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内固定应力峰值及颅骨应力峰值的分布。结果: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正常模型活动度分别为18.65°、15.35°、9.82°、34.68°;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分别为3.20°、3.63°、2.94°、3.92°;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40°、0.50°、0.35°、0.89°;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27°、0.33°、0.13°、0.30°。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相较于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活动度分别减少87.5%、86.2%、88.1%、77.3%,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减少91.5%、90.1%、95.6%、92.3%。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2.3 MPa、51.9 MPa、52.6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00.1 MPa、158.1 MPa、170.6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14.2 MPa、62.9 MPa、132.9 MPa。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时的颅骨应力峰值分别为52.9 MPa、50.9 MPa、62.3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19.7 MPa、55.9 MPa、38.3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37.8 MPa、15.0 MPa、16.3 MPa,舌下神经管附近骨质应力远小于颅骨应力峰值,接近于0 MPa。结论:在异形钛笼前方加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能提升枕颈融合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应力集中,并且对颅骨及舌下神经管影响较小,是上颈椎不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的儿童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置钉评估其置钉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置钉,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置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 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 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置钉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置钉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男性置钉成功率与双侧同时置钉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0.05),但置钉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置钉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钉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 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钉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 r=0.838, P<0.05; r=0.944, P<0.05; r=0.347, P<0.05)。 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置钉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可优化测量置钉参数从而合理设计置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在颅颈交界区手术中应用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 2和(464.7±10.6)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 2和(329.1±6.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18、64.62, P值均 <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3, P=0.137)。 结论: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远外侧入路中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2、5.971、4.199, 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肿瘤。根据术后MRI结果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手术效果。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清晰显露颈静脉孔区;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髁下缘的距离为(8.36±1.77)mm,舌下神经管至颈静脉结节的距离为(7.08±2.23)mm。13例患者共行手术18例次,其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次全切除6例次,大部切除2例次。病理学结果提示,脊索瘤9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鞘瘤2例。13例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在术后均有改善,改善比例如下:声音嘶哑为3/6、饮水呛咳为2/5、耸肩无力为2/3、听力下降为5/9、搏动性耳鸣为5/7、平衡障碍为2/4、伸舌偏斜为2/5、周围性面瘫为4/7。术后并发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5例)、一过性硬腭麻木(2例)、脑脊液鼻漏(1例)、脑神经麻痹加重(3例)。1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30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9例患者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可为部分累及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其手术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建立枕骨髁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 0-C 1与C 0-C 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对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 结果:在C 0-C 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 0-C 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髁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髁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置钉技术的数字化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的置钉参数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共46例检查者的上颈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0~55(39±9)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数字化三维重建共获得92侧上颈椎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螺钉进钉点选择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中点,直径3.5 mm,长度50 mm。对92枚虚拟螺钉进行详细的置钉参数测量,包括测量螺钉与其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寰椎内和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钉道长度。对左右侧置钉参数进行配对 t检验,确认双侧置钉有无差异。 结果:在46例重建模型中,共置入92枚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全部螺钉完全固定于斜坡内,未突破上部的蝶窦,未进入椎管和枕骨大孔内,未损伤舌下神经管等周围结构。置钉后模型左、右侧螺钉的钉道参数结果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螺钉进钉点距寰椎上缘垂直距离为(12.6±1.0)mm,螺钉进钉点距寰椎下缘垂直距离为(6.5±0.6)mm,螺钉距寰椎椎动脉孔内侧缘距离为(6.7±0.6)mm,螺钉进钉点距寰椎内侧壁距离为(6.6±0.7)mm,螺钉外缘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为(5.5±0.6)mm;螺钉内倾角为21.2°±2.5°,螺钉头倾角为52.0°±3.4°,寰椎内钉道长度为(12.1±0.9)mm;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钉道长度为(37.9±0.9)mm。 结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枕颈交界区不稳的有效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后路枕颈融合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颈椎多发畸形伴颈-胸段脊柱裂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孕妇,26岁,孕1产0。孕妇平素健康,月经规律,自然受孕。2020年1月16日,孕11 +3周时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常规超声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1.2 mm。2020年4日8日,23 +3周产前超声系统筛查:右侧侧脑室后角宽约1.02 cm,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见Blake囊肿,范围1.9 cm×1.1 cm,小脑蚓部受压上抬,头颅后仰,长时间动态观察姿势固定。超声印象:Blake囊肿,胎儿颈部姿势固定,建议羊水穿刺或MRI进一步确诊。2020年5月6日,孕27 +3周再次产前超声检查又发现其他异常:第7颈椎半椎体(图1A);椎板-椎体矢状位:寰椎-枕髁关节、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正常间隙未测及,颈椎椎板排列曲度不规整(图1B);颈椎椎板斜冠状位:颈椎-胸椎上段双侧椎弓板未融合(图1C)。超声印象:颈椎-胸椎上段闭合性脊椎裂、第7颈椎半椎体、Blake囊肿,寰椎缺如,建议MRI协助确诊。孕妇终止妊娠,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后,对胎儿标本行CT扫描。CT颈椎横断位:枢椎蝴蝶椎并脊柱裂(图2A);脊柱CT三维重建后面观:寰椎后弓缺如、颈-胸脊柱裂(图2B);脊柱CT三维重建正面观:寰椎前弓缺如、颈2~颈3椎体蝴蝶椎、颈7和胸3半椎体(图2C),印证了产前超声寰椎缺如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后路寰枢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对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治疗后颅窝减压术后的寰枕融合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3例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42.6±9.5)岁(范围:30~63岁)。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寰枕融合,并曾行后颅窝减压术。本次手术采用后入路,撑开寰枢椎关节并松解前方软组织,选取高度适宜的融合器植入侧方关节,并通过悬臂技术进行复位和融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记录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及脊髓空洞长度等;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87.7±47.4)min(范围:116~261 min);共植入枕髁螺钉20枚,植入枢椎椎弓根螺钉26枚,植入枕骨板3片。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1周CT检查结果提示,1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复位,1例患者接近完全复位。寰齿间距由术前的(4.3±1.1)mm减小至术后的(1.8±0.8)mm,齿状突尖距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1.7±5.0)mm减小至术后的(6.4±2.8)mm,斜坡枢椎角由术前的(142.4±7.9)°降至术后的(133.3±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5例患者术前合并脊髓空洞,术后1周出现脊髓空洞缩小。8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骨性融合,其余5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12.8±2.3)分升至(14.8±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16, P<0.01)。无植入物失败、融合器沉降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行后颅窝减压术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融合技术能够实现满意复位并有效缓解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