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倩教授基于"思则气结"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介绍杨倩教授从"思则气结"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CAG是临床常见慢性胃病之一,病程长,病症反复,患者常伴焦虑抑郁状态.杨倩教授结合多年脾胃病临床诊治经验,提出CA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关键病机为过思导致脾胃枢机运转不利.在此基础上,杨倩教授主张运用疏肝运脾,宣散调气,平衡五脏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杨倩教授散结通络法治疗胆囊息肉经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胆囊息肉样病变随着体检项目的普及,以及现代人体质的改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胆囊息肉样变的中医治疗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及认可.研究分析杨倩教授在临床治疗胆囊息肉样变的用药规律及辨证分型,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倩运用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对此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杨倩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浊毒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发病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并组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倩教授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随着体检项目的普及和现代人体质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人们对PLG的进一步认识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其中医治疗越来越被接受.通过总结杨倩教授临床治疗PLG的用药规律及辨证分型,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倩中西医结合诊治烧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杨倩教授通过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烧心,将“浊毒”理论引入烧心诊治过程中,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浊毒内蕴,并重视胃镜等现代检查手段于该病中的应用,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灵活运用中药、针灸等特色、经典疗法,并配合西药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倩基于浊毒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杨倩教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情志不疏或饮食不节密切相关,肝郁脾虚为病之本,浊毒内蕴为病之标,其发病部位在大肠,涉及脾胃、肝胆、肺肾等多个脏腑,治宜疏肝健脾、化解浊毒,临证采用疏肝理脾化浊方加减治疗,大便秘结者,加用麻子仁、枳实等润肠通便、行滞通闭;大便溏泄、黏滞不爽者,重用茯苓,加仙鹤草、薏苡仁等清热祛湿、健脾补虚;若口干、心烦、肛门灼热等,加栀子、石膏、知母等清热滋阴、宁心补津;若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者,加酒萸肉、黄精等滋肾填精、补气养血.杨倩教授主张“一病一方”,辨证要精细,用药需灵活,不可固守验方而一成不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杨倩主任医师以肝为轴、 调中守恒治疗胆石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胆石症又称胆囊结石,其发病率近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中医理论认为,肝胆在解剖位置、 经脉络属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胆石症多由肝、 脾疾病引起,因此,胆石症治疗多从治肝、 脾入手,杨倩教授以"以肝为轴、 调中守恒"为大法自拟柴金化瘀方,调肝畅气机,理中和胆胃,在治疗胆石症方面取得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倩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炎,其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1].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UC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3].作为直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该病严重影响着UC患者的生活质量.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和生物制剂是控制UC患者炎症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是由于治疗费用过高等原因[4],探索新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中药具有用药灵活、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在UC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杨倩教授临证30余载,悉心致力于脾胃病研究,对本病的论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其论治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杨倩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经验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范围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1].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其与遗传、环境因素、微生物致病源及免疫反应等密切相关,西医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来进行治疗,然而仍面临着效果不佳、不良反应明显、病情反复的治疗现状.中医通过整体审证求因,个体化辨证施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治疗优势日益突出.杨倩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在UC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现将其用药经验举隅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浅析杨倩教授运用膏方调护脾胃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实乃滋补上品,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1].膏方历史悠久,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道:“言味好皆滑为膏”,取物之精粹,以滋养膏润为长.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近代名医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到了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许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