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于此类病例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简单的脚踝扭伤.如果患者存在特定的损伤机制,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目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尚无标准化共识,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踝关节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关节镜技术、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例以S 1及S 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机器人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8.2±8.8)岁。徒手组(采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为(37.3±9.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入所用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螺钉置入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8.2±2.9)s]、导针调整次数[(0.4±0.2)次]、手术时间[(67.4±5.5)min]、术中出血量[(36.5±8.0)mL]显著少于徒手组[(40.4±4.5)s、(8.6±0.7)次、(78.4±7.2)min、(41.6±7.8)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0(4.0, 5.0)分]显著低于徒手组[4.0(5.0, 6.0)分],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100%,40/40)显著高于徒手组(85.0%, 34/40),并发症发生率(5.0%, 1/20)显著低于徒手组(35.0%, 7/2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折效果确切,可以减少辐射暴露、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增加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下经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涉及后柱的髋臼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单一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治疗涉及后柱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6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51.5(35.8,56.8)岁;髋臼骨折分型采用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0(5.3,7.8)d。所有患者均采用天机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单一LRA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臼恢复情况、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1±0.6)h,出血量400(300,575)mL。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评价:优10例,良5例,差1例。术后随访时间(11.3±3.9)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0(2.3,4.0)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优9例,良6例,可1例。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6例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内未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切口感染等。结论: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单一LRA可以完成涉及后柱的髋臼骨折的微创治疗,具有复位质量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下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下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江西省南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60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9~57岁[(39.5±7.4)岁]。SandersⅡ型38足,SandersⅢ型 22足。26例(28足)采用机器人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28例(32足)采用传统透视下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内固定(徒手组)。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6个月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9±0.7)个月] 。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分别为(2.8±0.7)次、(46.9±2.4)min,徒手组分别为(10.1±2.0)次、(75.6±3.1)min( P均<0.01)。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足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均<0.05),且机器人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徒手组( P<0.05或0.01)。机器人组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Maryland评分优21足,良7足,总优良率为100%(28/28);徒手组优19足,良6足,可7足,总优良率为78.1%(25/32)( P<0.05)。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28),徒手组为6.3%(2/32)( P>0.05)。 结论:与传统透视下辅助徒手置钉比较,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载距突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显著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并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跟骨宽度、B?hler角和Gissane角改善情况更优,并获得较好的足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取出的临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取出骶髂螺钉,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局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3.3 ± 8.4)岁(25~58岁);全麻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4.9 ± 9.0)岁(23~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规划螺钉取出路径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费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取钉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局麻组和全麻组患者术中规划骶髂螺钉取出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局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41.6 ± 8.3)min]、麻醉费用[(653.5 ± 102.6)元]、术后下地时间[(2.6 ± 0.6)h]显著少于全麻组患者[(52.3 ± 9.5)min、(2 475.6 ± 261.8)元、(8.7 ± 2.4)h],术后VAS评分(3.8 ± 1.5)分显著高于全麻组患者[(2.5 ± 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局部麻醉下应用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较于全身麻醉取出骶髂螺钉,其麻醉时间更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下地时间更早,但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及徒手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对上颈椎手术安全性及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6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组(41例)和徒手置钉组(22例)。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行枕颈融合术9例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术32例,徒手置钉组分别为8例和14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影像学参数、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椎弓根螺钉置入率、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中枕颈融合患者和寰枢椎及以远椎体固定融合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率分别为100%和89.6%(138/154),超过徒手置钉组的43%(18/42)和78%(5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403, P<0.001;χ 2=5.128, P=0.024)。机器人辅助置钉组两类手术患者的透视辐射剂量和手术时间均超过徒手置钉组( P<0.05)。与徒手置钉组相比,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螺钉准确性由42%(11/26)提高至80%(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42, P=0.004);C 2螺钉准确性由77%(33/43)提高至88%(63/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863, P=0.413)。机器人辅助置钉组C 1和C 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导针置入顺序相关( r=0.580, P<0.001; r=0.369, 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延髓角、Chamberlain线、McGregor线、Boogard角、Bull角、斜坡椎管角、枕颈角、后枕颈角、C 2~C 7角及寰齿前间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改善( P<0.05),而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上颈椎疾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机器人辅助能减少透视辐射剂量,提高置钉准确性,但需避免优先导针置入产生的椎体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骨折闭合复位技术的新型骨盆骨折数字化分型系统的提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闭合复位技术的新型骨盆骨折数字化分型系统(JST分型),并探讨该分型的一致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根据JST分型手术治疗的63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盆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对骨盆骨折进行数字化归纳,首先将骨盆分为4个部分:左半骨盆、右半骨盆和骶骨Denis Ⅲ区、耻骨联合,其中左、右对称的骶骨Denis Ⅰ区和Denis Ⅱ区也被归入左/右半骨盆。随后半骨盆被分为4个区域并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分别标记:骶骨区(sacrum area,包括Denis Ⅰ区和Denis Ⅱ区,记作S)、骶髂关节区(sacroiliac joint area,记作J)、髂骨区(iliac area,记作I)、耻骨区(pubic area,记作P),为区分右/左侧采用R和L作为前缀;不对称的2个部分同样以英文字母标记:骶骨Denis Ⅲ区(记作Sac)、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记作C)。之后用数字对各区域的骨折线形态和移位情况进行标记,形成完整的JST分型。JST分型系统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可靠性(Fleiss'和Cohen's Kappa系数)由3名具有10年以上骨盆骨折治疗经验的观察者进行测试。结果: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中,组间差异Kappa为0.818(0.658~0.946, P均<0.001),组内差异Kappa为0.873(0.674~1.000, P均<0.001),均呈现强一致性。根据分型结果,术中在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成功闭合复位59例,成功率93.7%(59/63)。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JST分型组间和组内的一致性强。由于对各个骨折部位和关键骨块进行标记,对智能化骨折机器人的深度学习和术中操作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Robot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40.4 ± 15.5)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属C型骨折。32例采用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TiRobot组),21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进行微创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后1周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骨盆功能恢复效果。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2 ± 0.3)个月]。TiRobot组手术时间为(85.2 ± 6.9)min,对照组为(101.0 ± 6.7)min( P <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TiRobot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5,7)s,对照组为10(10,15)s( P < 0.05)。TiRobot组螺钉置入位置优3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31/32);对照组优15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为76%(17/21)( P < 0.05)。两组术后1周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1周两组Matta影像学骨盆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如螺钉松动或断裂、异位骨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较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提高螺钉置入位置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导航与徒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导航与徒手经皮置入空心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茂名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3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机器人导航置钉25例(机器人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48.2 ± 11.9)岁;徒手置钉28例(徒手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48.5 ± 9.8)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导针钻孔次数、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并依据术后影像学检查评价股骨颈空心螺钉分布的精确度:螺钉与股骨颈轴线偏离度、螺钉间平行度及螺钉至颈皮质距离。结果:机器人组与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2.7 ± 4.8)min]、术中出血量[(14.6 ± 4.8) mL]、术中导针钻孔次数[(3.5 ± 0.7)次]及术中透视次数[(7.9 ± 1.4)次]均分别显著少于徒手组[(56.9 ± 11.3)min、(27.0 ± 7.3) mL、(9.1 ± 1.8)次、16.3 ± 6.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机器人组患者螺钉与股骨颈轴线正、侧位X线片上偏离度分别为4.4° ± 1.1°、3.2° ± 0.8°,螺钉间正、侧位X线片上平行度分别为4.9° ± 0.8°、3.0° ± 0.8°,螺钉至颈皮质距离为(10.4 ± 2.7)mm,均显著小于徒手组的10.5° ± 2.8°、4.9° ± 1.1°、12.1° ± 4.0°、5.1° ± 1.3°、(15.4 ± 3.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3例患者术后获(22.2 ± 8.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机器人组的骨折愈合时间[(20.6 ± 4.6)周]短于徒手组[(23.7 ± 7.7)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机器人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88.6 ± 5.6)分]优于徒手组[(84.8 ± 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徒手组术后随访期间出现内固定松动2例,螺钉穿头切割1例,股骨头坏死1例,机器人组术后无以上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徒手置钉相比,机器人辅助导航经皮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术中耗时短、出血少、透视辐射少、置钉精准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的标准护理流程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制订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术中标准护理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34例患者(共完成39例次膝关节单髁置换术)MAKO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流程及相关资料。患者术前诊断均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膝关节单髁假体进行手术,总结MAKO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的护理管理要点。结果:归纳总结本中心39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护理过程,制订出MAKO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的标准护理流程。结论:本研究完成了MAKO机器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护理配合标准流程细节的制订,对今后MAKO机器人膝关节置换手术护理管理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