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观察组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计算PGⅠ/PGⅡ比值。行胃镜活检,观察胃部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29/34)、对照组为58.8%(2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5, P=0.030)。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痛、痞满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7、3.80,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76.21±17.35)mg/L比(66.80±18.77)mg/L, t=2.15]水平及PGⅠ/PGⅡ[(4.67±0.99)比(3.90±1.25), t=2.81]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5),PGⅡ[(16.36±1.85)mg/L比(17.42±2.05)mg/L, t=2.2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20.67, P<0.01),腺体萎缩情况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9.33, P=0.030)。 结论: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可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患者的癌前病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慢性胃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或反复感染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甚至导致癌变。对胃龄与实际年龄相差大者应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内镜随访是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重要措施,联合血清学检测、内镜检查和病理分期有助于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从而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ICE放大内镜对萎缩性胃炎活检部位的引导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活检部位的引导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可疑诊断为CAG的1 145例患者,其中行FICE放大内镜检查者528例(FICE组),普通内镜检查者617例(普通内镜组)。内镜下对胃黏膜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结果证实,FICE组CAG诊断的符合率为98.9%,明显优于普通内镜组的90.0%( P<0.05)。 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仔细观察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活检部位引导性价值高于普通内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应用乌梅丸多以其加减方或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乌梅丸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促进肠黏膜修复等途径,发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相关机制研究多从单一通路开展研究,对于其他机制及各通路间关系还需深入探讨。此外,乌梅丸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下消化系统疾病,其对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 (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含铋剂四联”治疗;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含铋剂四联”疗法之外,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2片,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Hp根除率以及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内镜分级评分(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萎缩、肠上皮化生)[(1.31±0.18)分、(1.24±0.18)分、(1.15±0.16)分、(1.04±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73±0.25)分、(1.59±0.21)分、(1.44±0.19)分、(1.30±0.18)分]( t=3.67、3.80、4.17、4.52,均 P < 0.01);观察组的胃黏膜病理分级疗效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5%(41/52)(χ 2=4.04, P < 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 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9/52)(χ 2=4.50,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肠球菌的改善[(8.30±0.95)copies、(8.04±0.95)copies]明显优于对照组[(7.51±0.93)copies、(8.30±0.95)copies]( t=4.02、3.75,均 P < 0.01)。 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含铋剂四联”治疗Hp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且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脾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兼有气滞、湿阻、痰浊、血瘀、热毒等标实,病位在脾胃,与肝亦相关,应治以健脾益气、调肝理气为主,兼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等,可灵活运用岭南道地药材及防癌抗癌中药,随症加减,并强调情志、饮食、起居等日常调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中医脾胃学术思想,运用中医的哲理和思维,指出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皆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尤其须重视脾胃虚弱;对微观病理的辨识,认为萎缩是"虚",肠化生是"逆",内瘤变是"瘀(郁)";治则应遵循从"虚"论治,从"和"论治,从"瘀"论治,从"心"论治,并强调整体论治。特提出CAG应按消化心身疾病管理,重视医患沟通,实行"心胃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