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对于不同体重指数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对不同肥胖程度患者的减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的152例肥胖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女119例(78.3%),男33例(21.7%),年龄18~58岁,平均(30.9±7.9)岁。Ⅰ度肥胖(体重指数30.0~34.9 kg/m 2)38例、Ⅱ度肥胖(体重指数35.0~39.9 kg/m 2)57例、Ⅲ度肥胖(体重指数≥40.0 kg/m 2)57例。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患者身体测量指标、生化指标、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及体重下降百分比。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5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肝功能、血糖、血脂在术后随访各时间点均有下降,尿酸在术后1个月较术前升高,术后3、6、12个月较术前下降。至术后12个月,体重(75.9±17.0) kg( t=15.14, P<0.001)、体重指数(26.2±3.7) kg/m 2( t=14.44, P<0.001)、腰围(89.0±10.7) cm( t=9.20, P<0.001)、臀围(100.6±7.6) cm( t=12.67, P<0.001)、谷丙转氨酶(18.2±16.6) μ/L( t=2.83, P=0.018)、谷草转氨酶(15.2±14.2) μ/L( t=2.84, P=0.018)、空腹血糖(4.6±0.5) mmol/L( t=2.01, P=0.026)、甘油三酯(1.1±0.5) mmol/L( t=3.71, P=0.005)、尿酸(340.2±102.7) μmol/L( t=4.46, P=0.001),均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Ⅰ、Ⅱ及Ⅲ度肥胖组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分别为(92.7±35.5) %、(86.1±16.0) %、(67.5±14.0) %,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8, P=0.010);体重下降百分比分别为(20.5±7.4) %、(28.5±5.2) %、28.9±6.1 %,总体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F=3.50, P=0.043)。术后1年,3组间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及体重下降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单纯性肥胖效果良好,体重、腰围、臀围、肝功能、血糖、血脂及尿酸均获得改善。术后前6个月,Ⅰ度肥胖较Ⅱ度肥胖患者多余体重下降百分比高,获得相对较好的减重效果,但至术后1年,Ⅲ度肥胖患者减重效果也逐步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与代谢外科的应用与未来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范围内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肥胖症及其合并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观念的改变,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逐步增多。本文就当前微创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探讨手术机器人在减重代谢外科的应用中的优劣,并对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食管反流病与肥胖的关系及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肥胖由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健康问题。肥胖使得一些疾病发病率上升,其中较典型的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近来GERD在肥胖人群中越来越多,学者们开始关注肥胖与GERD的联系。有文献及资料指出肥胖是GERD患病的重要相关要素之一。面对这些问题可采用外科和非外科治疗,最近外科治疗尤其是减肥手术愈发受欢迎。本文回顾了肥胖与GERD的关系和近年来治疗肥胖合并GERD的方法及其发展,以期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减重代谢手术后消化道漏的发生机制与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减重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减重代谢外科发展迅速,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逐渐成熟,同时手术相关并发症也得到了广泛探讨,包括减重代谢手术特有的并发症以及胃肠道手术共有的风险,其中消化道漏是主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基于减重代谢手术的两种主要术式造成的消化道漏,即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胃切缘漏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后胃空肠吻合口漏展开讨论,就减重代谢手术后消化道漏相关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策略、预防以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国超重与肥胖患者人数已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儿童肥胖人数更不容忽视。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且减肥后极易反弹。因此,需要运用多重干预手段和联合治疗方法,以阻止肥胖症的发生发展。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中西医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都是治疗肥胖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及国外关于肥胖症的专家共识,多为单学科或双学科共识,且集中于营养及外科手术。然而,需要认识到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管理。我们急需制定基于临床的多学科共识,以减少对该疾病诊疗的单学科偏颇。为此,本共识邀请内分泌学、减重外科学、中医药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及心理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以期从多学科角度更新优化肥胖症的诊治观念。期望对肥胖患者进行中心化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改善代谢紊乱和预防肥胖并发症的最终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减重与代谢手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机器人辅助手术(RAS)不断发展,尤其在减重与代谢外科(MBS)领域备受瞩目。本文回顾了RAS系统的发展历程、在MBS领域应用的现状、技术学习曲线及人体工程学设计的独特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RAS系统的优势将会进一步突显。虽然RAS系统在发达国家快速普及,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受经济成本的制约。然而,随着国产RAS系统的不断推出,这一技术有望在国内更广泛地应用。作为RAS的重要应用领域,MBS手术将从RAS系统的发展中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作为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减重手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演变,目前流行的术式已是多种多样,如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腹腔镜下胃旁路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各种以胃袖状切除术为基础的复合手术,以及新近兴起的胃肠转流支架等,这些术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本文就多用于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常见减重手术术式进行分析,结合本中心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各种术式的自身特点。整体而言,在各种术式的演进过程中,维持长效的、显著的减重降糖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营养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贯穿始终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种挑战不仅是术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衡量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个体化地为患者选择最佳术式,帮助患者获得最高的风险收益比,是未来减重外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引起的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新型的口服降糖药,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中葡萄糖排泄而降低血糖。SGLT2i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但也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属于该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SGLT2i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DKA的发生风险增加至少7倍,其中约70%为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euDKA)。euDKA的风险因素包括胰岛素分泌细胞储备不足、1型糖尿病、胰岛素减量或停用、血容量减少、围手术期、减肥和进食限制等。由于euDKA患者血糖升高不明显,常延误诊断,应高度关注。临床应加强SGLT2i的安全性培训,提高对SGLT2i相关euDKA的认识,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euDKA的诱因;一旦发生euDKA,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药师应参与SGLT2i的安全管理,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在治疗肥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及其并发症已日益成为我国普遍的健康问题,减肥方式也在逐渐演变。传统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缺陷,因此近年来,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就有关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治疗肥胖症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减重术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对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减重术治疗的12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60)、观察组( n=60)两组。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镇痛、警觉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自控镇痛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手术切皮(T 1)时,观察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6、12 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警觉/镇静(OA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24 h对照组出现苏醒期躁动3例,恶心呕吐7例,皮肤瘙痒1例;观察组出现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各2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呼吸抑制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8.3% vs 6.7%, P<0.05)。 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啶用于TAP阻滞腹腔镜减重术的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平稳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术后疼痛,镇痛、镇静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