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苗药黑骨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苗药黑骨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搜集苗药黑骨藤的化学成分,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和Swiss ADME数据库筛选黑骨藤的主要活性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EA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AD相关靶点,经Venny2.1.0获取成分-疾病交集靶点,结合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8.0 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再借助HIPLOT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Tools1.5.6软件将潜在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苗药黑骨藤的活性成分共 24 个,对应靶点 574 个,1 513个AD靶点,交集靶点159个;GO分析得到2 661条生物过程,587 条分子功能,311 条细胞成分;KEGG分析得到AD主要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疾病途径、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酚、槲皮素、汉黄芩素、丹参酮ⅡA、杠柳苷元等与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蛋白等具有较强结合能力.结论 通过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及分子对接验证,筛选出黑骨藤抗AD的有效成分,并探究其抗AD作用机制,为苗药黑骨藤抗AD的新药开发和应用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杠柳苷元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杠柳苷元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探讨杠柳苷元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水(29∶71)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于220 nm波长测定灌流液中杠柳苷元的含量.结果:杠柳苷元不同浓度下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考察浓度范围内(1.25、5、20μg· mL 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杠柳苷元的肠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可能还涉及主动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PLC-Q-TOF-MS法分析苗药黑骨藤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黑骨藤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为进一步阐明黑骨藤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以70%乙醇为溶剂制备黑骨藤提取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扫描模式下检测.通过碎片离子信息、相关文献以及对照品比对,确定黑骨藤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在黑骨藤提取物中共分离出了23个化合物,并确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5、8、9、16、17、18、22、23号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分别确定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3-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杠柳毒苷、杠柳苷元;13号峰通过碎片离子和文献比对推断为(1S,3R,4R,5R)-3-{[(2E)-3-(3,4-dihydroxyphenyl)-2-propenoyl] oxy}-1,5-dihydroxy-4-{[(2E)-3-(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2-propenoyl]oxy}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结论:建立的UPLC-Q-TOF-MS法可以快速、高效、准确地分析黑骨藤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腰康胶囊的抗炎消肿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颈腰康胶囊抗炎消肿药效的物质基础,为该制剂的二次开发、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和技术改造升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溶剂以及大孔吸附树脂法对颈腰康胶囊进行组分提取分离,获得A组分(总体富集部位)、B组分(氯仿萃取部位)、C组分(水层部位)和D组分(60%乙醇洗脱部位).通过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大鼠足跖肿胀实验,以醋酸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考察颈腰康胶囊及其不同提取部位(A、B、C、D组分)的抗炎消肿作用,筛选功效部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解析功效部位,鉴定其中所含化合物并进行组方药材归属.结果:B组分(氯仿萃取部位)+D组分(60%乙醇洗脱部位)对大鼠或小鼠的抗炎消肿疗效与颈腰康胶囊相当,提示二者发挥了协同抗炎消肿作用,是颈腰康胶囊的功效部位.UPLC-Q-TOF-MS检测及鉴定结果显示,B组分中含有士的宁、黄柏碱、杠柳苷元、石松四酮醇、11-羰基-β-乳香酸等13个化合物,分别归属于马钱子、防己、香加皮、伸筋草、乳香等药材;D组分中含有腺嘌呤、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柏碱、Neoeriocitrin、姜状三七皂苷R1等7个化合物,分别归属于地龙、红花、防己、骨碎补、牛膝等药材.结论:颈腰康胶囊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作用,其氯仿萃取部位与60%乙醇洗脱部位可能共同为其抗炎消肿的功效部位,所含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黄酮类及乳香酸类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杠柳毒苷、杠柳次苷及杠柳苷元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对杠柳毒苷、杠柳次苷及杠柳苷元进行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和计算机预测软件Pipeline Pilot 8.5、ChemDraw研究杠柳毒苷、杠柳次苷和杠柳苷元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根据实验值和预测值利用BCS分类方法对3者进行分类.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杠柳毒苷、杠柳次苷和杠柳苷元均为BCS Ⅲ类药物,与不同软件预测的分类结果存在差异.基于ClgP的渗透性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基于lgCs的溶解性及基于AlgP、lgD的渗透性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反.结论 杠柳毒苷、杠柳次苷和杠柳苷元均为BCS Ⅲ类药物,3者溶解性依次降低,但仍都属于高溶解性成分.3者的渗透性是影响其吸收的关键因素.基于化学结构对甲型强心苷类药物活性成分进行的生物药剂学属性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对含此类成分的中药制剂的口服吸收进行BCS研究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时建议采用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校正,增加结果的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苗药黑骨藤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苗药黑骨藤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技术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苗药黑骨藤石油醚部位分离鉴定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丁酰鲸鱼醇(1)、tirucalla-7,23,25-trien-3β-ol(2)、24,24-dimethyl-9,19-cyclolanostan-3β-ol(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羽扇豆醇乙酸酯(5)、环阿屯-25-烯-3β,24-二醇(6)、熊果酸(7)、常春藤皂苷元(8)、β-香树脂醇乙酸酯(9)、β-谷甾醇(10)、油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PLC同时测定香加皮中六种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不同产地、不同批次香加皮药材中6种成分的含量差异,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香加皮的质量.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香加皮中6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产地间6种化合物的含量差异.结果:经方法学验证,6种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6),平均回收率在99.0%~104%(RSD <4.47%).发现香加皮中4-甲氧基水杨醛的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要求,其中不同批次香加皮药材中杠柳毒苷、杠柳苷元和杠柳次苷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所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同时准确测定香加皮药材中的6种化学成分,并对香加皮中多种成分进行定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香加皮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香加皮为我国传统中药,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香加皮的抗肿瘤和强心等药理活性被发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基于香加皮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论体系,从香加皮的化学成分与亲缘关系、传统功效性味、新的药效用途相关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和贮藏时间方面,通过文献分析论证对香加皮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其中杠柳苷、杠柳毒苷、杠柳苷元、4-甲氧基水杨醛活跃程度较强,可为香加皮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