岁。BMI 26.5~29.0 kg/m 2。2例有高血压病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0分。卡氏评分100分3例,90分1例。术前平均血肌酐(76.8±18.8)(70~104)μmol/L。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1例。肿瘤直径1.1~2.8 cm。肿瘤分期均为T 1a期。R.E.N.A.L.评分为4A、7P、6P、4P各1例。首例手术采用纯单孔方式,余3例为保证手术安全性,均增加1个辅助通道。手术时间155~210 min,术中出血量20~17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切缘均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漏尿、发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下床时0间1~3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出院前复查血肌酐(71.5±22.0)(54~103)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 结论: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开展单孔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蛇形臂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即正中弓状韧带直接压迫腹腔干动脉引起慢性、复发性腹痛等相关的临床表现,目前尚不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症状以及不可预测的治疗结果使其成为有争议的话题。目前治疗手段有腹腔干外科减压术,可采用开放或微创方式,如标准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腹腔干动脉减压术,一些患者还需进行腹腔干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具体评估,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作出合适的个体化选择,是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机器人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研究,机器人辅助下的外科手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因其具备微创、精确、并发症少的特点,在临床中应用愈加广泛。而颅颌面外科手术机器人尚处于研究阶段,与之相结合的手术导航系统、混合现实系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仍有不足之处。该文就颅颌面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加以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内镜下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在脊柱微创外科(MISS)理念的指导下,经过30余年的发展,脊柱内镜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该技术利用水介质,通过小切口实现对椎管的减压,并在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脊柱内镜下的椎管减压手术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类脊髓高压反应和硬膜外血肿等。部分学者开始探索脊柱内镜机器人技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脊柱内镜治疗LSS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让手术医师充分了解和认识这种手术方式,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 t=-12.36, P<0.001)、出血量多( t=-6.04, P<0.001)、透视次数多( t=-2.50, 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 χ 2=0.23, P=0.89)、Majeed评分( t=0.97, P=0.34)、Gibbons分级( Z=-0.224, 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 1神经损伤。 结论:对于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数据与精准医学时代的智能神经外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十余年来,智能神经外科已逐步进入轨道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手术导航与机器人等多个研发版块已初步发展成熟,相关应用已覆盖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辅助、预后评估、模拟教学等多种场景,但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国脑计划的开局之年,全面、理性、客观地回顾智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审视相关成果的应用现状及风险,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例以S 1及S 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机器人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8.2±8.8)岁。徒手组(采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为(37.3±9.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入所用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螺钉置入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8.2±2.9)s]、导针调整次数[(0.4±0.2)次]、手术时间[(67.4±5.5)min]、术中出血量[(36.5±8.0)mL]显著少于徒手组[(40.4±4.5)s、(8.6±0.7)次、(78.4±7.2)min、(41.6±7.8)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0(4.0, 5.0)分]显著低于徒手组[4.0(5.0, 6.0)分],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100%,40/40)显著高于徒手组(85.0%, 34/40),并发症发生率(5.0%, 1/20)显著低于徒手组(35.0%, 7/2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折效果确切,可以减少辐射暴露、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增加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外科诊疗新技术与研究的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外科领域临床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创新迭代,从精细手术到个体医疗,从分子可视化到数字智能化,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到恢复神经功能,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器械拓宽了诊疗窗口,提升了治疗效能,也给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神经影像、神经导航、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出发,围绕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功能神经外科、神经损伤与神经修复等多个亚专科的实际临床问题,详细总结了影像技术创新应用、精细手术发展、个体化神经功能替代治疗及多维信息数字化等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与代谢外科的应用与未来趋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球范围内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肥胖症及其合并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观念的改变,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逐步增多。本文就当前微创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探讨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中的优劣,并对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