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的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寰枢椎脱位病因复杂,病理形态多样。根据寰枢椎脱位的病理学解剖特点,结合临床技术制订合理的分类标准,并针对不同类别脱位制订相应的治疗策略,综合应用各种寰枢椎松解技术、复位技术、内固定技术和融合技术,才能取得外科治疗的满意效果。本文探讨了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详细讨论了基于不同寰枢椎脱位类型的治疗策略,分析了临床分型和治疗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后路寰枢椎关节松解融合技术在未来可能对传统分类和治疗策略带来的挑战,显微脊柱外科技术可能在改善手术技术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枕颈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 1~C 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 1,2、C 2,3、C 3,4和C 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 1前结节、C 2椎体及C 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 3椎体,1例显露至C 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 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 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骨刀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3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采用超声骨刀(超声骨刀组,23例)与高速磨钻(传统组,20例)进行寰枢关节间操作,包括关节软骨的切除及关节重塑,记录两组术中双侧关节间操作的时间、出血量、C 2神经根保留情况,有无椎动脉损伤、硬脊膜损伤,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4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超声骨刀组23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C 2神经根均得到保留;传统组20例患者中,1例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C 2神经根损伤。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 P<0.001)。超声骨刀组较传统组关节间操作的时间短[分别为(14.15±4.28)min、(19.05±4.35)min]、出血量少[ M( Q1, Q3)分别为200(150,250)ml、250(200,30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应用传统高速磨钻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底凹陷复位术后生命质量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LASSO-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颈后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94例颅底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前后疼痛数值评价量表(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矢状位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鲁棒性最好的变量并构建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500次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共9个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分别为: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头颈屈曲角(HNFA)、术后斜坡枢椎角(pCXA)、术后斜坡斜坡角(pCS)、术后延髓脊髓角(pCMA)及术后Boogaard角(pBoA)。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该预测模型的AUC为0.893,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84.6%,阳性似然比为5.162,阴性似然比为0.243。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AUC为0.885,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82.6%,阳性似然比为5.153,阴性似然比为0.237。结论:基于年龄、体重、术前NRS评分、术前NDI、术前HNFA、pCXA、pCS、pCMA及pBoA构建的颅底凹陷患者复位术后生命质量LASSO-logistic预测模型拟合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方法:收集2009至2021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50例患者的资料,男16例、女34例;年龄(45.04±11.78)岁(范围18~65岁)。于侧位X线片、CT矢状面重建及MRI T2WI测量手术前后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寰枢关节位移、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C 0~C 2 Cobb角和C 2~C 7 Cobb角。前路与后路手术患者各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前路手术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为(45.24±9.86)岁,随访时间为(6.48±3.14)个月(范围3~14.5个月);后路手术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为(44.72±14.06)岁,随访时间为(7.04±2.87)个月(范围3~1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手术组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较术前增大,寰枢关节位移减小,但后路手术组仅寰枢关节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手术组术后C 0~C 2 Cobb角(36.54°±11.13°)较术前(16.08°±9.36°)增大,而C 2~C 7 Cobb角(13.21°±10.23°)较术前(22.96°±11.07°)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路手术组术后C 0~C 2 Cobb角(18.50°±10.95°)与术前(18.37°±11.42°)无变化,C 2~C 7 Cobb角(17.13°±14.89°)较术前(20.22°±16.64°)略减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各参数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改善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脊髓压迫,前路手术行寰枢关节间隙的撑开复位更为充分,但上颈椎前凸角度过度增大将导致下颈椎前凸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23例和单纯后路组24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Chamberlain线(Chamberlain line,CL)、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Gae线(McGae line,ML)、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canal angle,CCA)、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随访时间为(48.7±31.2)个月,单纯后路组为(44.4±33.4)个月。前后联合入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20±2.7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8±1.05)分,改善率为77.35%±11.35%;单纯后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06±2.52)分,末次随访时为(14.71±0.62)分,改善率为74.38%±10.52%;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 t=0.877, P=0.262)及改善率( t=1.478, P=0.2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3.12±5.76)mm、(6.94±3.55)mm、(7.04±4.57)mm、(9.75±2.06)mm、110.85°±13.6°、95.32°±1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8±2.53)mm、(-2.76±2.26)mm、(-1.52±2.43)mm、(1.12±1.55)mm、149.26°±12.6°、141.42°±1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后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2.52±5.17)mm、(6.59±3.04)mm、(6.94±4.32)mm、(9.88±1.93)mm、115.35°±12.4°、97.25°±16.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3.67)mm、(-3.06±1.85)mm、(-1.76±2.88)mm、(1.17±1.18)mm、146.76°±11.4°、137.5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植骨融合时间为(9.2±4.9)个月,单纯后路组为(9.5±4.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47, P=0.382)。两组共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前后联合入路组6例(21.7%),单纯后路组2例(8.3%),单纯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前后联合入路组。 结论:一期后路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与前后联合入路基本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后联合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 0~C 2角和C 2~C 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 F=89.56, 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 F=52.89, 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 F=189.61, 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 F=67.13, 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 F=41.44, 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 F=37.58, 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 F=122.16, P<0. 001)。C 0~C 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 F=11.97, P<0.001)。C 2~C 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 F=11.13, 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 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内固定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的危险变异类型和发生率,探讨不同类型椎动脉V3段患者的内固定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内固定融合手术重建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56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于不合并椎动脉解剖变异的患者,采取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对于椎动脉骨外段变异患者,术中尽可能采取枕骨螺钉替代寰椎侧块螺钉;对于高跨椎动脉(骨内段变异)患者,采用枢椎椎板螺钉或者峡部螺钉代替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颈椎X线平片和头颈部CT检查评估内固定器械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梗死。结果:56例患者中,不合并椎动脉变异患者18例(32.1%);椎动脉骨外段变异20例(35.7%),包括永存第一节间椎动脉16例,椎动脉开窗和硬膜外起源小脑后下动脉各2例;高跨椎动脉28例(50.0%)。其中,骨外段变异合并高跨椎动脉变异10例(17.9%)。56例患者在置入枢椎螺钉时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情况。1例椎动脉开窗患者术中显露寰椎侧块和寰枢椎关节时,开窗椎动脉下干损伤大出血,术中给予电凝闭塞止血。所有患者术后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显示螺钉位置良好,CT检查未见明显后循环脑梗死征象。结论: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椎动脉V3段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椎动脉解剖走行,根据患者不同的椎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辅助下组合置钉治疗颅底凹陷并椎动脉高跨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颅底交界处骨性结构发育畸形,多表现为齿状突向上压迫脑干、延髓,可引发颈部疼痛,四肢乏力、麻木等一系列神经症状[1].目前,后路枕颈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凹陷症常用手术方式之一[2].然而寰枢椎处局部解剖结构复杂,邻近延髓及椎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并常伴椎动脉高跨、椎弓根纤细等各类结构变异,使手术难度与风险随之增加[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